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茶、老寨春共追風雅 知名詩詞家熱評普洱茶與詩詞聯(lián)姻
發(fā)布時間:2024-12-10 點擊:33
今年以來,云南普洱茶后起雙杰駙馬茶、老寨春先后與詩詞文化結緣,共同扛起云南普洱茶“詩茶文化”大旗,代表云南普洱茶行業(yè)進入繼資源之爭、品質之爭后的文化競爭時代。兩家茶企出色的品牌文化建設實踐,引發(fā)了全國詩詞文化界的廣泛關注。
云南信茂集團核心文化理念為“讀圣賢書,喝信茂茶”,把弘揚儒家優(yōu)秀家國文化作為重要使命,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自然就成為信茂集團文化賦能的重要人文資源。隨后,“儒茶一體,詩茶聯(lián)姻”理所當然成了信茂堂以駙馬茶為代表的系列茶品的文化根基。再隨后,就有了中國首次普洱茶對話中國詩詞,并結集出版全球第一本普洱茶詩集《駙馬茶詩集》,也就有了“把老婆當公主,喝信茂堂駙馬茶”的經典廣告語。
云南老寨春茶業(yè)有限公司首批茶品以龍鳳兩個系列展開,龍鳳俱為祥瑞之物,是中國祥瑞文化的重要載體,祥瑞文化在中國具有悠久傳統(tǒng),龍鳳合壁、龍鳳呈祥的美好寓意深入人心。在這個中國夢引領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老寨春人希望創(chuàng)造一個大氣祥瑞、盛世圖騰式的不朽品牌,以體現(xiàn)這個偉大時代的昌盛興旺之勢態(tài)和包容博大之氣質,每一款茶的取名、對應詩詞的創(chuàng)作均遵循了這一定位,全面體現(xiàn)了“盛世中華、有容乃大”的精神。
日前,針對駙馬茶、老寨春的詩詞文化賦能實踐,小編采訪了部分全國知名詩詞家,他們普遍認為,普洱茶在風味和品質上獨樹一幟,之所以未像碧螺春等江南茶種一樣留下大量茶詩,或許是因為普洱茶原產地偏處西南,而歷史上文人雅士更多出沒于江南富庶之鄉(xiāng),故普洱茶較少進入他們的視野,這是普洱茶的遺憾。而今,駙馬茶、老寨春作為云南普洱茶界的后起之秀,率先向傳統(tǒng)文化借力,讓茶以詩傳、詩共茶香,真是莫大好事。他們認為,茶詩在中國詩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普洱茶在當今國飲格局中舉足輕重,普洱茶主動與詩詞文化結緣,對于茶詩文化的傳承與光大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香港詩詞學會顧問、大中華詩詞學會顧問、湖北省荊州市詩詞學會副會長、荊州市《楚風》雜志副主編廖國華先生表示——
中國是茶的國度,是世界上所有茶的故鄉(xiāng)。茶是我們民族的飲品之一,它與酒一樣,不分廟堂與山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杯中之物,都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傳統(tǒng)詩詞有著割不斷的聯(lián)系。相比于酒,茶似乎更深地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古人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說明茶的重要。無酒可,無茶則不可。茶與酒在我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有意思的是,在傳統(tǒng)詩詞中有關茶的吟誦似乎比詠酒出現(xiàn)得晚。
唐代以前,我們就讀到大量與酒結緣的作品。到了唐代,自陸羽茶經三卷行世,有關茶的吟誦陸續(xù)出現(xiàn)。中晚唐至宋以降,在士大夫、讀書人、佛子之間,飲茶之風興起并逐漸成為生活習慣,才從此導致茶詩盛行,長盛不衰。
說來慚愧,我對茶的感受比不上酒。自知事起至成年,因生活在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沒什么講究。渴了水缸蓋一揭,大瓢即飲。來客時,家長給兩分錢,買一包名叫三皮罐的茶葉,用砂罐在灶膛煨開,紅紅的。后來,才知道世上還另有叫“細茶”的東西。那時,我已經在家嚴訓誨下習詩。而后,抱著他遺留一本本發(fā)黃的古舊書籍啃讀,才慚慚知道了一些茶與詩的掌故——茶圣陸羽不僅著有《茶經》,也有“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的茶之歌;裴迪的名句“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苔”是在陸羽茶泉寫的;“何山嘗春茗,何處弄春泉”恍見僧皎然訪友不遇,悵然若失的心情;韋應物見園中茶生,遂得“喜墮眾草長,得與幽人言”之清詠;劉夢得試茶西山蘭若作長歌;白香山藍撟題月茶代酒。凡此種種,無不印象深刻。
今云南駙馬茶與老寨春兩個品牌鐘情詩茶文化,其實是對古老茶詩文化的接續(xù)與傳承,其高情雅意令人欣慰。在經濟繁榮,物資豐富的今天,以普洱茶為載體,大力弘揚詩茶文化,同步提升人民群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真莫大好事!
