“萬里茶路”的重要起點湖南安化
發布時間:2025-02-27 點擊:26
“萬里茶路”始于17世紀末,是一條由晉商主導,貫通中、蒙、俄、歐洲和中亞各國的商路,總長12000多公里。它縱貫大江南北,橫跨歐亞大陸,是一條淹沒已久、堪與絲綢之路媲美的商路,是一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作用的文化傳播線路,是一段曾經輝煌的國際商業貿易傳奇。在這條傳奇的古代商路上,安化黑茶是重要的交換物資,古邑安化則是萬里茶路的重要起點。
安化黑茶歷史悠久,滋味濃釅,功效奇特,歷來受到茶商和西北少數民族青睞
安化古稱梅山,《禹貢》九州屬荊州之地。自春秋以降直至五代時期,安化為峒蠻所據,“舊不與中國通”而稱為“梅山蠻地”,形成了神秘的“梅山文化”。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朝廷遣章惇開梅山置安化縣,取歸安德化之義,隸荊湖南路長沙郡。這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云遮霧繞,土地肥沃,茶樹“山崖水畔,不種自生”。神秘的梅山文化和優越的地理自然環境,孕育出了獨特的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是以本地大葉群體茶樹的鮮葉為原料,經過殺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古老獨特工藝加工制成的黑毛茶及其精制黑茶系列產品的總稱。與安化黑茶相關的最早記載文字是《膳夫經手錄》。該書問世于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左右,是當時一個叫楊曄的縣令所撰。書中介紹了26種食品的產地、性味和食用方法。其中記載的“其色如鐵”的“渠江薄片”,就是指安化黑茶。繼陸羽《茶經》之后的重要茶著《茶譜》,成書于公元935年,為五代時期十國之一前蜀司徙毛文錫所撰,其中也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文字記載。“黑茶”一詞的出現,目前可考的是在明嘉三年(公元1524年),載于《明年典 茶課》,距今已有近500年。
安化黑茶色澤烏黑油潤,湯色橙紅(黃)明亮香氣純正,滋味濃釅,既有生津止渴之功能,又有降脂減肥之奇效,歷來為封建王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所青睞。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向來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早年深受兩江總督陶澎賞識、后來長居安化8年的時任陜甘總督左宗堂積極推行茶政改革,實行“以票代引”,降低茶稅,鼓勵晉、陜、甘等地茶商自由前往安化運銷黑茶。左宗堂茶事制度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安化黑茶的發展,有效地解決了安化黑茶邊銷和出口問題,也為后來邊茶供銷政策的制訂奠定了基礎。
明清時期,安化黑茶邊銷的磚茶(茯磚茶)一直是將安化黑毛茶運到治陽壓制成磚,通常稱為“涇陽磚”。為打破這一生產格局,1939年,民國政府的湖南省茶葉管理處委派彭先澤于安化江南坪籌建磚茶廠試制黑磚茶。1940年中國第一塊黑磚茶在安化誕生,當年出口蘇聯2073箱(折111噸)。1942年12月民國政府廢除“票茶制”,實行茶葉“統購統銷”的國營政策,有力的緩解了西北“茶荒”,極大的促進了安化黑磚茶的發展。從1940年至1949年安化共產銷黑磚茶666.63萬片(約合13332.6噸)。
在長達450年以上的茶葉貿易中,晉、陜、甘等地茶商以安化茶山為優質茶源基地,以三尖茶、花卷茶、磚茶為主要產品,以茶莊、茶行、茶農為生產組織,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開辟了一條以安化為起點的通往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俄羅斯及歐洲腹地的“萬里茶路”。安化黑茶由此走向世界,聞名于世,古邑安化也由此成為歷史上黑茶的中心。
茶馬互市的興起,讓古邑安化成為“萬里茶路”的重要起點
茶馬互市是邊疆民族用馬匹等牲畜及畜產品與內地換取茶葉、布帛、鐵器等日常用品的一種互補性貿易,由封建朝廷所操控,始于唐代,盛于兩宋、明、清時期。安化黑茶在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之前屬于“商茶”,不能邊銷易馬,卻因滋味濃厚醇和,量多質好價廉的優勢受到邊疆民族的青睞,被茶商大量越境私販。公元1278年,元朝仿宋朝的茶馬司,設立茶提舉司,提高茶稅,加強茶葉管理,茶葉生產與貿易繼續受到中央政府嚴格控制。但由于茶高的推動,民間大量安化黑茶流向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安化黑茶得到較好的發展。元明之際縣志記載:“深山窮谷,無不種茶。居民大半以茶為業,邑土產推此第一。”
明朝實行“以茶治邊”政策,茶馬互市制度更加完備,由戶部主管全國茶務。但對藏區僧俗貢使的私販和夾帶茶葉較為寬松,這為安化茶葉的流動和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明嘉靖、萬歷年間,安化茶對“官茶”特別是漢茶和川茶的沖擊更為嚴重,致使“官茶”市場門庭冷落,產銷蕭條。據《明實錄》三百零八卷記載: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圍繞“湖茶(安化茶)味釅,于酥酪為宜”,由萬歷皇帝于1597年欽定湖茶為“官茶”。“官茶”地位的確立,在安化黑茶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后晉、陜、甘等地區的茶商云集安化,安化成為明代茶馬互市的主要茶葉生產基地。至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漸占領了西北邊銷茶市場。據統計,明代后期安化黑茶最高年銷售里達4000噸。
