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毛尖碧螺春屬于什么茶葉
發布時間:2024-12-17 點擊:42
溈山毛尖,湖南省寧鄉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碧螺春是中國傳統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于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歷史。今天主要了解一下溈山毛尖碧螺春屬于什么茶葉?溈山毛尖
一、品質特征
溈山毛尖茶樹飽受雨露滋潤,故而根深葉茂,梗壯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強,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后的茶葉,葉緣微卷,呈片狀,形似蘭花,色澤黃亮光潤,身披白毫;沖泡后內質、湯色橙黃鮮亮,煙香濃厚,滋味醇甜爽口,風格獨特。
二、制作工藝
鮮葉攤青→殺青→初揉→悶黃→初烘→復揉→二次悶黃→足烘
攤青:攤放厚度≤10厘米,時間為6小時—8小時;
殺青:溫度為260℃—280℃。要求殺勻殺透,葉色呈暗綠色,手捏略粘手。
悶黃:溫度為38℃—42℃,時間為12分—15分;
初烘:溫度為100℃—120℃,烘至6成干,攤涼;
二次悶黃:溫度為38℃—42℃,時間為8小時—10小時;
足烘:溫度為80℃—90℃,分2次,每次20分。
所以溈山毛尖是黃茶,是毛尖茶中少有的黃茶,毛尖茶大部分是綠茶。黃茶的殺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與綠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悶黃,這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后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后以濕布蓋之,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
碧螺春
一、品質特征
碧螺春茶條索緊結,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后茶葉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為貢品。碧螺春,名若其茶,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于早春。
二、制作工藝
碧螺春的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炒青。
殺青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
鍋溫70~75°c,采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烘干過程。歷時13~15分鐘。
炒青
采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c,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所以碧螺春是綠茶,綠茶是指采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干等工藝而制作的飲品。其制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
綜上,溈山毛尖是黃茶,碧螺春是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