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壺、紫砂壺收藏基礎知識
發布時間:2024-12-31 點擊:48
鐵壺知識 賞析老鐵壺的特色
若您思欲深入【鐵壺之美】的領域里,極需要一些特別的認知與方向,剛接觸鐵壺時,每一個人對鐵壺的見解觀點與接受度均有不同,其最大的差異原因就是在于因人而異的藝術性認知,與高品味講求及獨到的鑒賞力等因素。到底怎樣的壺才能稱得上是好壺呢?一般而論,只要具備【精】【巧】【美】【好】【稀】等的要素之一者,即有被收藏的價值。當然鐵壺美麗的要素,能同時具備的項目愈多,愈豐富愈美。這是一個極其簡明扼要的參考方法,今日為求具體印證鐵壺之美相關經驗法則,隨羅列以下十三項要素,推薦給海內外同好分享參考。
一、 壺之特殊造型
壺的造型一般依形制分類而生,但亦有罕見稀有的壺形,是因為鐵壺釜師的某種獨見或其特殊涵意要求而被創作出來。例如:【尚方壺】【棋人之壺】
二、 落款
壺的落款可知其來歷、出處、堂號、作者、年代等。一般而言有明確落款的鐵壺在收藏價值上較元爭議性,但仍須注意同一年代、同一堂號、同一作者其鐵壺的工藝精度與細致度,也可能有極大的差異,此點對于收藏使用鐵壺者不可不察,應慎選之。另有一種無款之款-即無任何落款,不知出處、作者為誰,卻美麗優雅大方、款款動人,這也是值得珍藏的要項之一。
三、 以文字觀賞取向
鐵壺文字一般以漢風詩詞居多,例如:花落飄風只。其間亦有大和俳句、漢詩行草、處世哲學佳句、人生必讀座右銘等。例如:高風亮節,勿臨渴而掘井,莫貪意外之財,戒多言言多必失等。鐵壺有以文字書法之美取向,亦有以文字內容涵意抒發為要,其實只要文字美,意境佳,都是值得好好珍愛品味的。
四、 以美麗圖案取向
鐵壺壺體的圖案,大多以植物(松、竹、梅、柳、楓、桐、花卉、牡丹等),風景(山水、庭林、八景、山居、海川、社寺等),動物(鶴、鷺、飛鳥、龜、鹿、龍、虎、馬、牛、犬等)為取材重點,但亦有以吉祥圖案、理想、期望、思想信仰等直接具體的展現在壺體圖案特色上,當然也有很優質的鐵壺,是完全沒有圖案(樸實素雅)又唯美絕倫至極。
五、 壺嘴之美取向
壺嘴對茶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做好出水順暢,斷水得宜的要求。具備良好好水斷水功能后,再進一步探究鐵壺的壺嘴造型是否流暢美姿。壺嘴一般造型為:直立炮管嘴、獸口嘴、鴨嘴、四方型、環節狀等。
六、 壺的手把(鉉)
鐵壺的手把是整體壺感的骨干,或缺此手把或手把的比例造型不佳而無法匹配時,都將大大影響壺的美感與身段。手把雖在設計上有些為固定式,而其中活動形制較多。手把雖設計為活動型態,但仍以不要經常左右彎折為最佳,因為金屬把互相折磨,久而久之鐵壺手把將會無法站立,因此正確保養與使用鐵壺的手把也是一重要課程。
七、 壺蓋之摘(撮)(鈕)
功能僅注重于提取壺蓋打開壺身之用,但對鐵壺之美有絕對畫龍點睛的功效。一顆細膩雅致的摘鈕,除了可以增添壺之美感之外,亦可鑒別出是否為一只具有特色的名門鐵壺。名門鐵壺造型從其感度、高雅、細致、獨特、型美中、能一看便知此壺絕美且富涵深層哲理之謂,摘鈕亦具備特殊意涵潛藏其間。
摘鈕造型眾多,常見的有山琶子、松果、魚、貝、林芝、貔貅等。一棵完美的摘鈕,可以是壺沸而不燙之境。
八、 鈕座(座金)
一般而言,在鐵壺的形塑上,鈕座極少被公開談論,事實上,壺蓋的摘鈕若無美麗的鈕座配合,是很孤單另不成局的。
若以花紅來比喻摘鈕的話,那么綠葉就是鈕座。鈕座能透析鐵壺是否為名門之作,亦可判別年代久遠與否。鈕座的造型包括了:星芒、扇子、菊、旋、梅、櫻、楓葉、五岳等。而有些摘鈕則無鈕座:魚、螺貝、林芝、龍、龜、富士山等。
九、 壺蓋
壺蓋好比是人體的頭部,其好壞美醜對于鐵壺整體美感有大幅加分或減分的效果。蓋的主要功能在蓄積沸水蒸氣能量,使壺水易沸。一般而言鐵壺蓋無通氣孔,因此壺蓋不宜太密合或太緊。鐵壺水蒸氣大量產出后,會將壺蓋緊緊吸附,造成短暫壺蓋打開不易的情形。
建議選用鐵壺時,應注意壺蓋形制與壺身的一致性,并留意壺蓋的堂號是否與壺身同一款,同時考量壺蓋的寬松度,適宜度,從壺口內將壺蓋輕推向另一邊時,如能不見及壺內壁為宜,反之若全密合毫元動彈空間,易造成大量沸水由壺嘴噴濺,且壺蓋一時無法打開等情形。
十、 環付
為鐵壺固定連接手把之用。環付選定的位置點,一般而言必須是壺的重心平衡處,否則此壺操控不易。環付有如壺的兩耳,耳順至為重要,傳統上造型以鬼而居多。
造型有:鬼面(不明獸面)、植物(松、竹、竹枝、梅、林芝、菊、菊蕾、桐葉、櫻等)動物(蜻蜓、立貝、龍、龜、蜘蛛、兔、蟋蟀、獅子、貔貅等)事物(結、如意云、社殿、七寶、環、束柴、香包等)
十一、 金銀鑲嵌
以貴金屬鑲嵌于鐵壺壺體(壺身、壺蓋、手把),鐵壺上金銀鑲嵌圖飾的精巧細致度,能倍增鐵壺的價值與藝術性,同時其價格也昂貴許多。
因此在收藏選用鐵壺時,可依個人需求仔細挑選為宜,金銀鑲嵌于鐵壺之上,一般而言有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等效果顯現,頗值得玩味再三。
十二、 羽、羽落
【羽】其設計主要便于架設風爐之上,或為增加受火面積,集中火力于壺身下方為目的,但亦有少數專為美觀裝飾用。
【羽落】壺應有羽處無羽,且環壺線呈不規則狀缺刻者。
十三、 裙邊
裙邊有集中火力,引導空氣流動補充燃氣之用,一般的形狀大部份為不規則缺刻裙邊,但亦有少數為平整無缺刻或有平整鋸齒狀紋者。 使用鐵壺的益處
用老鐵壺煮水,一方面鐵壺會吸附水中的氯離子,另一方面鐵壺煮出的水中會釋放出二價鐵(fe2+),人體無法直接吸收金屬鐵質,食物中的鐵份,一般是以三價鐵的形式存在,先是食物被消化,胃酸可與鐵反應溶解,之后再還原氧化物失去氧而與氫化合物合成二價鐵,主要是在十二指腸上端被人體吸收。如果以吸收率而言,二價鐵的吸收率是15%,三價鐵的吸收率只有3-8%,二價鐵是鐵所有狀態中最有用的。故可以補充人體每日所需的鐵質,還可預防及降低高血壓,對有高血壓的人很有幫助。
老鐵壺煮水能提高水的溫度,具有軟化水質,讓水變得甘甜,順口,口感厚實飽滿順滑,在品飲好茶時,有事半功倍加分之效,特別適合泡老茶或煮茶用。因以生鐵為原料,透過鑄造方式,加之作者藝術造旨,形成老鐵壺特殊的文化。
鐵壺使用及保養
1、壺內已養成石灰質(水垢),此石灰質為山泉水中礦物質結晶,可防止減緩壺內生銹,請勿刷洗去除;
2、因皆整理過,第一次使用時,只需煮水2-3次,至無色無味即可開始使用,之后皆無需在處理;
3、煮水方式:將水加滿,煮至水滾,再沸騰10-15分鐘,倒至白色杯或碗里,若無色無味既可開始使用;
4、第一次煮水時,或一段時間未使用后,水中有雜質為正常現象,此為壺內干燥石灰質釋出,2至3次后既會消失,此對人體無害,請放心;
5、因所售之鐵壺皆為老東西,鐵質亦非煉鐵,當下在使用時,壺身高溫狀態下,不可一次加入冷水,避免壺身收縮比過度,造成裂開;
6、每天或每次使用完后,請務必使壺內干燥,(但不可干燒),若想養壺,可于壺身外側涂上薄茶水或苦茶油或橄欖油;
7、若長時間不使用,可于壺內放入木炭或不用的報紙,保持干燥;
8、老鐵壺為日本幾百年歷史,因使水溫夠高,水分子重新組合,可軟化水質,是水質厚實飽滿,亦釋放人體易吸收之二價鐵,補充鐵質,為日本人日常飲用水,對身體十分有益,使用于泡茶時,茶湯細膩厚實,加分效果更為顯注,尤其非常適合泡普洱茶。
鐵壺收藏及未來增值潛力
日本老鐵壺歷經百年歷史的累積,演變出來的鐵壺,形制種類大小不同,細膩的工藝,工匠的巧手,使鐵壺千變萬化,成為迷人的用具,用茶時可見鐵壺沖入開水時的樣子,相對的客人可以看到鐵壺鑲嵌的一面,不論是素器,高浮雕或金銀鑲嵌,亦可顯現主人品味,所收藏鐵壺與他人不同之處,也可展現其地位,眼光之獨到!
