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景區開辟小小茶園供體驗采摘
發布時間:2025-02-23 點擊:26
清明前后游覽峨眉,正是采茶品茶的好季節。
讓游客與茶零距離接觸。
飽含人氣的手工炒茶。
雪芽是峨眉山茶中的上品。
每年清明前后20天,冬寒未解,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處,常年云霧空蒙的赤城峰、白巖峰、玉女峰、天池峰、競月峰下和萬年寺一帶高山茶園,已有茶樹新芽傲立寒冷,破雪而出。在峨眉茶人眼中,雪芽是高山茶區的報春使者。積蓄了一冬養分的芽頭,分外鮮嫩,小小一片,仿佛涵蓋了整個春天。也因此,雪芽成為峨眉山茶中的尚品。
報春,覆雪的芽與葉
每年清明前后20天,冬寒未解,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處,常年云霧空蒙的赤城峰、白巖峰、玉女峰、天池峰、競月峰下和萬年寺一帶高山茶園,已有茶樹新芽傲立寒冷,破雪而出。
此時寺廟的師傅,山上的茶農,踏著薄雪,將這些嫩芽親手采下,精心炒制,以山泉水烹,打造出一杯最詩意精妙的“峨眉雪芽”。隨著這滋味清鮮、飽滿的茶湯入口,峨眉山的冬日畫上句號,春天真正來臨。在峨眉茶人眼中,雪芽是高山茶區的報春使者。積蓄了一冬養分的芽頭,分外鮮嫩,小小一片,仿佛涵蓋了整個春天。也因此,雪芽成為峨眉山茶中的尚品。
南宋詩人陸游愛茶。茶對于他來說,是啟發詩思、激發詩情的引子。常?!昂帘K”煎熟之時,就是其詩句煉成之際,“詩情森欲動,茶鼎煎正熟”,“香浮鼻觀煎茶熟,喜動眉間煉句成”。
公元1174年,峨眉山的別峰大師與陸游結成忘年之交。幾年間的往來,造就深厚情誼。以致1181年陽春三月,大師聽說陸游將調任崇州時,深感“相見時難別也難”,雖方外之交也不免離情依依。大師拿出自己準備“私享”的好茶,差寺里小僧贈予陸游。這“私享”好物,便是不久前剛從中峰寺后白巖峰下采摘焙制而成的“峨眉雪芽”。愛茶人眼中,這可以算是最貼心的臨別贈禮了,所以這一場道別之儀不可謂不盡心。
而陸游得峨眉雪芽后自然倍感高興,遂請來兩位茶道名士,取了丁東井的清泉,品茗于萬景樓下的林樾中,一時喝的高興,吟出了現在峨眉山茶人幾乎都耳熟能詳的“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置風爐清樾下,他年奇事記三人?!?br>今年去峨眉山的時候,正是清明,只見低山區氣候溫潤輕柔,中山和高山區則在不久前又有落雪,所以“雪芽”之稱果真名副其實。
茶人茶事,
將山水歸于茶中
清明前后游覽峨眉,山上隨處可見炒茶人忙碌的身影。景區步道旁找一塊空地,將炒茶鍋支起。一位師傅手藝嫻熟,全神貫注地揉、捻、壓著鍋底的翠綠。有人駐足觀看時也不分神,回答客人的提問時,手也不停。這樣的炒制,外人看來難免有表演成分,但也并不影響茶的品質。
也有在寺廟炒茶的。山腳報國寺一隅的八角亭里,也有兩位師傅低頭炒茶。這里的環境顯然優于步道旁,而外形頗有幾分仙風道骨的一位寺院義工,負責為游客解答有關這些茶葉的種種疑問。他只說茶,說峨眉山茶的
好與精妙,也催促游人品嘗,詢問口感,卻并不急于推銷,一舉一動都能看出,是真正的愛茶人,不是商人。聊也聊了,談也談了,看天色將晚,義工將剛炒好的茶葉恭敬收起,說剩下一些也好,寺里師傅們也要喝茶的。
在峨眉供游人體驗采摘的茶園里,穿著白色大褂的黃師傅和王師傅,為采茶的客人表演炒茶中殺青的環節。這是一道外行人眼里最直觀,最具看點,也最溫柔的工序。炒鍋里的嫩芽嫩葉,綠的晃眼,隨著師傅手掌上下翻動,茶香四溢,毫無防備涌入鼻腔。那個瞬間,鼻子這個對時令最被動的感官,被調動起來,整個人都有被春天包圍的感覺。
