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茶在中國茶產業發展史中幾度獨領風騷
發布時間:2024-12-12 點擊:48
江西茶葉,自唐朝以來便久負盛名,有著“唐載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和“茶蓋中華,價甲天下”之美譽。
位于世界綠茶生產“金三角”核心區的江西,生態環境優越,產茶條件得天獨厚,在浩瀚璀璨的中國茶產業發展史中幾度獨領風騷,曾經譜寫了多個“中華之最”。
坐擁良好生態和悠久歷史的江西茶產業,雖然近年來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與福建、浙江、云南等一些茶業大省、茶業強省相比,還存在著品牌多而雜、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相對于龍井、鐵觀音、普洱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茶,贛茶的名氣、產量、銷量等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如何長善救失、揚優成勢,把江西茶產業做大、做強、做優,重塑江西茶葉的輝煌?
日前,記者深入浮梁、婺源、遂川、修水、九江、銅鼓、鉛山等幾個江西茶葉優勢產區和生產大縣(市)進行采訪調研,所到之處有驚喜,也有憂慮;有收獲,也有思考。
品牌推廣力度不夠,核心競爭力沒有突出
青山綠水出好茶。素有“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良好口碑的江西茶葉,至今卻沒有一個能在全國叫得響、賣得俏、價值高的大品牌。據悉,江西茶葉名牌之一的“浮梁茶”,市場評估價值僅為2.03億元;修水“寧紅”、“雙井綠”品牌價值也只有7.2億元和6.8億元;始于漢,至宋時已為貢茶的傳統中國名茶——廬山云霧茶,2012年產值僅為1.5億元,而2005年才誕生的福建金駿眉,同年產值卻已近729億元。
如何才能讓江西茶葉品牌發展壯大并走向全國呢?
省委書記強衛說:“生態是江西最大的優勢,綠色是江西最亮的品牌。實現綠色崛起,必須主打綠色品牌。”
江西森林覆蓋率達63.1%,位居全國第一。群山高聳、山澗汩流、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土層厚實、土壤肥沃,加上四季云霧繚繞、寒暑溫度分明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條件,特別適合茶樹生長喜溫、耐濕、好霧的特點,因此江西綠茶的品質在全國名列前茅。據了解,江西全省茶葉質量合格率已連續多年保持100%,居全國第一位。
省委副書記尚勇指出,要圍繞打造綠色品牌,加大品牌、產業的整合宣傳力度,大幅增加茶葉商品的附加值。近年來,江西通過大力打造“江西綠茶”的大品牌概念,擴大整體品牌影響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江西茶葉在宣傳推廣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婺源縣委書記周遐光認為,應充分突出江西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就像宣傳江西旅游“江西風景‘獨’好”的特點一樣,通過在全國進行連續性、轟動性的宣傳造勢,以及積極參加、舉辦一些精品茶葉展銷推廣活動,突出江西茶葉質量安全優勢這個核心競爭力,精心打造出“江西好山好水出好茶”的品牌概念和影響力。
據周遐光介紹,有著“中國最美鄉村”美譽的婺源縣,計劃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把全縣17萬畝茶園全部建成標準的有機茶園,并通過像宣傳婺源旅游一樣,進行有效地策劃宣傳和活動推廣,在不久的將來把婺源建成“中國有機茶第一縣”,打造中國甚至世界的“有機茶都”,讓“婺源有機茶”名揚天下。
“在大力宣傳江西茶葉質量優勢的同時,各地必須切實把好茶葉質量安全關。”省農業廳經作局副局長邱春嬌說,應大力推廣建設“標準化茶園”和加大茶葉清潔化生產,嚴把茶葉產前、產中、產后質量安全關,使江西茶葉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茶、有機茶”。
茶葉品牌多而雜,普遍缺乏市場競爭力
浮梁縣蛟潭鎮福安茶業有限公司的茶葉生產基地里,童旗妹和十幾個采茶工正在忙著手工采摘單芽嫩茶。“我們種的茶葉,基本都是賣給福建福鼎的茶葉老板,價格每斤800~1000元。他們進行加工包裝后就以‘福鼎白茶’在市場上賣,一斤至少能賣三四千元。我們也就掙每斤幾百元的辛苦費,大頭還是讓人家賺走了。”公司總經理朱明禮告訴記者。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各地很多企業、合作社的茶園或規模小、產量低,或雖有規模、有產量,但基本上是替福建、浙江等地企業進行茶葉原料種植生產。
為何一直以來的茶葉大省,如今卻淪落成為他人茶葉的“后花園”?
