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喝懂茶必知飲茶的起源與演變
發布時間:2024-12-20 點擊:23
飲茶的起源,眾說不一。得到多數學者認可的是: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茶,并逐漸認識到茶葉保健,特別是解毒、提神的作用,從而演變成今天的茶飲。但真正飲茶的起始時間究竟何時開始,難以界定。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飲茶起源的四種說法
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中國人到底何時開始飲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有以下四種說法。
第一神農說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其中,神農氏也就是上古三皇炎帝。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古代傳說,有一次,神農氏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古史又傳說,“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說: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茶來茶去,把腸胃洗滌得干干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以上只是傳說,多非史實。即使是史實,如果不加申述,也不易明了。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于神農氏,其依據為《食經》,此書后確認為偽書,因此,不足為據。
第二西周說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腹,西至楚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魚、鹽、銅、鐵、荼、蜜等皆納貢之。”
這一記載表明在西周時朝,周武王在以魯周公旦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畢公等幫助下,武王伐殷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和其他珍貴產品納貢于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所以,唐代茶圣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但是,《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人都以為《爾雅》為周公旦的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旦始,其實,大家不知《爾雅》非作于周公旦。因此,也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第三春秋說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文中苔菜即為茶,于是,有人據此認為飲茶(即茗)始于春秋時代。然而《晏子春秋》根據后來考證根本不是齊晏嬰所作,所以“飲茶始于春秋時代之說”很難據此成立。
世人又以詩曰之“誰為茶苦”,作為飲茶之證明,卻不知此茶是苦菜之荼,并非“荼苦”之茶,我們不能張冠李戴。這樣看來,春秋戰國似乎沒有飲茶之風,故而《周禮•天官• 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只有:一曰水,二曰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這些更能佐證,春秋時期尚未見飲茶。
第四秦漢說
明代《楊慎記》記載:“西漢理真,俗姓吳氏,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吳理真在蒙頂山種茶,有多處史冊記載。
另外,有吳理真在蒙頂山種茶之傳說:
吳理真父早逝,家境貧寒,母親積勞成疾。他是個孝子,每當雄雞報曉,便帶上工具,登上蒙頂,割草拾柴,換米糊口,為母親治病。
一日,吳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順手揪了一把“萬年青”(即野生茶樹)葉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漸止,困乏漸消,精神倍增,頗感奇異。于是他又摘了些帶回家中用開水沖泡,讓老母喝下,果有效果。連服數日,病情好轉,續飲月余,身體康復。
鄉親們病了,他熱情地用這種葉子泡水給他們飲用,效果也很好。可惜這種樹不多,所生長的葉子遠遠不能滿足治病救人的需要,因此,他決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樹。為了采摘茶種籽,吳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撿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蓋以谷草,使茶籽不會霉變和凍壞。為了選擇播種茶籽的地方,吳理真翻越蒙頂的山山嶺嶺,對野生茶樹的生長環境進行分析研究,認定蒙頂五峰之間(今皇茶園)和菱角彎一帶最適宜茶樹生長。這里雨量充沛,土質肥厚,終年云遮霧繞,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產茶葉內含物質極為豐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藝,使蒙山茶具有了獨特的品質。
吳理真為了種茶,在荒山野嶺搭棚造屋,掘井取水,開墾荒地,播種茶籽,管理茶園,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經過了多少次失敗,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吳理真用勤勞和智慧澆灌出了株株嫩綠茁壯的茶樹,他成功了。吳理真把茶葉熬成湯,施舍鄰里,普濟世人。許多人用茶祛疾去病,健體強身。他譜寫了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歷史。
另外,在西漢時期,巴蜀地區是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史謂“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正是這種地域自然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人們的飲食習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茶于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
史證,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說明當時四川一帶,不僅飲茶頗廣,而且有了買賣茶葉的基本市場。
通過以上的正式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西漢時中國就已經有了飲茶之事。但真正飲茶的起始時間應當比這更早一些,究竟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難以界定。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飲茶的四個演變過程
在原始社會,人類在山野狩獵動物和尋找植物作為食物,采摘各種可食用的花、果、葉用以充饑,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種。在人類進入農耕生產之后,便開始尋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在人們利用茶的過程中,還將茶葉當菜吃。這種以茶為食的方法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據《晏子春秋》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別稱)菜而已。”東漢時壺居士在《食忌》上則說:“苦菜久食為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這種茶“與韭同食”, 也是以茶作菜。晉代時,用茶葉煮食之法,稱之為“茗粥”或“茗菜”。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等至今仍有吃“竹筒茶”的習慣。
