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樓洞萬里茶路訪源頭
發布時間:2025-02-23 點擊:27
我從小就喜歡喝茶,應該是受父輩的影響,愛喝并不講究,卻上癮。幾十年來一日可以無肉,不可無茶。記得早些年在北大讀研究生時,一天早上吃得有點油大了,坐在公交車上就渴望著一口茶,心煩意亂,難受極了。進了校門就直奔小賣部買茶,人家說沒有散裝的,只有一斤整袋的。我也顧不得許多,抄起一包就要開水沏茶。幾口過喉,煩躁頓消,氣定神閑。過去老北京人最愛喝的是茉莉花茶,不管是居家還是茶攤,親朋還是好友,大茶缸子大茶碗兒一捧,那個香味,沁人心脾。現在講究了,跟南方人學,夏季綠茶,冬天紅茶,還有什么“茶道”,一道道按程序來。這些繁文縟節咱北方人受不了,不爽快,起急,覺得還是嘟嘟咕嘟的“牛飲”好。
這些年,北京的市面上什么茶都有了。花茶就不說了,紅茶、綠茶、白茶、黑茶等等,喝主兒也各有所好了。茶樓、茶館、茶城遍地開花,茶香四溢。
現在咱喝茶也選擇了,茶知識自以為也多了。最近,我和幾位作家赴湖北省赤壁,到了那里的羊樓洞,才覺得自己孤陋寡聞。在這里,我長了個大學問。那就是在世界歷史上,不僅有一條橫向的跨國商路——絲綢之路,還有一條縱向的跨國商路——歐亞萬里茶路。它貫穿中蒙俄,繁榮了兩個世紀,成為連接沿線國家數十座城市的靈魂。兩百年前的“萬里茶路”,羊樓洞就是最初的主要啟程地之一。
位于赤壁市區西南山里的羊樓洞,為湘鄂交界要地。赤壁市原稱蒲圻,羊樓洞明清之際系蒲圻六大古鎮之一,素有“磚茶之鄉”的美稱。這一帶氣候溫潤,土地肥沃,適宜茶葉生長。茶葉種植歷史始于漢,興于唐,盛于明清。
據史料記載,宋代曾一度以此地的磚茶作為通貨與內蒙進行茶馬交易。明嘉靖初,因為制茶業發達,隨之集鎮成型。極盛時茶莊200余家,人口近4萬。古鎮有5條主要街道,商旅店鋪林立。這里的“洞茶”遠銷海外,作為“中國大茶市”,被譽為“小漢口”。據傳早年俄羅斯的地圖,湖北地區只標著兩個地名,一是武漢,再就是羊樓洞,可見其因茶名氣之大。
在來羊樓洞的路上,我們看到綠油油的萬畝茶園,滿眼生機盎然。
走進青山綠水之間的羊樓洞,以明清建筑為主的古街舊貌尚存,一條主街寬有丈二,長約4余里,兩邊有數條窄巷。街面以青石鋪路,石面上都有幾條深深的的車轍,那是千百年來歷代運茶的獨輪車輾軋成的。北方的獨輪車,不知為什么在這里叫“雞公車”,難道與公雞有什么關系。蹲下來仔細撫摸這條條溝槽,仿佛里面貯滿了先人的汗水。此地有泉有溪,在老屋腳下流過,街道隨地勢曲折逶迤,讓人有步換景移之感。這里還有一觀音泉,水質清冽可口,是歷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樓洞隱約泛光的明清石板街,至今還輝映著當年的歷史光影。走在古色古香又有些凋敝的街上,悠悠的茶香似乎從兩邊飄來,伴隨茶香的,似乎還有當年茶商茶客們的談笑聲。我踩著或已磨光、或已破裂的石板路,思緒仿佛回到早年那熙熙攘攘的名茶重鎮。
羊樓洞青磚茶,盛名并非虛傳。它之所以著名,是其以老青茶為原料,經發酵、篩分、壓制、干燥制成。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滋味濃郁,湯色紅黃明亮。盡管歷經風雨滄桑和時代變遷,羊樓洞百年磚茶工藝、產業和品牌,仍奇跡般傳承下來了。
據有關史料記載, 1861年,中國的第一塊機制磚茶誕生于羊樓洞,標志著羊樓洞在湖北及全國,率先由手工制茶發展到機械生產磚茶,進入近代工業水平。
在這里,我才知道,慈禧太后鬧肚子曾用磚茶治愈;毛澤東主席曾把磚茶作為國禮送給斯大林祝壽。壓印有“川”字牌號標記的羊樓洞青磚茶,自古在蒙古族牧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譽,至今不衰。多年來,我也曾經多次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飲用民族兄弟煮的奶茶,因為不知道所以沒在意,說不定那塊茶磚就來自羊樓洞。
羊樓洞磚茶的歷史,極其坎坷。日本侵華期間,隨著武漢的淪陷,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也踐踏了羊樓洞,燒毀了這里的街道和茶莊,并將僅存的幾家磚茶莊強行并入了日偽資本的“株式會社”。火光熊熊中,人們潑水滅火,致使鋪路的街石紛紛炸裂,形成了今天的樣子。
