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北的青瓷窯場
發布時間:2025-01-09 點擊:35
自商代以來,青瓷便成為中國瓷器的主要產品。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生產,逐步產生了一批名窯,即耀州窯系、磁州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窯系。
耀州窯系
耀州窯位于陜西銅川市黃堡鎮一帶,創燒于唐代,以燒制黑、白釉瓷為主。兼燒青釉、茶葉末釉、黃褐釉等。北宋是耀州燒制青瓷的鼎盛時期,其胎色為灰褐色,青釉光潤肥厚,釉色青綠,微帶黃褐色,俗稱姜黃色,是耀州窯青瓷釉色最大特點。其器型豐富,有盤、碗、瓶、壺、爐、罐、燈、枕、盒、執壺等。獨具特色器型,如小口,短頸,豐肩,通體刻畫纏枝花卉的梅瓶、鳳首提梁、獅子流、通體刻畫纏枝蓮花倒流壺等。其裝飾以刻花印花為主,也有剔花、畫花等。刻花以花卉為主,刀法熟練,刀鋒圓活,犀利有力、主次分明。剔花刀法也很剛勁清爽,富有立體感。印花盛于北宋中期以后。一般施于碗、盤、盞、洗等圓器的內壁,印得規整清晰,布局嚴整對稱。常見的圖案有嬰戲紋、鳳穿牡丹、飛鶴、菊花、蓮花等。有一種被稱為把蓮的,是以荷葉、蓮花、蓮蓬、茨菇葉為一把系在一起的。有的碗內印一把,二把,還有多至三把的,并印有三把蓮字樣。凡貢奉北宋宮廷的瓷器,往往刻印有龍鳳紋樣。總之,北宋耀州窯青瓷,是以略帶姜黃色的肥厚翠綠青釉,薄胎,刻、印花精美為主要特征。
北宋之前的越州窯產品已臻成熟,其影響之大,在北宋汝、鈞官窯甚至龍泉窯產品上都可見到其身影。近代的專家甚至提出了耀州窯與五代著名柴窯的血緣關系說法,從現代收藏鑒定角度看,當是我們窯瓷考古家和愛好者一個新課題。
磁州窯系
磁州窯系是我國北方一個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民窯體系。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以河北磁縣境內的磁州窯為主。瓷器的主要特征為:風格粗獷豪放,線條簡潔明快。造型立足于生活實用,大方樸素,堅固耐用,鄉土氣息濃厚。主要器型有瓶、甕、罐、壺、盆、碗、盤、妝盒、枕、燈、香爐和各種動物玩具等。其胎體大都厚重粗糙。器物表面施有化妝土,再施用透明釉。
磁州窯瓷器的裝飾為:白地黑彩,白地畫花,珍珠地畫花,白地剔花,綠地黑彩和孔雀綠地黑彩,白地紅綠彩等。白釉肥厚瑩潤,純白如牛奶,有一種粉質感。白地黑彩是主要裝飾手法,即在上述白色化妝土的瓷胎上以黑彩繪出圖案,罩以白色透明釉燒造,呈現出水墨畫效果。
元代磁州窯在宋金的基礎上繼續燒造。但風格有了很大變化,由白地剔花和釉上紅綠彩向白地黑花為主過渡。造型碩大、渾圓、厚重。圖案以云鳳、云龍、云雁為多見,也有詩文佳句。枕類制品底部有張家造、古相張家造等作坊的戳印記。
吉州窯系
宋代,北方以民燒磁州窯著稱。其產品在重墨似膝的重彩白地(有化妝土)胎上繪各種圖案,影響北方諸多窯口。南方吉州窯則以深褐、醬紅類暖色在淺米黃胎上燒造獨具特色釉下彩瓷。其繪瓷技法多樣,大多取材于民間民俗紋飾,流傳至今。如荷蓮鴛鴦、瑞鹿銜草、蘆雁、月下梅、山茶等。且善用開光手法繪制如意、八卦、迥紋、色彩很強,如黑地白花、白地褐彩、剔刻格調,清雅明快。
其作品以典型的鹿紋為主,鹿的騰躍之態生動可愛。鹿紋早見于漢代漆、銅器上,古為流行圖案。古鹿、祿音相諧,取其吉祥。
鴛鴦紋多為開光,曲干伏葉,池面浮萍,荷陰下鴛鴦戲水,前后顧盼,一派江南風情,意寓男女恩愛。
蘆雁紋器屬吉州窯少數品種,口銜蘆枝栩栩如生的飛雁,多是信手揮就。雁是守信祥禽,定期往返且不畏風寒,宋人視為力量、誠實象征。黑地剔白梅紋為吉州窯常見題材,梅紋多數無根折枝梅,黑白分明,花心點褐彩,妙趣橫生。有的與海月、竹枝組繪,其中露胎色彩勾畫處,使觀者油生開朗之概,廖廖數筆敲開黑釉的沉悶氣氛。
吉州窯的釉下彩繪,對以后的青花、釉里紅瓷有極大的影響。這一點在中國窯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迄今傳世吉州窯的彩繪瓷贏得了國內外窯瓷界高度贊譽。古人用含鐵化合物著色,在素胎上直接繪圖,再上釉燒熔,其色澤為清,鮮艷明目傳之當今,誠為千古不朽的藝術佳品。
宋代吉州窯胎質輕松,呈淡褐米黃色,一般手感較輕。近年市場可見仿品,細心觀察,其圖案有形無神。收藏、愛好者應學習把握其特征,才能避免誤斷。
建窯