現今的日本老鐵壺在中國正引起一陣強烈的旋風。近年來中國普洱茶的興起,間接帶動周邊茶具的活絡。由于鐵壺產生的二價鐵有肋于人體健康,加上典雅的外型帶動泡茶的氣份,使得老鐵壺在這波茶具風潮成為最閃亮的明星。用老鐵壺來喝茶,有益于身體健康的傳聞,已在中國的大街小巷中開始流傳。中國商人相繼至日本收購老鐵壺,希望于產地購買物美價廉的產品,然而日本人對于品質一向追求完美,即便供不應求,產量仍有嚴格控管,早期的老鐵壺又有許多流于海外,及二戰時期幾乎將所有鐵器全部造成武器(槍炮),故造成日本當地對于老鐵壺出現了嚴重缺貨的現像。
如同過去中國的漢字影響日本的傳統文化,現今的老鐵壺則開始反流行回中國,在短短一年間,價格從幾千日元扶搖而上,且持續不斷攀升。在全球發生金融海嘯之前,還有精品單價漲到200多萬日圓的傳聞。
鐵壺是一把可以使用的煮水器具,它也可以是一件藝術品,一件難得的古董品,善待它時,
回饋給您的永遠會是一壺圓潤渾厚,且富含二價鐵的好水及不斷升值的歷史價值!
(生)鐵壺簡介
(生)鐵壺 是以生鐵為原料,通過鑄造方式來制成的煮水器具(煮水壺)。
自唐代以來,無論在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日本都深受中國的影響。所以與中國有許多相關的文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主要承襲于宋代的抹茶道,到了江戶中期,一般百姓因為經濟的成長,都有能力接觸茶道。因此,有釜師開始從事茶釜的改良,將原本只是煮水的鐵鍋,改成有提把和壺嘴的鐵茶壺。于是有了鐵壺的出現,加上鐵制的茶壺比一般陶土所燒制的茶壺(土瓶),更為堅固耐用的特性。因此廣受民間歡迎,也幾乎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今日的日本鐵壺雖無以往的光輝,但也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傳統工藝品。
鐵器中以鐵瓶的傳世最為動人心弦。尤其是古鐵瓶,經過歲月千錘百煉的洗禮,古鐵瓶自然孕育一股雅致光澤,洋溢著時間所帶來的人文風味;世上沒有人會擁有同一樣的鐵瓶,百年絕唱之古物,絕對有必要細細又慢慢的賞玩。
鐵壺的價值
鐵制品與健康的關連,如鐵壺、鐵鍋,可以預防貧血。關于這點,日本巖手大學教育學院--及川桂子教授曾經對此做過研究。她將南部鐵器加熱后,所熔出的鐵拿來做分析。發現從鐵器所熔出來的鐵,大部分是屬于“二價鐵”。一般鐵離子,有二價鐵及三價鐵兩種形式,其中以二價鐵最容易被人體所吸收。一般食物中所含的鐵,也有所不同,如:
蔬菜、糧谷、蛋、奶
等,經身體消化后會轉變成不易吸收的三價鐵。肉和魚等,所含的鐵經身體消化后,會變成易吸收的二價鐵。因此,藉由及川教授的研究,證實了,使用鐵制品確實能適時補充鐵質,也預防貧血。
由生鐵鑄造的鐵壺,煮出的水口感很軟、甘甜,用來泡茶,那是如虎添翼,云南地處高海拔地區,用生鐵壺煮水對提高水溫有明顯作用(經測試在昆明水溫可接近100℃),對泡普洱茶是再好也不過的。
知壺三要領
知歷史、知現代、知人
第一個要知歷史,介紹紫砂壺目前情況首先要了解紫砂歷史,即紫砂工藝歷史、發展史,以及工藝構成。紫砂是優秀民族傳承,從茶文化發展而出,明代起為實用品,對于何謂時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等老一輩的紫砂藝人,應該研究了解,加之理解,從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及理性的充分認識。
第二個是知現在、了解現代,此單指宜興紫砂壺。華夏民族文化代代相傳、師傳徒承。可以更進一步了解現在,此外我們作品的造型藝術有時代性,不能、將明朝的搬到21世紀來,也不可以一代十,以點帶面的簡單領會,因為時代是在不斷發展和前進的。
第三個是知人,何以要知人,這個作者做的壺是雕塑,還是光、素,要知「人」的藝術品、藝術道德及聲譽,要從那方面得知呢?不是靠宣傳,也不可一味的垂青所謂的名人效應。眾所周知,真正的藝術品是放在桌面上,群眾來抬轎,民眾最有鑒定的資格,是經得起推敲的。
識壺要訣
識壺方面,何謂真?假?好?壞?,壺從大眾化到高最層次藝術品,其中分二個層次,一是一般群眾普及層次,另一個是高文化水平層次,取決于各階層不同人士的對紫砂藝術地領會與理解。
談識壺非一言兩語說得明白,總括地說無非是兩個字,一是「理」,一是「趣」,所謂的(理)即是實用性的體現,在使用中是否合理;所謂的(趣)即是否有趣也就是藝術性的體現,是否具有觀賞收藏價值。
第—是合理:當然,除了對于泥料要有相應的或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以外,壺最主要的是用來泡茶的,泡茶拿起來舒不舒服為第一要緊,第二是泡茶葉、沖開水時方不方便,倒起來流暢與否,用起來舒不舒服,若產生一點點不舒服的地方,那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實用品。
適用是理,還包括用完之后,茶葉倒掉方不方便,洗刷方不方便;這都是適用的理,合理與否要看其符合要求,若不合理也無所謂的欣賞,是找麻煩、找不痛快,這個茶壺就可以不要了,用杯子好了,也就不要欣賞茶壺了。還是應該選一個適合自己用的壺,這樣就會愈用愈有感情。
第二是有趣:趣味,就是美,漂不漂亮,喜不喜愛這個造型,你喜歡梅花的、松干的、鑲銀等花貨類,還是喜歡幾何形的光素類,這要根據個人的欣賞角度。個人的欣賞水準及底蘊,直接影響到所選壺的狀態,如明朝家具較簡略些、清朝家具較復雜,所以造型也有它的時代性。過去敦煌的雕塑、石刻、壁畫是歷史遺留下來,依然令后人嘆為觀止,這是有她的藝術獨到性和歷史性所致。
按步就班玩出專業與感情,我們華夏民族5千多年所傳承的東西,其藝術內涵博大精深,在這一領域中你有多大的素養,就會喜愛什么樣的東西,就會有什么層次。從外行到內行,從不懂到懂,從玩假的慢慢看到真的,有句普通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同一張畫,一張畫的好,另一張畫的不好,可是擺在一起,好的就突出了。
日本名釜師凈味作品
2009年12月3日,《鐵瓶之美》百年鐵壺展在杭州舉行,展覽展出從日本、臺灣等地收集來的日本古茶壺百余件。據悉,鐵壺是以生鐵為原料,通過鑄造方式制成的煮水器具,泡茶尤其沖泡普洱茶前,用鐵壺煮水能軟化水質的作用,使茶湯更完美。小小一個煮開水的壺,售價約40萬元,比一輛寶馬3系的轎車還貴。這可并不是故作玄虛,今天起開幕的《鐵瓶之美》百年鐵壺展上,就有一把這樣的老鐵壺。昨天記者在南山路恒廬清茶館的展覽現場,先睹了這把40萬元老鐵壺的風采。 這把壺在玻璃盒的保護下,燈光中色澤顯得很飽滿,它由專為日本皇家打制茶具的日本光玉堂制造。壺身上的鈕座和把手都有純銀成份,螳螂、蝴蝶、菊花等造型栩栩如生。別小看它,它的年齡可比你我都大:大約100歲了!