重慶文史館詩詞研究院副院長、廣東《當代詩詞》編輯、湘天華油茶花詩社社長葛勇先生認為——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更是詩的王國。茶有提神醒腦強身健體的功效,詩是人類智力的結晶,這二者,自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在古詩中找到大量的例子。
我時常想一個問題,人類任何日常的生活,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本質上都是為了生存,是形而下的,是周而復始、平淡無奇的。那么,這種日子,我們日復一日地過下去,還有什么滋味?
幸運的是,我們人類不同于一般的動物,我們有思想有靈魂,我們有藝術,特別是有詩,經過詩的審視,一切平凡的生活,都變得千姿百態(tài)且具備了形而上的無窮詩意。
舉幾個例子,我們來看看平凡的飲茶,經過詩人的筆,呈現(xiàn)出了怎樣一種獨特之美。
汲水——大瓢儲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燒水——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倒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觀茶——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
品茶——一甌解卻山中醉,便覺身輕欲上天。
這樣,經過歷代文人的努力,通過詩詞文化的升華,我們就把日常的飲茶變成了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一部飲茶史,就是一部詩歌史,一部文化史。
今天,云南駙馬茶與老寨春兩個品牌,為進一步豐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挖掘推廣茶文化,以普洱茶為載體,致力于新時期茶與詩詞的結緣,作為一個喜歡喝茶喜歡寫詩的人,我感到非常高興。也特別期待更多的文人詩客,加入到這樣的活動中來。用我們的筆,去謳歌我們的生活,使我們在塵世里完成詩意的棲居。
法國文成聯(lián)誼會常務副會長、世界文成人聯(lián)誼總會理事、中華延陵吳氏詩書畫社副主編、竹韻漢詩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香港大中華詩詞協(xié)會常務理事吳瑾先生表示——
盧仝有《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其實,上溯數(shù)千年,豈止盧仝,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與茶接下了不解之緣。對茶的品飲,是一件既有意義又有趣味的 事。一個真正懂得沉下心來品飲普洱茶的人,一定懂得“茶禪一味”“詩茶一體”的深刻內涵。
去年中秋,我受玉溪友人邀請,在通海玩了幾天,臨別時,好友送給我她珍藏多年的陳年普洱茶,我每每品飲,總是欲 罷不能地沉醉于歲月的秘香與濃釅,時光的綿長與厚重。古人論茶:“腥穢及有氣之物,不得與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 襟。”其實,茶如此,詩何嘗不是如此?這種品性上的清雅自重,或許是自古以來詩茶、禪茶總是易于結緣的深刻內因吧。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tǒng)的普洱茶又火了,不獨云南,全國乃至全球都逐漸彌漫普洱茶香。而詩詞文化在文化自信成為執(zhí)政黨治國方略的當下,也正呈現(xiàn)方興未艾之勢。詩茶俱為古老祖國之國粹,詩因茶而香,茶以詩而傳,共鑄傳統(tǒng)之魂,共揚風雅之幟,真是一件莫大好事。在這個意義上,老寨春、駙馬茶的卓越實踐,豈止惠及一兩個品牌、一個茶種,更是從發(fā)掘國粹的角度,在為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光大、為文化自信的全面落實添磚加瓦、搖旗吶喊。真功德無量也!
云南省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會刊《滇聯(lián)》常務副主編、云南省詩詞學會副秘書長、會刊《云南詩詞》執(zhí)行主編,云南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秘書長馬昆華女士認為——
詩,言志緣情者也;茶,悅情怡志者也。詩有興觀群怨,茶亦如此。采一山春芽,斟滿盞秋茗,可抒懷抱,能察民風,偶思摯友,時發(fā)幽怨……詩與茶,表里俱通。
芳茗入詩,古已有之,清句佐茶,于茲為盛。今年春末夏初,在云南茶人的策劃和全國詩友的支持之下,已有駙馬茶詩百余首結集問世,成就美事一樁。駙馬茶詩熱度未減,現(xiàn)更有老寨春大手筆聯(lián)姻詩詞文化之佳話相傳,用傳統(tǒng)詩歌的情辭來講述茶馬古道的故事,相信這一手段的運用能夠推動云南詩茶文化踏上一個新的臺階。
當前,云南詩詞界正致力于讓詩詞藝術走出小圈子,邁向大社會。這次活動,正好借助廣大群眾愛茶愛詩的傳統(tǒng)和普洱茶的美名來傳播我們的詩詞文化,引發(fā)人們對茶品茶飲的關注,激活人們內在的美好詩心,再度掀起詩茶文化雅俗共賞的熱潮。同時,也依托詩詞這一高雅的藝術形式,進一步宣傳我們云南特有的普洱茶,特有的老寨春和駙馬茶,彼此助推,各獲所需。
云南普洱享譽全球,中華詩詞暉麗萬有。嘉木瑤草天地詩心,好茶好詩不可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