清初延續了明代的“茶馬互市”制度。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西寧、甘州等5個茶馬司由陜西御史督管。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朝廷裁撤茶馬司,實行“引票”制度,改征茶封稅。自唐宋以來延續千載的中國茶馬互市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至乾隆年間,引票制度更為完善。據乾隆《湖南通志》記載:“陜甘兩省茶商,領引采辦官茶……,皆于安化縣采辦,以供官民之用。”“引票”是茶商從事茶葉貿易的納稅憑證。每“引”規定了數量、規格和銷售時間。據清趙爾撰《清史稿》記載:每“引”正茶重量折合今重50公斤,準帶附茶7公斤。
晉、陜、甘等茶商紛紛領“引”前往安化購銷黑茶。其中又有“陜引”和“甘引”之別。“陜引”又稱“東柜”,是以山西、陜西等地茶商為主,采購安化捆包的“三尖茶”和“花卷茶”,以西安、太原為主要市場,運銷陜、晉、蒙古及俄羅斯;“甘引”又稱“西柜”,是以甘肅回民茶商為主,采購安化黑毛茶運往陜西漢陽制作茯磚茶,然后以蘭州為主要市場,銷往西北、西亞、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
保存至今的豐富而珍貴的黑茶文化遺存,見證著“萬里茶路”上安化黑茶的昔日輝煌
黑茶產銷歷史,致使安化至今留有大量的黑茶文化遺存。這此豐富而珍貴的黑茶文化遺存,見證了安化黑茶昔日的輝煌,同時也成為了安化是萬里茶路重要起點的歷史物證。
——“中國南方最后的馬幫”和“茶馬古道”。安化山道崎嶇,交通極為不便。晉、陜、甘等外地與當地茶農采取肩扛、馬馱等原始運輸方式,將采摘初制加工的黑毛茶運至資水沿岸進行精制加工再用木船運出安化。至今為止,在安化的洞市高城尚有一支幾十匹巴組成的馬幫和一條長達100余米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為全國百大新發現之一。
——古茶行、古茶莊、古茶號和古碼料。據調查,安化境內資水兩岸有江南、黃沙坪等10多個古鎮,每個古鎮都有茶行、茶莊、茶號。安化黑茶鼎盛時期,晉、陜、甘等茶商也紛紛到安化辦茶,茶行、茶莊、茶號最盛時達300余家。白天車水馬龍人潮如海,夜晚燈火通明茶香四溢,一派“茶市斯于最,人煙兩岸稠”的繁華景象。每個茶行、茶莊、茶號都在資水岸邊建有茶葉碼頭。其中留存下來的有黃沙坪古茶市的裕通永茶行、寶華行、聚興順茶號、天一香茶行、發記茶莊、晉豐厚茶莊碼頭,江南五富宮、大碼裝潢和梁家碼頭。裕通永茶行已申報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市老街和古錢莊。至今保存下來的有洞市老街、黃沙坪古茶市、唐家觀古鎮和黃沙坪錢莊(建于雍正五年即公元1727年)。其中,洞市老街、黃沙坪古茶市、唐家觀古鎮均被評為全國重點傳統村落。黃沙坪古茶市被申報為全國27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的傳統村落之一,目前已納入全省重點傳統村落第二批維修保護名單,正在申報保護規劃制訂維修方案。
——明清風雨橋群和大量茶亭安化萬水縈回,溝壑縱橫。為方便茶葉運輸,勤勞智慧的山里人在山溝溪澗之上,修建了大量廊橋。廊橋設計精巧,古樸堅實,均設有橋會,置有橋產,立有橋規。明清時期,安化共有風雨橋80多座。至今保存下來的有29座,其中洞市的永錫橋、梅城的十義橋等7座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方便茶農和茶商采購、運輸茶葉,安化殷實人家、官紳大戶或茶農茶商共同捐資,在山坡、渡口興建了眾多古茶亭。這些古茶亭大多都是磚木結構,小青瓦、翹角飛檐,具有獨特的安化居民特色。明清時期,安化共有古茶亭200多座,至今保存下來的有10座。其中1座已申報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座已經申報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陜、甘茶商留下的茶匾、茶鐘。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晉陜茶商鑄千斤重銅鐘一口送黃沙坪的橋口關帝廟供奉,上書有“今信大清國山陜兩省眾商人等捐資善鑄洪鐘一口重一千余斤,于湖南省長沙府安化縣十三都橋口關帝廟永遠供奉,這口古鐘保存至今已有240多年,這是陜、甘茶商乾隆時期在安化辦茶的有力歷史見證。
——數目可觀的古碑。為確保安化黑茶的質量和信譽,維護茶商和茶農的利益,自明萬歷年間頒發黑茶貿易章程后,歷代政府均十分重視對安化黑茶的保護和管理,制定了安化茶葉產、供、銷各個環節的茶規茶約,并勒石立碑,以示警誡。至今保存下來的茶碑有300多塊。
——民國時期繪制的安化黑茶運輸路線圖。從這張地圖能清晰地看出萬里茶路的基本輪廓。晉、陜、甘茶商以小淹、邊江、江南、洞市、唐家觀、黃沙坪、酉州、東坪、馬轡市等古鎮為起點,將安化黑茶由資水運至洞庭再到漢口,經襄樊到山西太原,北上張家口到庫倫,直至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再到俄羅斯、歐洲腹地等地區和國家。該圖樣至今保存在安化縣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