據介紹,這種鐵壺是以生鐵為原料,通過鑄造方式制成的煮水器具,泡茶尤其沖泡普洱茶前,用鐵壺煮水能軟化水質的作用,使茶湯更完美。
大約1200多年前茶從中國傳入日本,如今來自日本的鐵壺日漸成為江浙一帶茶人消費的寵兒。《鐵瓶之美》百年鐵壺展上,普通一點的鐵壺價值三四千元至上萬元,價值高的鐵壺八九萬元,乃至幾十萬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茶人開始認識、收藏、迷戀鐵瓶。浙江的杭州、溫州等地,已有許多茶人收藏鐵壺。”昨天茶業界業內人士介紹說。
南部鐵器的歷史及發展
南部鐵器指的是江戶時期的“南部藩”所產的鐵器制品,約在今日日本東北部的巖手縣境內,其中又以盛岡及水澤兩地為最主要的產地。如今是巖手縣的著名特產,用傳統鑄造法,以及使用手工打造的生鐵制品。其制品有:鐵瓶(鐵壺)、急須(茶壺)、火缽(火爐)、瓶墊、茶托、鐵鍋、風鈴、以及花瓶等種類。
細膩的紋樣和厚重的著色是南部鐵器的特征,和陸奧(地方名,今日本福島宮城巖手青森地區)的小京都——盛岡的歷史一樣悠久,是盛岡引以為傲的傳統工藝品。他的古老歷史要追述到400年前,由于歷代南部藩主的極力保護,南部鐵器才能發展至今。
南部鐵器的‘南部’兩字約來自400年前,南部信直(戰國時的武將)修筑了盛岡城,作為藩主的他,開始擁有了這片土地。盛岡盛產砂鐵、巖鐵等優質的鐵資源,以及川砂、粘土、漆、碳等原材料,這對鑄物業來說,有這些先天優勢條件是再好不過的了。南部信直請來了鑄物師——鈴木縫,和釜師——小泉五郎七、有坂、藤田等人。從次,盛岡開始了鐵器的制造。
南部歷代藩主對產業和文化一直十分關心。8代藩主——利雄公特別喜歡茶道,不僅是他身邊的人,就連城里的武士、商人都受其影響,愛上了茶道。御用釜師制作的湯釜(煮水用的鐵鍋),被幕府和各藩主作為送禮佳品,使得‘南部鐵器’名聲大噪。
茶道的盛行在藩內行成了各各流派。8代藩主利雄公統一了藩內的茶道,并且拜師在第三代御釜師——小泉仁左衛門的門下,嘗試自己制作茶具。
當時的上層社會,視茶道為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官員之間的交往都是在喝茶的同時建立的。此時,流行一種新的煎茶法,小泉仁左衛門嘗試改變現有的喝茶用具,思考著“用鐵瓶代替湯釜泡茶”。于是,在湯釜上鑲嵌一個壺嘴,添加一個壺把。改良后的鐵瓶比湯釜,使用起來更方便,很快就被廣泛傳播。此后南部鐵瓶的發展,基本上就不脫離這個雛型。
明治41年,大正天皇還是皇太子時,到東北地方巡查,參觀當地各縣的特產。巖手縣南部藩主御釜師(第八代仁左衛門)制作的鐵瓶和湯釜,也被列在行程之中。如此一來,東京為首的全國各大報紙刊登了這一事件,使得南部鐵瓶和湯釜的知名度上升、人氣大漲。與陶土燒制而成的土瓶相比,更顯其堅固耐用的特性,因此廣受當時民眾的喜愛。
雖然南部鐵器,已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品牌。但好景不常,后來因為戰爭的關系,制造武器所需的相關資源,鐵、銅等金屬,都受到了嚴格控制。與此同時,政府征召了大批鑄物師、釜師等從事武器的生產。好在政府為了保留制作鐵器的技術,留下少部分人,從事湯釜、鐵瓶等鐵器的制造。
戰后,當時民間流行使用輕金屬(鋁)所制成的產品。因為這些輕金屬制品使用上更為輕便,而且價格也比鐵制品更低廉。這些物品迅速地攻占了日本市場,民眾對鐵器的需求大減。原本從事鐵制品制造的店家,紛紛關門大吉。南部鐵器,雖說是全國知名品牌,但也難逃即將沒落的宿命。
政府為了挽救逐漸消逝的日本傳統工藝,于昭和50年,制訂了《傳統工藝產業振興法》,南部鐵器被國家指定授予傳統工藝品的稱號。在政府的扶持下,南部鐵器開始復蘇起來。
近年來,南部鐵器被出口到了海外,優良品質受到了大家的青睞,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不僅是在日本國內,在東南亞甚至歐美也涌現出了一批南部鐵瓶的愛好者或收藏者,這已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
南部鐵器的使用方法
1. 鐵壺第一次使用,先將一小杯茶葉用布包好放入鐵壺內,加水蒸煮約10分鐘。如此茶葉中所含的丹寧和鐵壺中溶解出的鐵份,會在鐵壺表面形成一層丹寧鐵的皮膜,將更不容意生繡。燒開后將壺內水倒掉,重復2-3次,直至水質透明即可。建議新壺剛開始使用時請每天使用,讓水垢能迅速付著。
2. 鐵壺比較適合的熱源是炭火,現在使用電熱爐和瓦斯爐,電磁爐代替也可以。建議用中度的能量加熱。因為鐵瓶的特性是透過漸續加溫的過程,讓鐵質緩慢釋放出來,從而增加飲水的口感,以及幫助身體礦物質的吸收。
3. 日常使用時,請裝8分滿的水,以免水沸騰后溢出。鐵壺使用約5天后,內壁會出現猩紅色斑點,10天左右會出現白色的水垢。這為正常現象,只要水不混濁是不影響飲用的。請勿清除它,不要以為是生銹就去擦它或洗它。如情況實在嚴重時,用海綿或軟質毛巾輕輕拭去。
4. 每次使用后,開小火將壺內水分充分蒸發,再用干的軟布擦干,保持壺體干燥。在鐵壺完全冷確以前,請不要蓋上蓋子,并用乾布擦乾壺蓋。這是因為,在把煮開的水裝入熱水瓶或其他容器后,立刻蓋上蓋子的話,壺內的蒸氣會隨著溫度下降而變成水滴流入壺內,從而導至生繡。
*注意事項
1. 避免手直接觸碰鐵壺內部。內部盡量不要用布或刷子清洗,不可使用清潔劑或過度用力擦拭,避免破壞天然漆的保護作用。
2. 切勿冷水沖熱壺,禁止壺內沒水干燒,避免猛烈摔碰。
3. 請儲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建議每月至少使用1次。如長時間不使用時,請保持鐵壺內部的干燥。
4. 茶水不可在壺內隔夜,使用后請及時清洗。
5. 為了保持鐵壺表面的黑漆光亮,每次使用后,在鐵壺仍有余熱時,用布沾少量茶水輕輕擦拭,鐵的光澤會漸漸展現。擦拭后請用小火將壺體水分蒸發,用干的軟布擦干。
6. 不可用于微波爐。
7. 急須請勿用明火加熱。
*鐵瓶和急須的區別
鐵瓶大概是容量在900cc以上的鐵制煮水器具,而急須應該就是500cc以下的鐵制煮水器具。急須一般供2-3人使用。
急須跟鐵瓶的差別,除了容量與體積大小之外,最大的差異就是急須有附濾網,方便泡茶。
南部鐵器的制作過程
在此,簡單的介紹一下南部鐵器的代表制品——鐵瓶的制作過程。鐵瓶的制作過程約有68道工序,從最初設計到成品完成一般耗時將近2個月。一個精致的鐵壺,需要做壺體的手工匠和做壺把的手工匠,兩個人的精湛技藝共同來完成。
一.畫圖和制模
首先,描畫出鐵壺的樣稿。
然后,根據圖紙推算出壺的斷面圖,根據橫截面來打造鑄型所需的木模。模具由鐵板制成。因為過去使用木頭制模,因而‘木模’這詞沿用至今。
二.外模的鑄造
手拿木模來回旋轉,每轉一圈的同時加入調制好的粘土,如此重復數十次,直至匠師覺得滿意為止。壺的模具雛型大致打造完成。外模雛型為壺底朝上,壺口朝下。
三.押紋路
趁模具未干透之際,進行押紋路。用專門的筆在模具內部勾畫出壺壁的紋路。除了南部鐵瓶有名的小方格型外,還有幾何狀、花卉和風景等圖案。
四.中子鑄模
把細砂,良土和粘土溶合,用布壓成實心的中子形狀。再把中子放入先前打好的模具中。蓋上外模蓋子。
五.燒制
把滾燙的鐵水(約800-1000度)從外模蓋子上的小孔中注入,等待2小時左右。把鐵水倒出,剝開外模,取出壺。此時的壺已經有了完整的壺體。再把壺放入高3米的古碳爐,里面的燃料有石炭、生鐵、碎鐵和石灰石。爐里的溫度高達1300度。
六.完工
