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酸怎么回事呢?普洱茶問答
發(fā)布時間:2025-01-28 點擊:38
普洱茶有點酸味:酸味和水味都是普洱茶不好的味道,當然在普洱茶品茗時不希望有酸、水味出現(xiàn)。
茶葉制作不良或存放不好,都可能形成有酸味。這些帶有酸味的普洱茶,每每經過三、五開沖泡后,有的酸味會逐漸減少。酸味是品茗者不愿意接受到的味道。它代表了茶品的低劣。
現(xiàn)在生產的那些比較輕度發(fā)酵普洱磚茶,多半是有水味的。水味帶給人稀弱敗壞而不新鮮的感受,也是普洱茶品者所排斥接受的。
2.消除普洱茶酸味的辦法王要有三種。
一、是靠干倉長時間自然存放,慢慢走失酸味。此種辦法歷時較長,一般需要3~5年才能消除酸味。
二、是利用濕倉儲藏,使茶葉適當受潮,然后再行干倉存放,如此反復幾次,酸味亦能消除。這種辦法耗時較短,雖降低了普洱茶的陳韻,但能增進甜味,較適合家庭收藏愛好者矯正發(fā)酸普洱茶時使用。
三、是進行二次渥堆發(fā)酵,其方式與常規(guī)普洱茶發(fā)酵相似,但水分宜少,茶葉含水量回潮到20%~25%即可。注意控制渥堆溫度,適當高溫有利于酸味的走失。此種辦法適合生產企業(yè)對大量發(fā)酸普洱茶進行補救處理。二次發(fā)酵的普洱茶,初期水味重,湯紅濃,呈紅褐色,味醇和欠厚,陳韻弱。但如將其存放到干倉環(huán)境,隨著存放時間延長,品質漸趨完善,亦能獲得優(yōu)異品味。
普洱生茶泡出來有酸味
有酸味的普洱生茶,不知道你喝到過沒有?
普洱生茶的酸味,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因為人的味覺嗅覺的偏差,對于酸味的認知也會有偏差。所以單憑酸味,還真不好判斷一款茶的好壞。
第一、普洱生茶不是真的有酸味,而是有的普洱生茶有果香味,一些茶葉集中水果混合的香味,水果香有的人聞起來會覺得有酸味。另外就是陳年普洱茶中一些茶會有梅子香,梅子香、青梅香是陳年普洱容易出現(xiàn)的香味,算是普洱茶香型中的經典代表。梅子香的特征是:鼻腔有清涼感,又略帶酸味,聞之舒服通透。所以你所喝到的普洱生茶的微酸有可能是來自于這個原因,有這樣酸味的普洱生茶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第二、沒有香味的普通酸味,這種酸味產生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
茶葉中的酸味成分小部分是鮮葉固有的,茶中固有酸性物質來源于谷氨酸、抗壞血酸、天門冬氨酸、谷氨纖胺、食子酸、草酸等有機酸等,茶固體酸作用非常微妙,也是調節(jié)茶湯風味的要素。茶中固有的酸味可能是本身水土氣候帶來的,云南很多茶山都是如此,好比易武核心地區(qū)的茶大都帶有微酸,均勻遍布口腔,生津回甘;也可能是由于陳化條件比較干燥帶來的,通常七八年以上的茶品就會出現(xiàn)這類帶蜜香的酸,也是滿口均勻的微酸。以上都是茶品質好的表現(xiàn),并不會因時間或倉儲而退化。
但是,普洱茶的酸味很大部分源于在加工過程中形成。如果是由于制茶過程中殺青、干燥環(huán)節(jié)溫度高帶來的,那么嗅覺、味覺靈敏的人在成茶后的幾個月內就能發(fā)現(xiàn)這種酸變,口感特點是從兩腮、后牙床泛出來,酸重則轉為疼痛感。形成原理等同于綠、紅、青茶存儲不當?shù)乃嶙儭?br>陳年普洱茶熟茶有酸味
高等級,嫩度高的原料發(fā)酵的熟茶容易出酸味,這些原料本身內含物就很豐富,長期在水分溫度較高的堆子中發(fā)酵,會激發(fā)大量的酸,以及轉化出部分有機酸,主要是一些游離的有機酸,比如蘋果酸、檸檬酸、琥珀酸、草酸、棕櫚酸、亞油酸、乙烯酸等等,相反粗枝大葉的低檔料則不容易出酸味,因為其內含物稀少,有機酸含量很低,只有少量的多酚類外加一些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多糖,發(fā)酵完畢更容易出甜味。
潮水過度也會出酸味,潮水過度茶葉長期與水接觸,而過多的水分導致溫度和空氣供給困難,發(fā)酵周期緩慢,茶葉就會腐敗,出現(xiàn)腐臭味、酸味,在堆子底部,常常就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由于底部水分過足,溫度和空氣由于堆子整體的壓力底層板結的厲害而供應不足,出現(xiàn)腐敗軟爛,進而出酸味。
成熟度較輕,也會出酸味,渥堆發(fā)酵前三翻時,堆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尤其是酵母菌以及其他菌種,酸辣味和酒糟味很濃郁,而輕發(fā)酵恰恰是這個時候結束渥堆,自然而然就會導致酸味。
甚至一些老熟茶,也會在后面的轉化中出酸味,有人形容為梅子酸,這種酸喝起來令人舒暢,淡淡的酸,有爽口的感覺,這就是另外的佳話了!
酸味明顯的熟茶,看葉底就可一窺究竟,有色澤偏青,或者泛青泛黃,烏青的葉子,或者手輕輕捏下葉子就爛掉了,還有一些葉底雖然紅褐偏黑,但是出湯迅速,也會很酸,這在泡法上就要注意了!
普洱茶受潮都有酸味嗎?
在存茶過程中很容易遇到的情況,茶葉受潮,二次發(fā)酵,也會導致品飲時微酸。
熟茶在梅雨季節(jié)受潮,導致二次緩慢發(fā)酵,這種不當發(fā)酵,會導致酸性物質溢出,又沒有后續(xù)分解過程,造成茶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