解放后,“中國茶業公司羊樓洞磚茶廠”又遭火災,加之交通問題,1953年,廠子自羊樓洞遷至附近的趙李橋,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趙李橋茶廠”。據《茶業通史》記載:“新中國成立后,青磚茶和米磚茶都集中在湖北赤壁的趙李橋茶廠大量生產,以滿足邊銷的需要。”
1993年以湖北省趙李橋茶廠為主要起草單位,起草了米磚茶和青磚茶的國家標準。同年“川”字磚茶被國家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國家工商總局認定“川”牌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在經濟體制改革中,企業又更名為“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 在茶廠生產車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李橋青磚茶”傳承人甘多平先生接待了我們。他說過去茶廠制磚時,老板都要守在旁邊,質量不用說,份量差一毫也要毀掉重制。現在更不能有半點問題,要傳承的更是信譽。一排排高大的渥制茶葉的庫房,我幾乎看不到茶垛的盡頭。茶垛下部有不少掏開的比人高的通風洞,好像地道一般。
今日名茶重鎮的起源之功,應記在當年晉商的賬上,是善于經營的山西商人相中了這里的茶。晉商精明誠信、勤儉耐勞,與此地茶農共同艱苦奮斗,都堪稱是歐亞萬里茶路的開路人。
歷史上,北上的萬里茶路去蒙古、俄羅斯通常是“走西口”或“走東口”。經今天的包頭是“走西口”,過河北張家口則稱為“走東口”。在漫長的歲月中,晉商與以羊樓洞為代表的赤壁一帶的茶農櫛風沐雨,攜手并肩,不僅開辟而且創造了歐亞萬里茶路的輝煌。
以近代為例:當時的人們習慣把晉商稱為“西客”,時人記載:“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營。” 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沒有先進的運輸工具,茶路運輸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山西茶商把能夠運用的交通手段用到了極致。從車、船到牛、馬、駱駝,甚至人拉肩扛,無所不用其極。據記載,僅從張家口到庫倫,駱駝等牲口要跋涉30多天,牛車需要兩個月;茶葉貿易繁盛年代,茶路上絡繹不絕的駝鈴,遙相呼應的牛車,摩肩接踵的茶商,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茶路經濟帶,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又形成了多個茶路經濟帶。茶路走到哪里,就把財富效應帶到哪里。茶葉集散地和運輸樞紐中心,當時都成為富甲一方的繁華之地。
在這條茶路上,羊樓洞不僅向國外輸出了茶葉,也輸出了光輝的中華文明。靠羊樓洞神奇樹葉制成的磚茶,中國人把自己的商業價值觀也傳播到了海外。“以誠取信、以仁取利”的信條,隨著羊樓洞茶被帶到遙遠的異國。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俄時,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講,將“萬里茶路”與新世紀中俄油氣管道并稱為聯通兩國的“世紀動脈”。 2014年,趙李橋磚茶再次作為外交國禮,贈送給俄羅斯領導人。
說來也巧。前些年我參與了中俄油氣管道工程建設,不久前又踏訪了歐亞萬里茶路遠達俄羅斯的終點圣彼得堡。從羊樓洞到圣彼得堡,如此遙遠的千山萬水,我想,是羊樓洞的茶磚,鋪就了連接彼此交流的道路。
透過矗立在羊樓洞古街盡頭的“歐亞萬里茶道源頭”石碑,我們仿佛看到,形形色色的駝隊商旅操著不同的語言,懷著不同的信仰,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共同行進在這條互惠互利的友誼商路上。這是先人留給當代中國、蒙古、俄羅斯的一份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在包括“中蒙俄經濟走廊”的“一帶一路”建設中,“歐亞萬里茶路”的歷史文化傳統,正成為中、蒙、俄三國再現“草原絲路”的文化共識。過去能夠,當今更應該加深這種聯系和友誼。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近年來赤壁市依托豐富的茶資源和深厚的茶文化,挖掘千年茶史、打造百億茶業、重振萬里茶道,已經風生水起。現在比如這個世界上煮了10壺磚茶,那么有3壺半就來自趙李橋磚茶廠,即羊樓洞磚茶。以“一帶一路互聯,萬里茶路共贏”為主題的世界茶業大會,幾個月前,也在這里召開了。世界各地的茶界人士匯聚到羊樓洞,也來瞻仰這歐亞萬里茶路的主要起源。
