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榜》的茶碾壓了我的智商
發布時間:2025-02-22 點擊:17
編者按:本圖文由“茶的故事”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發布,其他媒體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原文如下:熱播大劇《瑯琊榜》上映以來零差評,網絡點擊率超過3億!但是,大家為梅長蘇的智商與顏值頂禮膜拜之時,你真的看懂這部劇了嗎?
小編疑問一:靜妃的武夷茶,最后落入誰的懷中?
在第42集里,靜妃意外收下了黃主司帶來的武夷茶,并命人將用紫檀盒裝好,讓靖王帶回去。那茶,真的進了靖王殿下的嘴里么?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對這一場景提及的幾種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瑯琊榜》的編劇應該看一下,有些東西,你真的沒弄清楚。)
花茶
最常見的花茶是用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茶坯都是用綠茶制作,也有用紅茶制作的。因為茶葉本身疏松多孔,容易吸收香味,配以能夠吐香的鮮花作為原料,采用窨制工藝就能制成花茶。
早在二千多年前,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但是當時娘娘喝的茶的實際制作,并不能斷定它就是窨制花茶或者拌花茶或者花煮茶或者其它了。
峨眉毛峰
峨眉毛峰,產于四川雅安的綠茶。原名為鳳雞毛峰,1978年才更名為峨眉毛峰,是雅安地區茶葉公司與桂花村聯合創制的名茶新秀。條索緊卷,嫩綠油潤,銀芽秀麗,白毫顯露,香氣鮮潔,滋味濃爽,湯色微黃而碧,葉底嫩綠勻整。
小編估計在靜妃娘娘那會兒,是有錢也喝不上了。不過,本文是基于劇情的討論,關于編劇的茶學知識,我們就不多(tu)說(cao)了。
武夷茶
武夷茶,始于何時,今已無從指出具體年代。據范仲淹“斗茶歌”所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推測武夷茶發現于上古年代。唐朝有詩贊曰: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
事實上,武夷茶并不等同于武夷巖茶。故事的背景約是魏晉南北朝的南朝梁,是在隋唐之前,據可考資料,文字記載至唐宋年代產制蒸青綠茶團餅茶。所以,劇中小梨姑娘口中的“武夷茶”,推測指的就是蒸青綠茶,而不是今天的武夷巖茶(烏龍茶類)。
從小梨姑娘的口中,我們知道,靜妃娘娘只用峨眉毛峰制作花草茶,黃主司送來的武夷茶自然是受到娘娘嫌棄的。
既然“武夷茶”受到嫌棄,留下它意義何在?靜妃還是留下了兩包,并且命人用紫檀盒子裝好!俗話說“寸檀寸金”,這在古代也是非常貴重的。用如此貴重的盒子存放上好的武夷茶,卻是給一個不懂茶為何物的靖王,怕是一個“有錢任性”不能解釋。
鏡頭一切,穆小王爺和梅宗主在一起喝霓凰郡主專門派人從“閩州”送來的茶。這“閩州”來的茶肯定就是武夷茶了。你看,蘇蘇多喜歡,這才喝一口就笑出花來了。
回到剛才靜妃的劇情,你是不是意識到了什么!對!那個紫檀盒子裝著的武夷茶,不是給靖王那頭水牛,而是給蘇蘇的!
小編疑問二:梅長蘇為何獨愛武夷茶?
霓凰郡主和靜妃都很了解林殊,因此兩人才不約而同將這閩州好茶送與他。可見,梅長蘇愛喝武夷茶至少是從十三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可為何蘇先生獨愛武夷茶呢?
早在南北朝就有著名文學家江淹任吳興縣令時撰文對武夷山的贊美詞為“碧水丹山”,今天,“碧水丹山”這四個字也用作對武夷山的代稱或者贊美。武夷茶生長的武夷山自古就出產好茶。獨特的丹霞地貌為茶樹提供豐富的礦質營養,生長在巖石縫隙中的茶與生倶來就讓人察覺“水中有骨感”,生長在巖谷陡崖上也更體現這艱苦不屈的生命力的悠長美妙。
這武夷茶,就像一個充滿閱歷的人。細品武夷茶,就像是翻開一本傳奇的人生傳記,和一位經歷滄桑變幻的老人聊天。喜歡這種茶,恰好和赤焰少帥的性格相吻合。曾經的林殊,是名滿天下的軍事天才,是指點沙場的英勇將領,對于戰爭、國家與親情,他都有著深刻的認識。當時喜愛武夷茶,或許只是林殊的一種軍人情懷。如今經歷大變,早就褪去了青澀與稚氣,性情也更加深沉內斂,他的人生也如這武夷茶般充滿故事。對現在的梅長蘇而言,喝一杯武夷茶也許就等同于再一次品味自己的苦難與愛恨,再一次貼近生命的真諦。
似乎沒有一種茶,比這武夷茶更能代表曾經的林殊、如今的梅長蘇!
是不是感覺自己被編劇智商碾壓了還不知道,不過,我們也吐槽了一下編劇大人的茶學知識!
但別忘了,最最痛苦的人,是他!
聽說,今晚太子殿下就會知道梅長蘇的真實身份。各位愛好此劇的茶友們不妨泡一壺武夷好茶,抱一個暖枕,看景琰知道小殊就在身邊會有什么反應吧!!!
整理:茶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