建窯在今福建建陽縣,故名。晚唐、五代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和青瓷。建窯以宋代盛產的黑釉瓷器而聞名,特別是供飲茶用的兔毫盞為貴。因宋人喜歡斗茶,碾制的茶餅,經水沖泡泛現一種白色茶沫與黑色茶盞相映成趣,此乃一樂。為此黑釉茶盞特受時人歡迎,北宋后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以后停燒。其黑釉茶盞的特征是:
1.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因釉色細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稱兔毫盞,按其釉色又叫金盞、銀盞和藍盞。藍盞更為可貴。在高倍放大鏡下,可見其釉面開細小蟬羽紋,點綴著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和紅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以至消失,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盛滿水其金紅色光點在水中跳躍,其妙無窮。
3.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
龍泉窯系
龍泉窯在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村、大窯一帶。北宋時已具規模,產品胎色灰白、胎質稍粗、器壁勻厚。其釉屬石灰釉,燒時容易流淌,釉層薄而透明。釉色青中泛黃,裝飾以刻花為主,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流行波浪、蕉葉、團花、方紋等。足底往往不施釉,多采用墊燒,產品以碗、盤、壺、罐、盆等。
南宋是龍泉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已使用石灰堿釉,其黏度較大,燒時不易流動,可多次施釉素燒,而形成的厚釉。晶瑩潤厚的粉青、梅子青具有青玉般的光澤和翡翠般的美麗。
元代龍泉窯的胎色,大多白中泛青,質地細膩堅硬,瓷化程度高,部分呈深灰色。一不像北宋那種呈透亮的閃青泛黃色。二不像南宋的粉青、梅子青那樣呈失透的碧玉色。而以釉層薄,略光亮的粉青為多。除粉青外,還有青灰、青褐、黃褐等。少數灰色胎上施米黃、青灰、黑褐色,部分釉面類似哥窯的開片。
元代龍泉窯在裝飾上有所突破,出現了許多新技法,如剔、刻、畫、堆塑等,還流行印花、貼花和加彩工藝。花紋布滿全器,以八寶、八仙、神仙、蝴蝶、鳳、鳥、八吉祥、纏枝四季花卉等圖案。
景德鎮窯系
景德鎮發現最早的瓷窯是五代的湖田、石虎灣等窯,主要燒制青瓷和白瓷。北宋時又燒制出色質如玉的青白釉瓷器。
宋代景德鎮窯瓷胎呈灰白色,質地堅硬、胎體勻薄,碗、盤類器胎壁可光照見影。大多為青白中微帶黃的色調。北宋晚期和南宋制品釉色多白中閃青,釉面透明度強,釉層氣泡大而疏,聚釉處呈水綠色,釉薄處泛白。南宋晚期制品呈色略顯青,釉面也不如早期制品那樣清澈透亮。
北宋早期碗、盤類器主要采用匣缽單件仰燒工藝而成,器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因此圈足底部留下了一周黑褐色斑痕,圈足較高且小。北宋中期興起覆燒工藝。為了克服因覆燒造成的芒口。朝廷用器往往用金、銀、銅、鐵等金屬將芒口鑲嵌起來。
北宋早期的器物大多光素無紋。只有少數碗有下凹的印記,內有草率的花紋或:茶、酒、詹等字樣。此時盛行的刻花多采用一邊深一邊淺,寬細組合的所謂半刀法,內鋪以篦點紋,形成了景德鎮窯刻畫花裝飾的風格。北宋晚期至南宋,刻花和印花并存,以印花為主,紋樣有牡丹、菊花、飛鳳、蓮荷、孩童攀花、水波、雙魚、一束蓮、人物等。瓷盒器物上還常見如:段家合子記、吳家合子記、許家合子記及徐、程、朱等姓氏。
北宋前期器物造型比較簡單。有碗、盤、瓶、罐、洗、六管瓶等。中期以后器物造型增多。除傳統器物外,出現了注子溫碗、各式爐、茶托、茶盞、枕、觀音像等。前期器物底部較厚,后期底部略薄。
元代景德鎮青白釉瓷采用瓷面加高嶺土二元配方法而成,胎中氧化鋁增多,器物變形減少。釉色顯青,釉面滋潤,但不如宋代的清澈透亮。器物采用匣缽裝燒、墊餅正燒法。為了模仿宋代的芒口,部分器物在口沿特留有一周較寬澀邊。有的用醬色釉涂刷,俗稱醬釉口。
元代景德鎮青白瓷不僅繼承了前朝的刻花和印花,而且還盛行褐彩斑點,貼花和堆貼串珠紋。典型的圖案有花卉、蓮瓣和用串珠表現的如意云頭以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