成型后的鐵壺用800-1000度的碳火燒烤,讓壺形成一層磁化酸化的表膜。這樣處理可以防止壺體生銹。此技法從南部鐵器開始沿用至今。壺的外側由于火的直接接觸會產生斑點,還需用金屬刷磨去。
七.打磨與著色
完成后的鐵壺放在碳火上用200度的溫度加熱,在壺表面刷上混有醋酸的漆和茶汁。必須要一邊加熱一邊用毛刷涂抹,利用高溫使得漆牢牢附著在壺的表面。
八.壺把的制作
這是最后一道工序。壺把由專門的匠人制作。把鐵板打制成圓的鐵棒形狀,這種技法是非常難的,會的匠人寥寥無幾。成型后上漆,和壺銜接。一個完整的鐵壺就能正式出品了。
選擇南部鐵器的理由
1.為了健康
現在的都市人每5人中就有1個患有貧血癥狀。日本巖手大學研究表明,飲用鐵瓶燒煮的水能有效增加鐵分的補給。在沖煮茶水及烹煮食物的同時,質地純凈的鐵器在加熱過程會不斷的釋放二價鐵離子(亞鐵離子,fe2+),飲食的同時,被人體吸收。相關數據顯示,在使用鐵器的人群中,絕大多數均無貧血及缺乏鐵質的現象。
鐵是hemoglobin(血紅素)、myoglobin及重要呼吸酵素(cytochromes)與其它在的運輸和細胞吸中伴演重要角色的酵素的重要成份。主要是以fe2+的形式存在人體中。亦可做為酵素的cofacter。
人體的鐵質雖然容易流失,但人類無法直接吸收金屬的鐵。一般鐵在食物中主要是以三價鐵之型式存在,胃酸可以與鐵反應生成二價鐵離子,而二價鐵離子可以被人體所吸收,主要是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端以二價鐵之型式被吸收。研究同時還表明,早期的老年癡呆癥和鐵分的不足也有一定的關系。
2.水的口感
和平日飲用的水有所不同的是,經由鐵瓶燒煮出來的水無論是沖泡綠茶、咖啡、紅茶,還是調配飲料、食物,其口感更加美味。
3.美的感覺
鐵瓶的美是日本特有的歷史所創造出來的。從壺的造型設計、材質挑選、燒制工藝、到最終成品,都給人一種傳統文化的韻味。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茶具,更是茗茶時的一種藝術享受。
南部鐵鍋的魅力
1. 使用鐵鍋烹飪,美食更美味
鐵的導熱性好,保溫性高,和一般的家常用鍋相比,更能發揮食物的美味。
南部鐵鍋由多層構造組成,其導熱性和保溫性均非常出色。和經由鋁、不銹鋼等材料制造的鍋子相比,鐵的特性所帶來的效果更為明顯。鐵鍋的特殊材質能更好的使食物受熱均勻,在烹飪過程中保留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所需的油也相對更少,是對身體健康的最佳投資。特別是在油炸食物方面,炸出的食物色澤金黃,外脆內香。
使用鐵鍋烹飪還有個好處就是食物不易焦糊。因為鐵鍋表面有細小的凹凸面,油倒入鍋中能很快分散,食物入鍋后不會粘上過多油,因此食物不易被燒焦。
2. 使用鐵器,預防貧血
人的血液之所以是紅色的,是因為紅血球在肺里接觸到氧,通過血管運往體內細胞的各個角落。紅血球能夠正常的工作,靠的就是鐵元素。如果鐵元素不足,紅血球就無法運作,細胞的活動也會受到限制。貧血等癥狀就會相繼出現。
離子狀態的鐵分子更有利于人體的吸收,因此平時使用鐵器制作料理確實在預防和改善貧血方面有著很好的輔助效果。使用鐵鍋烹飪食物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對人體有用的鐵元素,學名稱之為“二階鐵”。日本巖手大學研究表明,二階鐵離子最易于人體吸收,能有效改善貧血癥狀。長時間使用鐵鍋烹制食物,尤其是蔬菜的烹制,
其鐵元素的攝取量是使用一般鍋子的3倍。不僅避免蔬菜營養的流失,還保留了蔬菜的水分,添加了鐵等身體所需的礦物質。另外,女性相比男性,體內的鐵含量較多。相應的,鐵的流失也更快,及時補充鐵元素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懷孕中的婦女,隨著腹中胎兒的日漸長大,母體和胎兒對鐵元素的需求逐漸增加。及時補充鐵元素對寶寶的頭腦以及身體發育都是必要的。 另外,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來說,鐵元素的攝取也是必不可少的。
3. 貼心的細節設計
考慮到鐵的強導熱性,設計師在制作過程中對鐵鍋進行了一些特別細節設計。加上了不會燙手的木柄設計,讓使用者更好的享受烹飪的過程。
鐵鍋的使用事項
只有了解了鐵器,并恰當的利用它的特性,鐵器的使用壽命才會更長久,同時也能避免操作過程中的危險性,大幅降低事故的發生。
1. 新鍋可能有少許氣味,屬正常現象,只需在空氣流通的地方放上幾天即可使用。
2. 剛使用時,請開小火加熱,之后可改為中火。請注意:勿用大火加熱鐵鍋,因為這樣有可能會使鍋子變形。
3. 避免食物長時間留在鐵鍋中。
4. 用鐵鍋做料理時,鐵器表面會分解出鐵元素。當然,鐵塊不會剝落下來,但是,一小部分鐵粉狀物可能會脫落,粘在食物的表面,那是正常現象。
5. 遇到燒糊的情況,請冷卻后,用金屬小刀或刷子輕輕刮去。
6. 鐵鍋加熱時,整個鍋體的溫度上升較快,請務必使用木制鍋柄拿取鐵鍋,避免被燙傷。
7. 油倒入鐵鍋加熱后,避免沸騰的油泡濺到身體。
8. 烹飪完畢,請慢慢打開鍋蓋,以免滾燙的蒸汽灼傷面部。
9. 萬一發生了鐵鍋空燒的情況,絕對不能立即放入冷水中以求降溫,高溫的鐵鍋急遇冷會導致其破裂。
10.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鐵鍋表面的黑色光澤會漸漸退卻。那是因為殘留的油漬,以及帶酸性或堿性成分的調味料,溶解了鐵鍋表面的鐵釉。但那是無害的,請放心繼續使用。
在烹飪蔬菜時,食物偶爾會發黑或食物表面帶有黑色物質。那是因為鐵鍋的鐵元素與蔬菜中的一種色素成分發生了反應。那是無害的,完全可放心食用。這些含有豐富鐵元素的食物對您的身體健康是十分有幫助的。
11.為了保持鐵鍋的良好性能,請盡量避免使用洗滌劑,因為洗滌劑會破壞鐵鍋的表層,影響鐵鍋的使用壽命。每次使用后,一般用溫水和小刷子清洗即可。
12.鐵器的表面涂了一層鐵釉,如果遇到濕氣很容易產生銹跡。鐵鍋使用完后,請用溫水及時清洗,用柔軟的干布及時擦干,放置在空氣流通的地方。請保持鐵鍋干燥。
13.鐵鑄物含有大量的碳分子,是比較容易破裂的金屬。如果從高處跌落,或碰觸到硬的物體的話,很容易產生裂痕或開裂。因此請勿發生劇烈撞擊等舉動。
14.鐵鑄物制品比較厚重,分量沉重,材質堅硬,因此搬運或拿取時請格外小心。
豐富資源孕育了南部鐵器
制作南部鐵器的整個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在過去全部使用當地觸手可及的原料。而現在,原料中的生鐵和焦碳、漆都是日本從國外進口而來的。當然,鑄型過程中起決定性的川砂和粘土等,依然保持著使用當地資源的習慣。
南部鐵器的原料是鐵,制作鐵器的鐵原料的采用,主要來自久慈(巖手縣北部)開采的鐵。19世紀中葉,當時的南部藩主在釜石(巖手縣東南部)打造了西洋碳爐,同時開始開采鐵礦石,從中提煉生鐵,并取得了成功。此后,南部鐵器的原料有所變化,改成了從砂鐵中提煉生鐵。如今,由于技術的發展,大量生產的生鐵已經足以能夠應付鐵器的制作了。
南部鐵風鈴
風鈴的響聲是風的心聲,當微風撫過風鈴,清脆悅耳的聲音隨飄動的氣流在空氣中回轉。風趣,風雅,風致,這是愛風之人才能感受到的美。從古至今,風鈴的素材除了使用玻璃以外,還有各類金屬、陶器、木材、木炭、貝殼、石頭等。
風鈴真正的發源地是在中國,歷史可遠溯至古代。原來是用于給事物的兇吉算命的工具。風鈴傳到日本后,被過渡為佛教飾品,成為消病除災的道具。
把風的聲音,轉變成風情萬種的鈴音,會靜心享受如此風趣的也就只有日本人了。在日本的盛夏,每逢清風吹過,整條街都會彌漫著清脆的鈴音,更添一份夏日的風情。這與蟬鳴一齊成為一道夏季風景線。
