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淺出解讀普洱茶市場
發布時間:2025-01-23 點擊:29
普洱茶的三六九等只能以原料加以區分,雖說現在工藝在逐步提高,普洱茶的加工環境也在慢慢改善。但至少在未來10年內,還不會出現能夠以制茶技術傲視群雄的茶企。原因很簡單:普洱茶工藝科技含量太低,抄襲起來過于容易。哪怕有新技術問世,很快就能普及。
產區對于普洱茶而言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大到可以擴充到勐海、勐臘、六大茶山這些范圍很大的地區,小到一個村、一個寨、甚至是幾棵樹。對于新茶客來說,一接觸產區就會無比頭大:暈暈乎乎,找不到北。接下來很多人會問:為什么不明確產區概念。答案非常簡單:因為利潤。
產區不明確有了太多可操作的空間,比如勐海地區任意茶園的古樹茶,在做成產品后就可以變成勐海古樹單株,布朗山單株,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既然聽起來很高大上,那價格自然就不能便宜。既然同樣的原料用不同的名字可以賣出不同的價格,產區規范自然會讓很多茶企無利可圖。
普洱茶要想健康穩定的發展下去,規范產區是必須邁出的一步。產區不宜大,也不宜小。太大則優劣不分,太小則炒作云集。把品質接近,文化接近的產區列在一起是解決目前普洱茶市場資源分布不均的一劑良方。
產區過大,良莠不齊;產區過小,炒作過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潤元昌“大班章茶區”的概念是一個非常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大班章茶區”是以“茶王”老班章為中心,連帶周邊生態環境大體相同、口感相近、風格類似的一些產茶村寨共同組成的一片高品質普洱茶產區,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保證原料品質的前提下,擴大了優質產區的范圍。既能給茶山帶來財富,也能給茶商減少開支,畢竟資金大部分集中在老班章、冰島這樣少數幾個寨子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茶山財富的分配。
原料是制作加工普洱茶的重中之重,茶園的保護與建設,產區的細分與規劃都牽扯到未來普洱茶市場的發展。大產區縮小,極小產區擴大,只有像“大班章”這樣的產區多了,市場才會有進一步的突破。
作者簡介:天火—普洱茶市場行情觀察員,自2013年開始撰寫普洱茶市場行情報告。距今3年有余,其報告一向以準確并具有前瞻性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