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葉的起源與興起
發布時間:2025-02-21 點擊:21
臺灣位于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產茶地區之土質為富含鐵質成分之黏質壤土,最適合茶樹之生育。十七世紀荷蘭統治臺灣時,已發現野生茶樹,此即清代文獻所謂的山茶,之后,日本統治臺灣,也曾對臺灣的野生茶樹進行調查,并用來試制紅茶。
臺灣人工栽培茶樹,依目前找到的茶園杜賣契約文書來看,至遲在清朝乾隆末年(十八世紀末葉),已在今日深坑與木柵一帶進行,推翻過去連橫所說,在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由柯朝攜回武夷茶種子在 魚坑(今臺北縣瑞芳 魚里一帶)開始種植傳播。而在清朝道光年間(1921-1850),已有商人將石碇、文山一帶生產的毛茶(粗制茶)運往福州售賣,所謂1861年怡和洋行已在臺北購買茶葉,載運出口,或許就是指石碇、文山一帶的粗制茶,也說不定。
臺灣之制茶,始于1860年開港通商之后。1865年英商john dodd來臺灣調查樟腦事業,卻認為茶業的經營較易成功,先是在雞籠與艋舺西南一帶,收購茶葉,并在澳門試賣成功,于是透過買辦李春生借貸資金給農民,并從廈門(一說從安溪)引進茶樹枝條,擴大茶樹栽培。dodd先在艋舺從事小規模的經營,隨后在大稻埕擴大生產,1869年將制成的烏龍茶213,100斤由淡水直輸紐約銷售,大受歡迎,從而打開臺茶的國際知名度,并吸引外商與福建茶商陸續前來臺北設行從事茶葉生意,臺灣茶業自此興起,且一躍成為臺灣北部首要產業,也是促使臺灣經濟、政治重心北移的重要因素。(資料提供: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