提起風鈴,最有名的當然要數用南部鐵器打造的南部鐵風鈴和玻璃吹制的江戶風鈴。
南部鐵風鈴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風鈴。
風鈴的原料——南部鐵器的發源地是日本巖手縣,距今大約900年歷史。
這個傳統技藝傳承至今,南部鐵風鈴的最大特色是高音部分非常清晰,音色飽滿。閉上雙眼聆聽它的聲音,感覺到的是置身大自然的寫意。其中用南部鐵器制作的水澤南部風鈴,憑借著透明的音色被譽為“必須保留的日本之聲的百選之一”。
風鈴小巧,不占空間,掛在房間里馬上就能打破沉默的氛圍。作為送禮的人氣佳品,沒有季節的限制,玄關、臥室等都可擺放。
最近在日本,人們還把風鈴的聲音當作治療抑郁癥的一個新項目,倍受矚目。事實也證明了風鈴的治療之音確實對心理治療有一定的功效,電視、雜志也紛紛大篇幅介紹了,風鈴的魔法之音。
鐵壺大致分為兩大類。
在京都等地制作的鐵壺稱為關西鐵壺。其壺蓋由銅打造,蓋子上的壺鈕為梅的造型。
另外,壺底有鳴金(壺底的響片,鐵打造),茶具的把手形狀較多,不僅是日常生活使用,進行簡單的茶道儀式也相宜。
另外一種是盛岡出品的南部鐵器。其主要特征是蓋子由鐵打造,壺體幾乎以黑色為主。
壺底沒有鳴金。鐵蓋的鐵壺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使用。
關于鳴金
岡倉天心所著的《茶之本》中有對“鳴金”的記載。
做客朋友家中,一進宅門,只見主人盤腿坐于茶桌旁,火焰熊熊,氣煙裊裊。
我剛一入坐,鐵茶釜內部,茶水被燒開所產生的滾音頓時打破了寂靜,支配著四周空氣。
茶釜唱著不知名的歌,特殊旋律出自它的底部,那里排列著兩三片鐵片。
從它的旋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聲音,好似聳入云霄的瀑布,拍打撞擊巖石的海浪,吹拂竹林的風雨,風吹聳立山丘上的扁柏,那是難得的混合了所有自然的歌聲。
左 關西鐵壺
右 南部鐵壺
無論是關西制造的銅蓋鐵壺,還是南部鐵壺,都可作為日常使用的茶具。如果是正式茶道的場合,還是不推薦南部鐵壺。
鈴木盛久工房的歷史和南部鐵器的發展息息相關。熊谷志衣子是鈴木盛久工房的第15代主人。鈴木家的祖輩是南部藩的鑄物師。現有3位手工職人,堅守著這份傳統工藝。
鐵器的制造要花費相當大的氣力,歷代都是男性掌握這門技藝。從志衣子的爺爺(第13代鈴木盛久繁吉)的時代開始,在工房制作了30年的職人山田就扶植著第15代的志衣子。
熊谷志衣子
1946 東京藝術大學教授,鈴木貫而的長女
1967 武藏野美術短期大學工藝設計本科畢業,跟隨信田洋和筱和子從師雕刻
1987 在盛久工房負責鑄金工藝
1989 盛岡市百年市民大茶會 盛岡茶道工藝展 盛岡市長授獎,入選第36界日本傳統工藝展
1990年
丸型湯釜
巖手工藝美術協會展 工藝大獎《茶道的明天》美術展鵬云齊千宗室家元鼓勵獎,入選第20界傳統工藝日本金工展 1991年
梳紋圓形鐵壺
第15界全國傳統工藝品展 內閣總理大臣授獎,入選第31界傳統工藝新作展
1993 第40界日本傳統工藝展正式會員
1994 第24界傳統工藝日本金工展獲獎
1995 巖手茶道美術工藝展 巖手日報授獎
1993 盛岡川德美術畫廊辦展
1996 盛岡川德美術畫廊辦展
1997 日本橋三越總部六樓美術館辦展
1998 參加第3界國際現代鑄鐵美術會議
1999 橫浜高島屋七樓美術畫廊辦展
現在 日本工藝會正式會員,日本工藝會金工部會員,日本工藝會東日本部會員,巖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煮茶的講究
茶是中國的“國飲”,也是世界三大軟飲料之一。據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后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法。唐時飲茶開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歷代茶藝精華、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藝專著的陸羽為杰出代表。
陸羽煮茶法距今已有1200余年,其煮茶法講究技藝、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其煮茶法要把握好三個關鍵:
一是煮茶前先要烤茶。
烤茶要講究遠近、茶色和時間長度,以保證餅茶香高味正。碾茶要適度。在烘干餅茶冷卻后,將其敲成小塊,再倒入碾缽碾碎,用籮篩選出粗細適中的茶顆粒,這樣煮出的茶湯清明,茶味純正,不會生苦澀味。
二是水的品質對茶湯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所謂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茶圣陸羽曾談到:天下水為二十等——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為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為第二;霸州蘭溪石下水為第三;峽州扇子山蝦蟆口水為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為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為第六;
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為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為第九;廬州龍池山嶺水為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為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為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為第十三;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為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為第十五;吳松江水為第十六;天臺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為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為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為第十九;雪水為第二十。
唐、宋以來,古人對烹茶用水總結出兩條標準:水質和水味,包括“清、活、輕、甘、洌”五個方面。
“清”對濁而言,要求水“澄之無垢、撓之不濁”;
“活”是對死而言,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靜止水;
“輕”對重而言,好水“質地輕,浮于上”,劣水“質地重,沉于下”。
“甘”是指水含口中有甜美感,無咸苦感。“洌”則是指水含口中有清涼感。
三是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強的勁薪(桑或槐等)。
