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茶文化
發布時間:2025-02-03 點擊:27
茶葉怎么樣 我看茶文化
我國從西周初開始人工種茶,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而茶文化的興起,肇于魏晉時代。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本身,我對于文化這一塊的內容是比較感興趣的。
無論從詩歌的領域,還是古建筑的領域,我始終相信,一件事物或一個習俗,能夠千百年的流傳下來,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歷史沉淀下來的必然都是精華。
而這種精華,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東西。
我總是想去探尋蘊含在文化中的最根本的東西,然而,站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面前,我卻怯步了,人生閱歷的不足和知識的貧乏,讓我不知道應該從哪里入手去學習文化的東西。
茶文化涉及禪學,佛學,涉及道家,儒家,涉及詩歌,生活。
我想我所了解的茶文化,在其發展史中,僅僅是皮毛。
我想說的第一點是關于茶文化與詩,書,畫的內容,因為我覺得,這是茶文化與中國文化聯系得最好的一部分。
縱觀中國文化的發展史,茶文化與詩,書,畫一樣,都是中國文化的特殊形式,我們幾乎可以從茶文化的發展,看到中國文化的發展軌跡。
在晉代南北朝時期,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
唐朝時期,陸羽的《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的興起。
像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
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
到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
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中國疆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固然會因為區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在文化的主線上,我覺得他們都是等同的,或者說是殊途同歸的。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茶中無處不現先人思想精華的閃爍,與其說是文人墨客,隱者高士所做的詩書畫造就了縷縷飄香的茶葉,使茶香遠飄海外,倒不如說是茶葉使得文人墨客名垂千古。
這,只是換一種說法,而強調的卻相距甚遠。
第二點我想談的是關于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的問題。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茶最早種植于中華大地,茶文化也最早在中國傳播,而為什么現在一說到茶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呢?要知道我們才是茶的故鄉,茶道的根源。
唐朝時期,日本的留學僧人將茶文化最初傳播到日本的時候,在我們國家,飲茶已經是一種習俗和風氣了,日本只是把我們的文化帶過去,卻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了自己的茶道文化,甚至青出于藍,反超我們。
這,是什么原因?我想,那是我們的茶文化缺乏一個系統的規劃!我們文化的每一個點都閃爍著思想的精華,但是整體不能放出奪目的光彩。
就如沙灘上的貝殼,每一個都很漂亮,而如果有人把它們竄在了一起,那么他們的價值就會顯現。
前段日子在看茶文化方面的書的時候,我有時覺得很混亂,甚至不知道茶文化思想的精華到底是什么。
而日本,它做到了這一點,日本的茶道雖然源于中國,但在大和民族獨特的環境下,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自然地融為一體,成為日本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日本茶道精神可濃縮為四個字和、敬、清、寂。
我們的茶學,我們的茶文化,我們的茶道缺少的就是這樣的一條精神的主線。
如果我們能確確實實的規劃好這一條線,那么我想,我們的茶文化也能閃爍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