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的起源
發布時間:2025-01-05 點擊:26
紅茶早在明朝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大約至今十六個世紀之前的福建省武夷山桐木關地區就有所產生,那是不叫紅茶而稱為正山小種。正山小種紅茶迄今已有約400年的歷史,確切的時期至今沒有得到考證。但從正山小種紅茶世家――武夷山桐木關江氏傳人的家族族譜的記載與按照茶葉生產技術發展的推斷以及從部分資料的記載中,可以確定正山小種紅茶產生于這個時期。
武夷山市桐木關江氏家族是生產正山小種紅茶的茶葉世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據正山小種紅茶世家第二十四代傳人――江元勛先生所說,江氏族譜中記載:江氏家族于南宋末年遷居崇安縣(現為武夷山市)桐木關,世代種茶。其家族世代掌握茶葉加工技術。在江氏家族內,流傳著這樣一個關于正山小種紅茶產生的說法:大約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季節,有一北方軍隊路過桐木關廟灣,夜晚駐扎在當地的木制茶葉加工地點,睡在了茶葉青葉上。待到天明軍隊離開后,茶葉青葉已經變軟發紅,而且帶黏性。江氏族人非常著急,為了盡量挽回損失,族人決定把已經變軟的茶葉搓揉成條,并用當地盛產的馬尾松的枯萎材塊作為燃料來烘干已經帶黏性的茶青。
待到茶葉烘干后,原來紅綠相伴的茶葉變的烏黑發亮,并且帶有一股松脂的香氣。可是烘干好的茶葉在當地并沒有人愿意買,于是江氏族人把這種烘過的茶葉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盡可能地挽回些損失。令人沒有想到的時是,當第二年的制茶季節將來臨時,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來茶葉幾倍的價格來收購這種烏黑并且帶松脂香味的茶葉,并且付了現款。之后,在高價格的驅動下,這種烏黑、帶有松脂香味的茶葉越做越多,生意也越來越興旺,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廣。
江氏族人根據這種茶葉的顏色,稱其為“烏茶“,在方言中,烏是黑的意思。后來為了與桐木關外冒充這種紅茶的茶葉相區別,江氏族人稱其為“正山小種紅茶“,“正山“即為真正的高山上的茶,“正宗“的意思。
這種烏黑帶有松脂香味的茶葉就是紅茶的鼻祖――正山小種紅茶。可當時,誰又知道官兵睡了一夜后,變軟發紅且帶黏性的茶青就是發酵后了的茶青呢?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關于紅茶起源的這樣一個傳說也記載在《中國茶經》上。
正山小種紅茶最早于1610年流入歐洲。1662年,當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皇查理二世時,她的嫁妝里面有幾箱中國的正山小種紅茶。從此,紅茶被帶入英國宮廷,喝紅茶迅速成為英國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國倫敦茶葉市場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種紅茶,并且價格異常得昂貴,唯有豪門富室方能飲用,正山小種紅茶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不可缺少的飲料。英國人摯愛紅茶,漸漸地把飲用紅茶演變成一種高尚華美的紅茶文化,并把它推廣到了全世界。拜倫在他的《唐璜》中贊美道:“我覺得我的心兒變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紅茶:真可惜酒卻是那樣的有害,因為茶和咖啡使我們更為嚴肅。“英國諾頓也夸獎道:“喝這種茶勝過飲人參湯。“正山小種紅茶在英國社會的影響可見一斑了。需要說明的是,武夷山桐木關的正山小種紅茶產生后,因其卓越的品質,迅速被歐洲人接受,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并一直占據中國出口茶葉的主導地位,成為中國優質茶葉的代表。經營正山小種紅茶的商人也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但是武夷山桐木關方圓只有幾百公里,致使正宗的正山小種紅茶的產量非常有限,而它的市場卻在不斷的拓展。在高厚利潤的驅使下,部分茶葉生產者開始仿制正山小種紅茶,其中關鍵的工序就是用馬尾松的材塊對發酵后的青葉進行烘焙。雖然青葉不是正宗的“正山――桐木關“所產,但味道與正宗正山小種紅茶有相似之處。因此也被急需正山小種紅茶的歐洲市場所接受。
武夷山桐木關是世界紅茶的發源地,正山小種紅茶是世界紅茶的鼻祖。茶葉泰斗張天福先生在2001年回到久別的武夷山桐木關時,親手為正山小種紅茶的原產地核心區――桐木關廟灣題詞“正山小種發源地“,為正山小種紅茶世家第二十四代傳人――江元勛先生題詞“茶葉世家“。在張天福老先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與支持下,正山小種紅茶的生產2000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正山小種紅茶作為中國歷史名茶的代表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再展魅力,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