煮茶時要掌握好火候,協調好茶、水、鹽三者用量的比例關系,當水溫達86℃至88℃發生“一沸”時,按一定比例加鹽;當水汽增加,“緣邊如涌珠連泉”的“二沸”時,舀出一瓢沸水待用,并用夾有節奏地向同一方向攪水,當中心出現旋渦時,按量放入茶葉,至茶水“騰波鼓浪”的“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一瓢水止沸,隨即端下煮茶鍋,舀茶湯分成3至5碗。這就是唐代茶藝的精髓。
四是煮茶的器具。
宋元以來,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稱“風罏”。特別是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時至明朝,社會也普通使用“銅茶罏”,而特點是在做工上講究雕刻技藝。我國中世紀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還有專門煮水用的“湯瓶”。明朝,淪茶煮水使用“湯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湯瓶的樣式品種也多起來。從金屬種類分,有錫瓶、鉛瓶、銅瓶等。當時茶瓶的形狀多是竹筒形。明代同時也開始用瓷茶瓶,可是因為“瓷瓶煮水,雖不奪湯氣,然不適用,亦不雅觀。”所以實際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
茶道之器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說的一般勞動工作。茶藝是一種物質活動,更是精神藝術活動,器具則更重要講究,不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條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經》中,茶圣陸羽便精心設計了適于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
1.風爐: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國道家五行思想與儒家為國勵志精神而設計,以鍛鐵鑄之,或燒制泥爐代用。
2.筥:以竹絲編織,方形,用以采茶。不僅要方便,而且編制美觀,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設置。
3.炭撾:六棱鐵器,長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夾:用以夾炭入爐。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鐵為之,唐代亦有瓷釜.石釜,富家有銀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紙囊:茶炙熱后儲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將茶拂清。
9.羅合:羅是篩茶的,合是貯茶的。
10.則:有如現在的湯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貯生水。
12.漉水囊:有以過濾煮茶之水,有銅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筴:煮茶時環擊湯心,以發茶性。
15.鹺簋、揭:唐代煮茶加鹽去苦增甜,前者貯鹽花,后者杓鹽花。
16.熟盂:用以貯熱水,唐人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沸時出現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將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稱之謂救沸、育華。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還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壽州瓷、洪州瓷。以越瓷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用以貯碗。
19.扎:洗刷器物用,類似現在的炊帚。
20.滌方:用以貯水洗具。
21.渣方:匯聚各種沉渣。
22.巾:用以擦試器具。
23.具列:用以陳列茶器,類似現代酒架。
24.都籃:飲茶完畢,收貯所有茶具,以備來日。
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飲一杯茶有這么多復雜的器具似乎難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說,則是完成一定禮儀,使飲茶至好至精的必然過程。
日本的茶道
(一)茶道之源流
中國茶葉最早傳入日本,約在漢代就開始了。唐代,日本僧人來華,高僧最澄禪師和空海禪師到中國天臺山國清寺流學,回國時帶回茶籽栽種于日本滋賀縣。宋代,日本榮西禪師兩度留學中國,又帶回茶籽,栽種于日本佐賀縣。(榮西禪師著有<吃茶養生記>一書,是日本第一部茶書)。
(二)茶道之精神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將飲茶視為生活規范,藉以修身養性,學習禮儀,以環境幽雅為主體,以高尚享受為目的。而其缺點乃是違背時代,脫離現實,費時費事,名為固守茶道的傳統,實僅維持茶道在充當古跡。
(三)茶道之流派
a.主流派:〞千利休〞與〞三千家〞
1.村田珠光成立日本茶道1430年~1502年
2.千利休追隨紹鷗學習茶道別號拋秋,是安土、桃山時代的茶博士茶藝非常精湛,遂集茶道之大成1522年~1591年
3.宗旦利休的孫子以宣揚茶道為專業兒子分立門戶繼承衣缽茶道─三千家
4.江岑〞表千家〞的元祖仙叟宗室承接了乃父的隱居而成〞里千家〞的元祖一翁宗守住在武者小路成為〞武者小路千家〞
b.其他流派:
藪內流、遠州流、石州流、鎮信流、宗偏流、不味能、江戶千家流等等派別。
(四)茶道之飲法與禮儀
以馳名的茶道〞數寄屋〞為例,它建筑在私人的花園中,包括可以容納五人的『茶室』,與一間毗連的『水屋』(洗滌茶具之場所),另有一間『待合』(提供賓客暫待,等主人邀請進入茶室之場所)。
從『待合』到『茶室』,有一條小徑,幽靜之至,奇石與石凳陳列兩旁,古松參天,楓葉滿地,景致高雅。『茶室』的入口為活動格子門,高僅三尺,人須躬身而入,以保持謙遜態度。
室內陳設簡樸,瓶花佩合季節,且懸有名貴字畫,供人欣賞。室之右角,設有小巧木架,掛著銅包錫的茶壺。茶碗各用飾盒貯藏。
待客之禮儀與飲法──
1.賓客進入『茶室』之后,依序面對主人就座,賓主對拜稱『見過禮』,主人致謝稱『懇敬詞』。
2.室內從此肅穆,賓主危坐,靜看茶娘進退起跪調理茶具,并用小玉杵,將碗里的茶餅研碎。
3.茶聲沸響,主人則須恭接茶壺,將沸水注入碗中,使茶末散開,浮起乳白色餑花,香氣溢出。
4.將第一碗茶用文漆茶案托著,慢慢走向第一位賓客,跪在面前,以齊眉架式呈獻。
5.賓客叩頭謝茶、接茶,主人亦須叩頭答拜、回禮。
6.如上一碗一碗注,一碗一碗獻;待主人最后亦自注一碗,始得各捧起茶碗,輕嗅、淺啜、閑談。
有趣的壺鳴