炒茶20余年的黃師傅說,機器炒制的茶外形雖優于人工炒制,但口感卻略遜一籌。一盞茶的甘苦,只有經過炒茶人親手操作,最后才飽含“人氣”,否則誰還會費力去人工炒茶。黃師傅又讓我看他的手掌,手指上有死皮褪去的痕跡,透著力道和油潤,都是炒茶所致。
黃師傅和其他茶人的手,像某種隱秘介質,或許峨眉山水與飲茶人此生都無緣見面,但那份嗜茶的心,卻經由一雙手掌聯通。就像分開時黃師傅對我說,我們做的事,就是把峨眉山水歸于茶中,再帶給喝茶的人。
現代人的“禪茶一味”
峨眉山寺院諸多,寺院里的師傅們大多好茶。禪和茶在佛教當中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峨眉是有所顯現的。趁著春光,寺廟里的師傅們也會上山采茶,采來的茶加工后,即成禪茶,是峨眉茶中倍受推崇的。
據《峨嵋讀志》中記載“峨嵋山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今水寺后的絕頂處產一種茶,味初苦終甘,不減江南春采?!边@便是最早的峨眉禪茶。古寺深山,盛產好茶,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有茶食客前來,以茶待客,坐而論禪,廣結善緣,傳為美談。幾分風雅、幾許坦蕩、幾多隨性,這就峨眉僧人舊時相傳的“禪茶一味”。
如今,春季前往峨眉,進寺院品茶聽禪其實并非難事,更多可能性還在于自己。茶不必非要是禪茶,尋一味新下來的綠茶在春天的山中并非難事。選一家寺院住下,即可品茶悟道,這此間尋覓的,是一份內心的清靜與修養。而這看似過于簡單化的“禪茶一味”雖遠不及古人風雅,但對于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也實為不易了。
在峨眉,飲下一杯春意
這個春天,峨眉山景區為渴望與茶零距離接觸的游客,開辟出一片小小的茶園,專供體驗采摘之趣。在專業茶人的指導下,所有游客都能感受一回芽與葉同指尖的觸感;游客走在布滿春光的茶園里,感受空氣、土地與茶的交融;觀摩親自采下的新茶,由一片芽葉,最終變為杯中一抹綠水,最后被緩緩飲下。這個過程,重慶前來體驗采茶的一位女士說:“絕對不是喜悅可以形容的,好像和峨眉山多了一種其他的緣分,真的安逸?!?br>在峨眉山喝茶的過程中,發現茶器、茶道說講究也講究,說不講究倒也真的隨意。在中山區的茶坊,漂亮的四川妹子坐在原木色的茶桌前,拉開架勢,準備來一場精彩的茶道表演。能看出來,茶桌上的茶器透著大有來頭。而在我看來,茶道的存在,除了味覺的體驗,更多則是叫人在這行云流水的動作中,慢慢放松下來,打開自己,觀想內心。感受到這一點,就不會嫌茶道繁復,而企圖快馬加鞭飲茶解渴的人,不適合茶藝的節奏也正常。
在峨眉山喝茶,最常用的還是普通茶杯、茶碗。茶是個已經融入峨眉當地人生活的平常之事,對茶器的隨意也能看出這一點,但對茶本身的標準卻沒降低。這一沖一泡,色澤是否清澈,口感是否馥郁清鮮,芽頭品相可好,都成為評價一杯好茶的標準。生活在山中的人,對自然的利用手到擒來,就連飲茶時也很善于借景造勢。晴雨也好、晨夕也罷,花草竹木,推窗皆景,如在畫中,時時處處彰顯趣意無窮,這許多感受搭配疊加在一起產生的美,看似平常,卻極難復制,為峨眉獨有。所以難怪當地朋友說,在山中,一年中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一杯雪芽入口,春天的感覺隨叫隨到,擋也難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