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被正式定名始于清代
發布時間:2024-12-16 點擊:37
清代:普洱茶膏被正式定名
雖然明朝廢止龍團鳳餅,但處在邊疆地帶的云南,或許由于遠離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馬古道”的交易繼續著團茶與餅茶的生產。云南的團茶與餅茶雖然沒有宋代茶品精致,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唐宋龍團鳳餅的簡單模仿,但這一保留卻為后來清朝普洱茶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清代的茶葉發展是繼中國唐宋之后又一個頂峰。與唐宋時期不同的是,唐宋只專注于餅茶的制茶技藝。而清朝則是“百花齊放”——各類茶及不同的制茶技藝群芳斗艷,色彩斑斕。我們現今熟知的“西湖龍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都是在清代得以正式定名,普洱茶與普洱茶膏也是在清代確定自己的名稱。
1729年,清朝雍正七年,清朝政府在云南普洱地方設立普洱府,為流官制,管轄六大茶山等地。普洱府一項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統管當地的茶葉交易,不準私商販茶。這就使在云南普洱府管轄區域交易的大葉種茶統稱為普洱茶,進而又將云南大葉種茶制成的團茶、餅茶、沱茶、磚茶,統稱為普洱茶。就在清朝設立普洱府的當年,雍正皇帝給云南總督鄂爾泰發圣旨,責成他親自監督,選取最好的茶葉,制成普洱團茶、女兒茶和茶膏,進貢朝廷作為貢茶。茶膏再次浮上水面。
清代貢品——普洱茶膏
這個茶膏其實就是普洱茶膏的前身,云南土法制作的普洱茶膏。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鍋熬制方法而初創的一種制膏工藝。這種方法顯然與唐宋茶膏的制作工藝有很大區別。宋代茶膏是采用“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方法,將蒸熟的茶葉榨出茶汁,并將茶汁經空氣氧化與干燥后演化為“膏化物質”。而云南土司的大鍋熬制茶膏,則是借鑒古代中醫熬制“藥膏”的工藝,直接搬過來使用的一種制膏方法。因為這種方法相比宋代茶膏的制作,更簡單易學,人人都可操作。而且,對制膏設備的要求也沒有宋代制膏需要“大小榨床”的要求。只要有鍋,無論是在家里或是茶坊都可制作。
這種用大鍋熬膏的方法很快通過茶馬古道傳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層人物所接受,并且迅速推廣。由于它的操作簡單,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間,其熬制出的茶膏專供活佛級以上的人飲用。這一方法,實際一直保留到現在。我們從現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這種熬茶間及自制的茶膏,證明大鍋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續。
從食品生物學的角度看,大鍋熬制茶膏存在很多問題:
一、茶葉在反復高溫的熬制中,其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續的轉化缺乏“動能”,只能向霉變轉化,不可能長期存放;
二、茶葉在高溫的狀態下,大量營養物質會隨水蒸氣一并揮發,必然造成大量的營養物質的缺失;
三、大鍋長時間熬煉,會產生大量的鉛、汞、砷、銅等一些重金屬,對人體的傷害會很大。
因此,大鍋熬膏屬于普洱茶膏發展的初始階段,與后來皇宮“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別。乾隆時期,茶膏制作被遷入到清朝皇宮內的御茶房,并且在制作工藝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進。制茶工匠們在借鑒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藝基礎上,采取了一套近似現在的低溫萃取、低溫干燥的工藝,創造了一種新的“壓榨制膏”工藝。這種工藝,使用的原料仍然是云南上貢的普洱茶。
為了選料更精細,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將云南上貢的普洱茶進行“檢驗—解塊—漂洗—檢驗”。在正式壓榨前對原料進行檢測和“預處理”。然后將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壓榨制作,其壓榨的整個工藝極其復雜,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溫下進行,沒有任何高溫的過程,使生產出的“普洱茶膏”在品質上有了新的提高,一躍成為宮廷制品(又稱為“宮廷御品”),使普洱茶膏的制作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
清代藥學家趙學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將“普洱茶膏”正式納入其中。這是我們從官方的文獻中看到的第一個正式稱謂:普洱茶膏。1925年,清朝皇室解體,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隨之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