鐵壺有趣的一個地方是它的鳴聲。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鐵壺是會有聲響的,鐵壺的聲響有的像風吹松的聲音,有的是波濤洶涌,依工藝師的加工而有不同的效果。
下面舉幾個鐵壺的聲響供大家參考
1.底部裝響片
注意看有些鐵壺底部會有三片左右的鐵片,可能還有點生繡,不過您不要嫌它臟,因為這正是釜師精心制作的響片,因為有這種響片所以鐵壺才會有悅耳的聲響。
2.底部故意有凹陷
感覺上這比較像現代的技法,一般而言,傳統的鑄廠或是由釜師手工制作的鐵壺底部都會故意留點凹陷,所以您也不要以為底部破了,就是因為有這個凹陷,所以依火的大小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響,十分有趣。
3.蓋的鳴叫
一般而言,這種技法好像多在南部鐵壺出現。有個規則,首先壺嘴的根部較低,壺體感覺上呈圓筒狀,其中壺底比蓋口寬。此外,蓋子較薄。有這幾個條件后,水沸騰時內部會產生壓力水蒸氣會往上升,然后從蓋口噴出,此時壺蓋就會與壺體產生敲打的響聲。不過此種壺打開壺蓋時要小心,因為水蒸氣上升,所以容易燙手,甚至會因疼痛而不小心打破鐵壺。
御釜屋
鐵壺是何時開使誕生的雖然不是很清楚,但在日本茶道所使用的茶釜上面加上提手,應該就是鐵壺的原形。在江戶時代天明期(1780年代)的古文書中有記載鐵瓶(鐵壺)此名稱,由此可推知鐵壺在庶民間開始普及是在此時期,而在幕府到明治時期在民間鐵壺的使用更加普遍。
江戶幕府成立的和平時期,第28代南部藩主——重直公思考著如何利用本藩出土的優質鐵原料制作湯釜。召喚了1659年京都出生的鑄物師(初代小泉仁左衛門),這就是南部釜的起源。之后,第三代佐衛門創造了各個種類的鐵瓶,總稱為現在的“南部鐵器”。明治以后,獲得了海外各國的高度評價。作為巖手縣的傳統工藝品,被譽為日本傳統工藝品第一號。
初代仁左衛門清行,1659年被南部藩主重直公招募,在盛岡開始了湯釜的制作。1750年,第三代佐衛門清尊想有個使用方便而且可煮出好水的器具而創作出了鐵瓶,之后因需求增多,不僅是茶道的世界連日常生活中也為一般人所愛用。江戶時代,無論藩內,還是關東地區所使用的湯釜和鐵瓶都由佐衛門制造,因此大家稱其為“御釜屋”。這一名稱沿用至今。明治后,小泉家族繼承了釜師仁佐衛門,現為第十代。
鐵瓶的傳統紋樣
日本南部鐵瓶從17世紀發展至今,憑借其優雅的造型、精湛的工藝,深受日本及外國的茶愛好者和收藏者的喜愛。除了精致的做工和完美的外型,壺的紋路在很大程度也體現了它的價值。鐵瓶的紋路有傳統的小格子型,幾何狀、花卉和風景等圖案。如今,鐵壺的制作開始結合了現代藝術形式,融入了各國文化要素,漸漸成為了一種時尚。
下面介紹幾種鐵瓶的傳統紋樣。
霰——小格子式 中霰——中格子式 大霰/鬼霰——大格子式
亀甲——龍甲式 糸目——線紋式 桜 文——櫻化式
無地——素紋式
鐵鍋的使用事項
只有了解了鐵器,并恰當的利用它的特性,鐵器的使用壽命才會更長久,同時也能避免操作過程中的危險性,大幅降低事故的發生。
1. 新鍋可能有少許氣味,屬正常現象,只需在空氣流通的地方放上幾天即可使用。
2. 剛使用時,請開小火加熱,之后可改為中火。請注意:勿用大火加熱鐵鍋,因為這樣有可能會使鍋子變形。
3. 避免食物長時間留在鐵鍋中。
4. 用鐵鍋做料理時,鐵器表面會分解出鐵元素。當然,鐵塊不會剝落下來,但是,一小部分鐵粉狀物可能會脫落,粘在食物的表面,那是正常現象。
5. 遇到燒糊的情況,請冷卻后,用金屬小刀或刷子輕輕刮去。
6. 鐵鍋加熱時,整個鍋體的溫度上升較快,請務必使用木制鍋柄拿取鐵鍋,避免被燙傷。
7. 油倒入鐵鍋加熱后,避免沸騰的油泡濺到身體。
8. 烹飪完畢,請慢慢打開鍋蓋,以免滾燙的蒸汽灼傷面部。
9. 萬一發生了鐵鍋空燒的情況,絕對不能立即放入冷水中以求降溫,高溫的鐵鍋急遇冷會導致其破裂。
10.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鐵鍋表面的黑色光澤會漸漸退卻。那是因為殘留的油漬,以及帶酸性或堿性成分的調味料,溶解了鐵鍋表面的鐵釉。但那是無害的,請放心繼續使用。
在烹飪蔬菜時,食物偶爾會發黑或食物表面帶有黑色物質。那是因為鐵鍋的鐵元素與蔬菜中的一種色素成分發生了反應。那是無害的,完全可放心食用。這些含有豐富鐵元素的食物對您的身體健康是十分有幫助的。
11.為了保持鐵鍋的良好性能,請盡量避免使用洗滌劑,因為洗滌劑會破壞鐵鍋的表層,影響鐵鍋的使用壽命。每次使用后,一般用溫水和小刷子清洗即可。
12.鐵器的表面涂了一層鐵釉,如果遇到濕氣很容易產生銹跡。鐵鍋使用完后,請用溫水及時清洗,用柔軟的干布及時擦干,放置在空氣流通的地方。請保持鐵鍋干燥。
13.鐵鑄物含有大量的碳分子,是比較容易破裂的金屬。如果從高處跌落,或碰觸到硬的物體的話,很容易產生裂痕或開裂。因此請勿發生劇烈撞擊等舉動。
14.鐵鑄物制品比較厚重,分量沉重,材質堅硬,因此搬運或拿取時請格外小心。
南部鐵鍋的魅力
1. 使用鐵鍋烹飪,美食更美味
鐵的導熱性好,保溫性高,和一般的家常用鍋相比,更能發揮食物的美味。
南部鐵鍋由多層構造組成,其導熱性和保溫性均非常出色。和經由鋁、不銹鋼等材料制造的鍋子相比,鐵的特性所帶來的效果更為明顯。鐵鍋的特殊材質能更好的使食物受熱均勻,在烹飪過程中保留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所需的油也相對更少,是對身體健康的最佳投資。特別是在油炸食物方面,炸出的食物色澤金黃,外脆內香。
使用鐵鍋烹飪還有個好處就是食物不易焦糊。因為鐵鍋表面有細小的凹凸面,油倒入鍋中能很快分散,食物入鍋后不會粘上過多油,因此食物不易被燒焦。
2. 使用鐵器,預防貧血
人的血液之所以是紅色的,是因為紅血球在肺里接觸到氧,通過血管運往體內細胞的各個角落。紅血球能夠正常的工作,靠的就是鐵元素。如果鐵元素不足,紅血球就無法運作,細胞的活動也會受到限制。貧血等癥狀就會相繼出現。
離子狀態的鐵分子更有利于人體的吸收,因此平時使用鐵器制作料理確實在預防和改善貧血方面有著很好的輔助效果。使用鐵鍋烹飪食物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對人體有用的鐵元素,學名稱之為“二階鐵”。日本巖手大學研究表明,二階鐵離子最易于人體吸收,能有效改善貧血癥狀。長時間使用鐵鍋烹制食物,尤其是蔬菜的烹制,
其鐵元素的攝取量是使用一般鍋子的3倍。不僅避免蔬菜營養的流失,還保留了蔬菜的水分,添加了鐵等身體所需的礦物質。另外,女性相比男性,體內的鐵含量較多。相應的,鐵的流失也更快,及時補充鐵元素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懷孕中的婦女,隨著腹中胎兒的日漸長大,母體和胎兒對鐵元素的需求逐漸增加。及時補充鐵元素對寶寶的頭腦以及身體發育都是必要的。 另外,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來說,鐵元素的攝取也是必不可少的。
3. 貼心的細節設計
考慮到鐵的強導熱性,設計師在制作過程中對鐵鍋進行了一些特別細節設計。加上了不會燙手的木柄設計,讓使用者更好的享受烹飪的過程。
選擇南部鐵器的理由
1.為了健康
現在的都市人每5人中就有1個患有貧血癥狀。日本巖手大學研究表明,飲用鐵瓶燒煮的水能有效增加鐵分的補給。在沖煮茶水及烹煮食物的同時,質地純凈的鐵器在加熱過程會不斷的釋放二價鐵離子(亞鐵離子,fe2+),飲食的同時,被人體吸收。相關數據顯示,在使用鐵器的人群中,絕大多數均無貧血及缺乏鐵質的現象。
