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道意境之茶葉經濟
發(fā)布時間:2025-02-02 點擊:25
宋代茶業(yè)區(qū)別于前代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東南茶葉經濟超過四川,成為全國茶葉經濟的中心,而且著名產區(qū)和新的名茶也很多,茶葉質量也超過了四川。北宋詩人梅堯臣曾賦詩評天下名茶:“陸羽舊茶經,一意重蒙頂。比來唯建溪,團片敵湯餅。顧渚與陽羨,又復下越茗。近來江國人,鷹爪夸雙井。凡今天下品,外此不覽省。蜀茶久無味,聲名漫馳騁。’’正因為如此,宋代茶書作者就更多地把目光注意到新的茶區(qū)和新的名茶上來。特別是“陸羽《茶經》尚未知之”的建州茶異軍突起,其北苑茶更是煊赫一時,成為茶書論述的重點。
位于福建建安東北的北苑茶區(qū),在唐末,張廷暉就曾在此開辟了方圓15千米的茶園,但北苑名冠天下,與宋代丁謂、蔡襄等人的刻意經營有關。丁謂字謂之,后改字公言,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淳化三年(992)進士,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封晉國公,后被貶。咸平年間(998-1003),丁謂任福建轉運使,監(jiān)造北苑貢茶,抓住早,快、新的特點,創(chuàng)龍茶、鳳茶等1 0多個品種,使北苑茶譽滿京師。40年后,大書法家蔡襄亦任福建轉運使。蔡褰(1012-1067)字君謨,福建莆田人,能文能詩,其書法,為當時書家第一。他本是福建人,習知茶事,負責造茶進貢,把北苑茶的加工技術提高一大步,創(chuàng)制出小巧玲瓏、飾面華美、品質精絕的小龍鳳團。致使“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在他經營下,北苑茶園從2 5處增加到46處,產量達到3 0萬斤以上,品種也多達4 0多個,歲貢朝廷的茶達到47 1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