走在羊樓洞的青石板古街上,作家們不時發出驚嘆的感慨。中國作協的老領導、不久前剛剛被國務院聘請為中央文史館館員的作家張勝友,此次是抱病而來的,每天還在吃著藥。他和我們一樣,興致勃勃地端詳著每一件文物,眼神里透著發現者的神采。對于這位國內外知名的作家,我們都很敬重。和我們一樣,地方陪同的有關領導陳中山、馬景良、宋錦來等也很擔心這位老作家的身體,勸他別累著。他卻不以為然,似乎只對羊樓洞一見傾心。他指著古街激動地說: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蘊,如此源遠流長的制茶歷史,如此重要的歐亞萬里茶路源頭,如此多的故事,真應該拍成電視劇了。
如今,羊樓洞已被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國家有關部門授予赤壁市“中國青磚茶之鄉”、“中國米磚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等稱號。
為了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游人,眼下還有些冷清的古街上,市里正在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葺。已冷清多年的古街,猶如老樹新枝,又將煥發出新時代的風采。一位年輕的茶店老板說:來羊樓洞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和我一樣,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地返回了家鄉。我很贊同這個年輕人的遠見。在我看來,旅游,旅的是心情、旅的是文化、旅的是品位。要旅游,就要去有茶的地方。
這神奇的一片樹葉沏泡的飲料,是世界上最天然、最純凈、最溫柔的飲料。在舉世人們飲用最多的飲料中,也是唯一不摻添加劑的飲料,不愧為中華乃至世界第一飲品。可以說,是包括趙李橋鎮羊樓洞磚茶在內的中國茶,千百年來為全人類健康帶來了福祉。
我也打心底里期望,滿載著長江南岸羊樓洞茶葉的大船,借助國家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的東風,在新時期的“歐亞萬里茶路”上繼續千舟竟發,揚帆遠航……
作者簡介
康勝利,北京房山人。北京大學藝術學系研究生畢業。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石油文聯全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曾兼任第六、七屆中國石油攝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石油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石油攝影報》副總編,《中華兒女》、《石油與裝備》雜志專欄作家。《法制日報》、《中國環境報》、《中國勞動報》等兼職記者。高級政工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報告文學》雜志編委。《中國藝術報》中國石油記者站站長。著有報告文學集《遙遠的回聲》,長篇報告文學《石油師人—轉折》、《八千里氣龍越神州》、紀實文學集《風雨如歌》等。報告文學《浴火布爾甘》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入中學課本。2004年獲國務院西氣東輸領導小組授予的“西氣東輸工程建設先進個人”稱號。曾獲“人民文學雜志﹒報告文學獎”、 “中國當代散文獎”、第二、三屆“中華鐵人文學獎”等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