后來,人們在鮮茶葉生吃或生煮羹飲過程中,青草氣難除,且滋味苦澀,經不斷摸索,發現把茶葉加工后烹煮飲用,不僅清香鮮濃,而且有利于保存。隨著飲茶的普及,其飲用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從西漢至明代,出現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飲用方式,而明代開始的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飲茶最初起源干吃茶,飲茶文化在這演變中大概分為歷史飲茶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生吃藥用。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母系氏族社會,人們偶爾發現了茶葉具有解毒的作用,便將之用于療疾。在暗天把鮮葉放在陽光下曬干,以便隨時取用干吃。遇到下雨時節,鮮葉無法曬干,就把攤晾的茶葉壓緊在瓦罐里,日久便可直接食用。
第二個階段是熟吃當菜。因為茶葉干吃?u>巖韻卵剩嗣潛閬氳攪伺脛笫秤謾v兩瘢諼夜髂媳呔車暮芏嗌偈褡逑翊鱟濉⒐嶙濉⒕捌淖宓榷加邪巡枰兜輩順緣南骯摺k墻孿實牟枰度丈購蠓旁詮镎糝螅紉蹲穎淙硨螅旁謚窳輩啡嘣齔?ldquo;竹簡茶”,當作蔬菜食用。
第三個階段是烹煮飲用。隨青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發現茶葉經過加工后烹煮飲用不僅能夠提神解渴,而且還能享受到茶葉的請香鮮爽,于是人們開始習慣干將茶葉烹煮后飲用。
第四個階段是沖泡飲用。在唐朝,盛行蒸青團餅茶,明代以后發展為炒青散茶,飲用方法也隨之由烹煮改為沖飽,成為飲茶歷史上的飛躍,而這時期的各色茶技也得到很大的發展,花樣繁多。
飲茶的四種食飲方式
第一煮茶法: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最古老的“焙茶”就是把嫩芽從茶樹上采下直接放在火上烘烤成焦黃色,再放進茶壺內煮飲。至今,云南南部佤族和傣族同胞仍有“焙茶”這種煮飲習俗。從西漢開始才有關于煮茶的文字記載。西漢王褒《僮約》: “烹茶盡具。”西晉郭義恭《廣志》: “茶叢生,真煮飲為真茗茶。”東晉郭璞《爾雅注》: “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也有在茶中加入其他配料的煮飲法,三國張揖在《廣雅》中記載了當時制茶與飲茶的方法:“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摻和之意)之。”唐陸羽《茶經·五之煮》載:“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云:“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淪蔬而啜飲者無異也。”當時煮茶,往往加鹽、蔥、姜等佐料,飲茶類似喝蔬茶湯,又稱作“茗粥”。 唐楊曄《膳夫經手錄》也有相似記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宋代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挎滿口”之句。明代陳師《茶考》載:“烹茶之法,唯蘇吳得之。以佳茗入瓷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此種煮茶方式一直存在,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較流行。
第二煎茶法:唐代以后,制茶技術日益發展,餅茶(團茶、片茶)、 散茶品種日漸增多。飲用方式以煎茶法為主。陸羽《茶經》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餅茶的煎茶程序有備器、炙茶、碾茶、羅茶、取火、選水、候湯、煎茶(投茶、攪拌)、酌茶。也有將餅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開水沖泡,而不用烹煮飲用方法:“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閹茶。”這種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受到當時詩人元稹、盧仝、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李群玉等的贊賞,專門寫了煎茶的詩,如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有“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之句。李群玉《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詩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之句。
第三點茶法:唐末宋初又出現了點茶法,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從蔡襄《茶錄》、 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備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盛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之句。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之句。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詩》詩云:“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度。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也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 “銀瓶蟹眼,驚鷺濤翻”之句。
第四沖泡法:點茶法盛行于宋元時期,直到明朝前中期仍然存在。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云:“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為末,置于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匕入于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頭雨腳,分于啜甌。”明太祖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獨盛,飲用方法也改為沖泡。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
明清以壺泡為主,即置茶于茶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據張源《茶錄》、 許次紓《茶疏》等書記載,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品茶等。現今流行于閩、粵、臺地區的“工夫茶”則是典型的壺泡法。由于直接沖泡不僅操作簡單,飲用方便,而且可以更好欣賞茶的優美姿態,故此法沿用至今。
小編語:說真要是只是喝茶,我倒是很希望買茶像買瓶可樂那么容易,但要是想了解茶、懂得茶,需要構筑一個知識體系,就要從茶的發展歷史進入,了解茶的來龍去脈,你才能更好地認識茶。你可能會感到枯燥,但你識茶突飛猛進的原由就在這里。比如,十大名茶的說法,不知道歷史的進程,你就會人云亦云,當你知道了,就會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評過什么十大名茶,十大名茶都是民間自嗨的,也會隨著時代和各自意愿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