省茶葉聯合會副會長趙沙鷗認為,江西茶葉品牌很多,但也很雜,沒有一個能與碧螺春、大紅袍、金駿眉等齊名,市場價值低,缺乏競爭力,導致自己品牌的茶葉銷量上不去,茶園生產出的大量優質茶葉只能尋求外省茶企收購。
據了解,目前江西全省茶葉品牌多達700多個,有的一個縣就有50多個。“江西茶業目前還處于散兵游勇式的發展階段,亟須通過壯大一批茶葉品牌來提升市場價值和競爭力,帶動全省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省農業廳廳長胡漢平說。
在浮梁縣浮瑤仙芝茶業公司的茶葉展銷廳里,記者看到所有的茶葉包裝盒上都印著兩個牌子,即區域品牌“浮梁茶”和公司品牌“浮瑤仙芝”。浮梁縣茶葉局局長李勇介紹說,縣里2006年開始注冊了“浮梁茶”證明商標,并全力推動以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為核心,全縣所有茶葉企業通過實行統一使用公用品牌和企業自有品名的“雙牌雙名”產品營銷戰略,已經獲得了初步的市場效應。目前,“浮梁茶”已升級為國家級名牌,帶動全縣系列茶產品市場銷售額達8億元。
“但是,江西茶葉品牌整體來說還是影響力偏小,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份額不多。省里應該重點扶持幾個區域品牌做大做強,通過區域品牌站出來、走出去、帶起來,帶動周邊地區以及整個江西的茶葉走向全國。”被當地人稱為“狗牯腦茶葉書記”的遂川縣委書記張平亮說。
記者采訪得知,近年來,浮梁等幾個縣市已經或者正在推動整合當地茶葉品牌,重點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歷史底蘊的區域茶葉品牌,如浮梁“浮梁茶”、遂川“狗牯腦”、九江“廬山云霧”、銅鼓“銅鼓春韻”。當地政府通過對區域品牌的大力推廣宣傳,以及茶葉企業積極走出去進行市場推廣和營銷,使這些區域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都得到快速發展,企業也收獲了很大的效益。
“在區域品牌打造上要科學統籌規劃,有序重點扶持,不能‘麻布袋裝釘子,個個想出頭。’品牌的打造建設是需要深厚底蘊和傳承的,必須有延續性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省農業廳副廳長程關懷說。
茶文化歷史積淀深厚,綜合開發程度不夠
茶為國飲。一個古老的茶葉典故,一個生動的品牌故事,是對茶葉品牌打造最好的宣傳與推廣。在這方面,龍井、大紅袍、金駿眉、鐵觀音、普洱茶等名茶都在品牌的歷史、背景、故事上可謂是下足了功夫。
然而,江西茶葉雖然擁有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茶文化積淀,但“賣茶文化”的企業卻屈指可數,并沒有充分去挖掘古老茶文化的潛力,把茶文化的開發與品牌營銷結合起來,很多企業甚至把茶葉以白菜價來售賣,實為可惜。
“應充分挖掘茶文化內涵,拓展茶產業各種功能,進行市場綜合開發,來唱響贛茶品牌。”省茶葉聯合會秘書長陳年生說。
記者在新建成的修水縣茶博園看到,修水乃至中國的茶葉發展史、茶知識、茶文化、茶科技、茶名人字畫、獲獎證書等,在園里或實物、或牌匾、或影像,一應俱全,向前來參觀、旅游、經貿洽談的來賓們有序地展示著。
“還有占地160多畝的茶文化園目前正在建設中,建成之后將集茶葉批發零售、茶文化展示、茶旅游、茶加工、茶科研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為修水縣打造成為江南茶葉集散中心之一而如虎添翼。”縣茶科所黨委書記吳東生介紹說。
另外,井岡山、廬山、鄱陽湖、龍虎山、三清山、紅色瑞金……江西具有一大批豐富的旅游資源。邱春嬌說:“江西應緊密結合紅色旅游這個金字招牌,建設一批有影響力的休閑觀光生態茶園、茶樓茶館、茶博館、茶文化體驗公園等,充分挖掘和開發出茶文化和茶旅游等方面的潛力,形成茶產業兩個新的增長極,做足江西茶葉經濟的產業融合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