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盛產安吉白茶
發布時間:2025-01-03 點擊:38
宋徽宗《大觀茶論》中就有“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非人力所致。”并有“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的說法。外觀清新淡雅,美如仙子,不苦不澀,清香樸鼻,妙不可言,很多茶客都有一種同感:“一旦品嘗,天天難忘。”??
這種高檔珍稀品種——白茶,已經成功生長在樅陽縣雨壇鄉黃公山上。黃公山上產安吉白茶,山凹溝中飛出了金鳳凰。這就是由胡仲平先生從浙江省安吉原產地引進的“安吉白茶種苗”,落戶于樅陽縣雨壇鄉黃公山。到過浙江安吉的人,沒有不知道安吉是世界著名的竹子之鄉,中國白茶之鄉。然而,胡仲平先生,在一次到安吉偶然機會上,在品嘗安吉白茶時;觀其狀:條直顯芽、芽壯勻整、嫩綠鮮活、透著金黃,沖泡后葉是白的脈是綠的,且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看到安吉白茶1兩拍出7000元的天價后,一直想在農業方面發展的他就動了將白茶安家樅陽的夢想,并且這種夢想在腦中一發不可收拾。
“干!”胡仲平先生就這樣與白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樅陽縣找一塊與安吉茶場種植要求相符合的地理環境,發展白茶事業。胡仲平先生是一位說干就干的人。從2010年3月,他先后到安吉不下50余次,找技術人員,學培育白茶良方,到安吉茶場實地考察。長時間的勞累透支,找關系奔波、請客吃飯,身子明顯消瘦。艱辛、勞累沒有阻止胡仲平創業的步伐。安吉白茶的種植技術、科技人員落實到位后。胡仲平又回樅陽各鄉鎮找茶園,種植白茶要在山的北面,面水,且山體要高。最后經專家確定,樅陽縣雨壇鄉黃公山地理環境符合種白茶條件。黃公山坐落在菜籽湖畔,周邊山巒起伏,重巒疊嶂,雨壇鄉又是樅陽縣魚米之鄉,沒有工業廢氣、廢水的污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種植安吉白茶的天然之所。黃公山隸屬雨壇鄉新塘村,全村有200余戶人家。為租賃黃公山經營權,胡仲平走村串戶,挨家挨戶,簽訂租賃協議。解決了黃公山經營權,可是去山的公路又沒有。
“鋪路!”執著的胡仲平斬釘截鐵地說。
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短短5公里山路,好似上了九重天;碰釘子,詆毀、挫折,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出現一個新問題。路基規劃、遷墳、樹苗賠償、人力用工等等,其中的糾結,沒親身經歷又怎知其中的辛酸。從項目的確定到種下第一棵茶苗,用了整整三年時間。
創業路阻且長,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胡仲平團隊知道。2010年2月在1500畝黃公山上終于種上了安吉白茶苗。2011年4月,當茶苗發芽,安徽上行山茶葉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農民被請上山采茶時,胡仲平,這位憨厚的農民企業家終于露出了欣辛的微笑。
白茶早春幼嫩芽呈玉白色,以一芽二葉為最白。春茶后期隨氣溫升高,光照增強。葉色逐漸轉為花白相間。氣溫超過29℃,夏秋茶為綠色,故而白茶采摘時間只在春季二十天左右,每年采摘生產時間為清明至谷雨。2012年是第一次采摘白茶,產量僅1000余公斤。2013年4月28日,當申報白茶生產許可證的審查組對安徽上行山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白茶的高溫殺青、理條、干燥等數十道加工工藝,生產條件、環境、質量進行全面審查。最后通過審查驗收。胡仲平的創業團隊不一而同地說:四年來的辛苦與勞累,終于有了碩果。
胡仲平堅信:2012年白茶產量僅1000余公斤,產值100余萬元。明年、后年將呈幾何倍增長。白茶地成功栽培,一方面為樅陽縣農產品開發了一個新茗品,另一方面活躍了當地經濟,更重要的是為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白茶摘茶只有二十天,三、四月份又是農閑季節,原來不理解,反對種植白茶的農民現在都高高興興上山摘茶。如今胡仲平信心百倍,將要在樅陽縣大面積發展種植白茶,打造具有樅陽特色的地方高端農產品——樅陽白茶。2015年又喜獲豐收,產量近10000公斤,產值近2000萬元。在豐碩的收益面前,胡仲平團隊并沒有停止創新發展地步伐,在金社、雨壇又種上了另一高端茗茶——黃金茶。
2015年3月份,市委書記虞愛華、市長魏曉明先后到“黃公山”牌白茶生產基地實地調研并指出,集中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茶葉經濟,大有可為;政府主管部門要發揮職能優勢幫扶企業在品牌上下功夫,服務企業做大做強。在政府大力發展品牌建設政策扶持下,“黃公山”牌白茶現雙獲“安慶名牌”和“安慶知名商標”榮譽稱號。
今天,安徽上行山茶葉有限公司以高端產品定位,以品牌效益帶動產業發展,必將在茶葉領域取得驕人成績,為縣域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貢獻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