鐵是hemoglobin(血紅素)、myoglobin及重要呼吸酵素(cytochromes)與其它在的運輸和細胞吸中伴演重要角色的酵素的重要成份。主要是以fe2+的形式存在人體中。亦可做為酵素的cofacter。
人體的鐵質雖然容易流失,但人類無法直接吸收金屬的鐵。一般鐵在食物中主要是以三價鐵之型式存在,胃酸可以與鐵反應生成二價鐵離子,而二價鐵離子可以被人體所吸收,主要是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端以二價鐵之型式被吸收。研究同時還表明,早期的老年癡呆癥和鐵分的不足也有一定的關系。
2.水的口感
和平日飲用的水有所不同的是,經由鐵瓶燒煮出來的水無論是沖泡綠茶、咖啡、紅茶,還是調配飲料、食物,其口感更加美味。
3.美的感覺
鐵瓶的美是日本特有的歷史所創造出來的。從壺的造型設計、材質挑選、燒制工藝、到最終成品,都給人一種傳統文化的韻味。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茶具,更是茗茶時的一種藝術享受。
南部鐵器的歷史及發展
南部鐵器指的是江戶時期的“南部藩”所產的鐵器制品,約在今日日本東北部的巖手縣境內,其中又以盛岡及水澤兩地為最主要的產地。如今是巖手縣的著名特產,用傳統鑄造法,以及使用手工打造的生鐵制品。其制品有:鐵瓶(鐵壺)、急須(茶壺)、火缽(火爐)、瓶墊、茶托、鐵鍋、風鈴、以及花瓶等種類。
細膩的紋樣和厚重的著色是南部鐵器的特征,和陸奧(地方名,今日本福島宮城巖手青森地區)的小京都——盛岡的歷史一樣悠久,是盛岡引以為傲的傳統工藝品。他的古老歷史要追述到400年前,由于歷代南部藩主的極力保護,南部鐵器才能發展至今。
南部鐵器的‘南部’兩字約來自400年前,南部信直(戰國時的武將)修筑了盛岡城,作為藩主的他,開始擁有了這片土地。盛岡盛產砂鐵、巖鐵等優質的鐵資源,以及川砂、粘土、漆、碳等原材料,這對鑄物業來說,有這些先天優勢條件是再好不過的了。南部信直請來了鑄物師——鈴木縫,和釜師——小泉五郎七、有坂、藤田等人。從次,盛岡開始了鐵器的制造。
南部歷代藩主對產業和文化一直十分關心。8代藩主——利雄公特別喜歡茶道,不僅是他身邊的人,就連城里的武士、商人都受其影響,愛上了茶道。御用釜師制作的湯釜(煮水用的鐵鍋),被幕府和各藩主作為送禮佳品,使得‘南部鐵器’名聲大噪。
茶道的盛行在藩內行成了各各流派。8代藩主利雄公統一了藩內的茶道,并且拜師在第三代御釜師——小泉仁左衛門的門下,嘗試自己制作茶具。
當時的上層社會,視茶道為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官員之間的交往都是在喝茶的同時建立的。此時,流行一種新的煎茶法,小泉仁左衛門嘗試改變現有的喝茶用具,思考著“用鐵瓶代替湯釜泡茶”。于是,在湯釜上鑲嵌一個壺嘴,添加一個壺把。改良后的鐵瓶比湯釜,使用起來更方便,很快就被廣泛傳播。此后南部鐵瓶的發展,基本上就不脫離這個雛型。
明治41年,大正天皇還是皇太子時,到東北地方巡查,參觀當地各縣的特產。巖手縣南部藩主御釜師(第八代仁左衛門)制作的鐵瓶和湯釜,也被列在行程之中。如此一來,東京為首的全國各大報紙刊登了這一事件,使得南部鐵瓶和湯釜的知名度上升、人氣大漲。與陶土燒制而成的土瓶相比,更顯其堅固耐用的特性,因此廣受當時民眾的喜愛。
雖然南部鐵器,已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品牌。但好景不常,后來因為戰爭的關系,制造武器所需的相關資源,鐵、銅等金屬,都受到了嚴格控制。與此同時,政府征召了大批鑄物師、釜師等從事武器的生產。好在政府為了保留制作鐵器的技術,留下少部分人,從事湯釜、鐵瓶等鐵器的制造。
戰后,當時民間流行使用輕金屬(鋁)所制成的產品。因為這些輕金屬制品使用上更為輕便,而且價格也比鐵制品更低廉。這些物品迅速地攻占了日本市場,民眾對鐵器的需求大減。原本從事鐵制品制造的店家,紛紛關門大吉。南部鐵器,雖說是全國知名品牌,但也難逃即將沒落的宿命。
政府為了挽救逐漸消逝的日本傳統工藝,于昭和50年,制訂了《傳統工藝產業振興法》,南部鐵器被國家指定授予傳統工藝品的稱號。在政府的扶持下,南部鐵器開始復蘇起來。
近年來,南部鐵器被出口到了海外,優良品質受到了大家的青睞,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不僅是在日本國內,在東南亞甚至歐美也涌現出了一批南部鐵瓶的愛好者或收藏者,這已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
南部鐵器之巖鑄篇
巖鑄由南部鐵器職人——巖清水末吉,于明治35年(1902年)創立而建。創業初期,只制造和販賣手工鐵瓶。以北海道為中心,不斷擴大鐵瓶的銷路。
當時,用粗糙的酸性皮膜制作的鐵壺,是放入火爐用石灰燒制而成,其耐性遠遠不及現在的鐵瓶。
可是,不久戰爭的到來,使得民眾生活起了變化,舊時使用頻繁的炭和柴,都被煤氣和電氣所取代。再加上,制作鍋和水壺等的材料開始使用輕便的鋁來代替沉重的鐵。鐵器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家業傳到了下一代,即現任掌門——巖清水晃的父親。
時代的變遷,巖清水早已敏感地察覺到了不能光靠舊的鐵瓶來吸引人們,要有新的產品才行。于是開始研究打造了風鈴、廚房用具、裝飾品等一系列新型鐵器。
昭和47年(1972年),巖手縣首次引進了丹麥disa matic公司制造的全自動鑄型機,由于批量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鑄型機的運用,使產量提高了數十倍。
昭和49年(1974年),占地三萬三千平方米的飯岡工場正式竣工。
在鐵器手工作坊紛紛倒閉,以及家族制作鐵器產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巖鑄依然屹立不倒,并且還在一路繼續成長。
從藩政時代開始,歷經了400年的傳統手工打造的鐵瓶工藝漸漸被人們所忽視。但是,在平成2年(1990年)開設的巖鑄鐵器館的工作室內,有著豐富經驗和熟練操作的職人們,仍然默默地使用著傳統技法來制造鐵瓶和湯釜,并繼續傳承著。
邁入平成時代后,巖鑄對自然環境的關注更加提高了。在盛岡,歷史和風土人情孕育了南部鐵,道路上的街燈、交通信號燈,路標等都運用了南部鐵作原料。鐵特有的樸素感和現代的嶄新設計的融合,與幽靜的街道、色彩的植物相映,受到了市民的好評。
昭和59年(1984年),巖鑄在室內裝飾和室外景觀的領域也得到了不斐的成績。不僅在盛岡,甚至與東京和札幌也有合作。
和過去不同,純粹的制作和販賣的時代已經終結。巖鑄考慮的是商品獨有的特點,這才是現在的競爭力。
對于這些附加值所衍生出來的意義,巖鑄有著清楚的認識。他們的目標是,不僅僅為了延續、守護和傳承這項傳統,還要創造出新的產品。
“鐵和傳統”的故事要一直繼續下去。
南部鐵器使用事項
1. 避免手直接觸碰鐵壺內部。內部盡量不要用布或刷子清洗,不可使用清潔劑或過度用力擦拭,避免破壞天然漆的保護作用。
2. 切勿冷水沖熱壺,禁止壺內沒水干燒,避免猛烈摔碰。
3. 請儲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建議每月至少使用1次。如長時間不使用時,請保持鐵壺內部的干燥。
4. 茶水不可在壺內隔夜,使用后請及時清洗。
5. 為了保持鐵壺表面的黑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