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茶葉和水 泡出的茶不如別人泡的好喝怎么辦
發布時間:2025-01-09 點擊:32
今年茶博會上的亞太茶茗大獎賽品鑒會,小編我偷空找茶藝師討了一杯,喝完感覺口感順滑,香氣很濃,回甘也很棒。那種下肚后遍體舒暢的感覺,實在喜歡,后來就把剩下的一點茶貪污掉了(領導看到也別指望我交回去了,早全消滅了)。
回家一開門,小編便大聲招呼,
“xx,我搞到一點特別特別好的茶,你絕對沒喝過這么好喝的茶!來,哥帶你開開眼!”
“吹吧你就!”室友很快到了客廳,搓了搓手,坐到茶桌旁邊。
燒水、泡茶、出湯、一氣呵成。
室友端起茶杯,品了一口,皺了下眉,嘴角微微撇了一下,“這個.........就是你說的最牛掰的茶?”
我端起喝了一口.,哎呀,怎么這次喝起來很一般啊,“我前兩天在品鑒會上喝的口感非常好啊,難道拿錯了?不可能啊,我記得很清楚,當時茶藝師泡的就是這個啊!”
“那就是你泡茶技術不行唄?好茶估計也讓你泡廢掉了。”
“滾!”
對于這種成天蹭茶,蹭完茶不給面子的損友,小編當然要堅決地反擊了!!
后來。。。
好吧,他泡的可能是比我剛泡的味道好那么一丟丟!
同樣的茶葉、水和茶具,泡出來的茶不如別人泡的好喝,還是讓小編很糾結的,為此努力學習了一番。
以下是小編的學習心得:
同一款茶,要想泡得好喝,主要在于茶具、投茶量、浸泡時間、水溫。
茶具:
主要影響在于茶具的是容量,多少容量跟接下去投茶量以及注水量、浸泡時間有直接關系,比如小編帶回的六堡茶,同樣取10g,分別在容量100毫升和130毫升的蓋碗里沖泡,兩者的注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一樣的浸泡時間,泡出來的滋味也會不同,100毫升相對來說會濃郁一些。據說茶具的材質對味道也會有影響,但是小編沒有明顯的感覺到。
投茶量:
不嫌麻煩的可以搞個克稱的。每次喝多少就稱多少克的茶,會比憑感覺放要準確,也方便調整。買的話也就幾十塊錢,小編是家里正好有個做面點用的。
泡茶之前,可以到網上查一下這種茶的投茶量,確立一個基準的投茶量,泡了試試,覺得淡了或者濃了,那么下一次沖泡茶葉時,再酌情增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茶量。
浸泡時間:
跟投茶量一樣,別死板照著“教程”泡茶,面對第一次接觸到的茶葉,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開始試著沖泡,泡完根據自己口味投放茶葉和調節浸泡時間,在第一泡的時候感受下淡了還是濃了,再在下一泡時候就知該快些出湯還是慢些出湯,幾次之后你就會了解某款茶的茶性,知道該怎么沖泡合自己口味。
而浸泡時間,和你投放的茶葉量也相關聯,茶葉放多了,浸泡時間應該短些,茶葉少了,那么浸泡時間則可稍微久一些。
還有一點,如果是散茶或者大包裝的茶,剛打開包裝開始喝,條索是完整的,當喝得差不多沒了快要見底,碎茶會比較多。跟先前條索完整的茶相比,一樣的克數,碎茶泡出來的會略濃些。要是你覺得濃了,出湯就應該快一些。
水溫:
除了綠茶,其他茶用沸水泡完全沒問題的!
水溫低的好處是湯水柔和,茶味略淡。 沸水的好處是茶味、香氣足,優缺點能明顯感受到。各人有各自口味喜好,跟上面兩點一樣,也是要不斷實踐和摸索。我個人喜歡沸水沖泡。
還有一個小細節也很重要:
出茶湯時要把蓋碗里的茶湯淋凈,否則會很影響下一泡的口感。
總的來說,同樣的茶泡的不如別人好喝,可以按照下面的情況對照分析下,再自己對投茶量、時間、水溫等做一些調整。
水溫低:湯水柔和,茶味略淡。
沸水:茶味、香氣足,優缺點能明顯感受到。
投茶量少:浸泡時間不夠,味淡,水薄。
投茶量多:浸泡時間沒控制好,茶味濃,甚至帶微苦。
茶葉是變化多端的,各人的喜歡也不盡相同。不論是泡茶還是品茶,探尋這片“樹葉子”沒有捷徑,訣竅還是通過多實踐來學習,無他。
最后,
小編經過學習,
經過多次的嘗試,
終于有一天,
成功地耗盡了帶回的這點茶。
當然,雖然沒有完全找到當時喝的那種感覺,但還是有進步的,而且有時候茶的味道跟環境、跟喝茶人的狀態也有關系,不完全是技法問題了。
嗯,一定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