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茶堂到民間茶館
發布時間:2024-12-23 點擊:50
飲茶成為風尚時,寺院中以茶供養三寶(佛、法、僧),招待客人,逐漸形成了嚴格的茗飲禮儀和固定的茗飲程式。平素主持請全寺上下僧眾吃茶,稱做“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請職”期間,新是執事僧確定之后,主持要設茶會。茶在禪門中由最初提神醒腦的藥用功能,逐漸成為禪事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又進而成為修行持成、體悟佛理的媒介。“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國家茶葉網提供。
寺院僧人的飲茶習俗對民間飲茶風俗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據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713--741年),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少夕食,皆許其飲茶。
而“茶館”一詞,直至明末張岱的《陶庵夢億》中始有記述,“有好事者開茶館。此后,茶館即成為統稱。茶館是舊時曲藝活動場所,北方的大鼓和評書、南方的彈詞和評話,同時在江北、江南益助于茶煙恰民眾。茶攤出則遠比茶館質樸得多,明末在北京出現了只有一桌幾凳的簡樸茶攤,于街頭柳巷,廣賣大碗茶 。簡簡單單,一經產出,便創造了以后響當當的北京大碗茶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