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茶人世家大院價值1.6億元!192間房的窗戶一開一關耗費一天_福鼎白茶
發布時間:2024-12-08 點擊:124
近幾年,福鼎白茶火了起來,關于白茶的許多傳奇故事也漸漸被提起。早就聽聞在福鼎的白琳鎮有一座翠郊古民居,比山西喬家大院還大,藏著不少關于茶的故事。于是我們決定前往一探究竟。
前往翠郊古民居那天,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開了很久,窗外山巒疊翠,茶園隨處可見,深淺濃淡的綠色在目光中交替,伴著徐徐清風,竟有時光倒流之感。
而當抵達目的地,站在一座青磚灰瓦的古民居前,望著那屋上飛檐,與檐下牌匾上的“海岳鐘祥”四個斑駁大字,空氣中似乎都浮起了往事的塵埃。這座由吳氏家族建起的大宅,或許稱之為吳家大院更為合適。
同行的吳氏家族第三代傳人吳健撣了撣衣袖,說道:“就是這里了。”話罷,背著手大步跨進了門檻。
這一跨,便走進了吳家的百年歲月長河里。
富甲一方,安居茶鄉
據清乾隆己卯年(1759年)任福寧知府李拔編撰《福寧府志》載:“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可見,至少清乾隆時期,白琳就以產茶而著稱,并受到地方主要官員的關注而載入史冊。而茶,興旺了白琳鎮,也催生了一個家族的興衰。
翻開《吳氏宗譜》,里面有這樣的講述:大約三百年前,吳家先祖“應卯公”年輕時經營雨傘生意,發家后置田收租,后來改行做茶葉生意,由此不斷積累財富,直至富甲一方。后來,應卯公決定安居閩東茶鄉福鼎,他按年齡大小分別給字號為元、亨、利、貞的4個兒子選擇白琳洋邊、點頭連山、乍洋鳳岐、白琳翠郊4個地方修建豪宅,翠郊古民居為吳應卯四子“貞”房的宅院,也是最大的一座。
本是賣茶人家,卻開官府八字門
建此宅前,吳氏家族無人為官,與平民身份不符的是,其大門卻呈八字大開。有道是“官府衙門八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八字開的大門為官府衙門風格。吳氏大宅此舉,有悖常理。白琳從宋朝起就設有從溫州到福州的十一個驛站之一的天王院,官道從大宅門口經過,來往的人甚多,有人因此把吳家往上告了狀。吳家便捐了個七品官應對過去,但之后沒有走仕途,還是以茶葉經商為主。
由一個飯團引發的神秘傳說
吳健向我們講述了吳家另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傳說。
吳氏先祖生于康熙年間,最初只是個茶農。有一天吳氏挑糞上山,不慎將掛在扁擔頭的飯團掉在糞桶里了。眼見著一天的口糧就這樣毀了,情急之下,他便將飯團撈起,放在溪水里洗一洗將就吃了。老天見他如此勤儉,心有不忍,于是開口傳授他發家之道:第一,把開荒種茶轉為開茶莊茶行,經營茶葉生意;第二,買田地、當地主、收地租;第三,辦學堂,培養子孫后代。吳氏心領神會,照章辦事,終于富甲一方。
如今,在吳家這座老宅里,還能看到吳家的家譜,以及當時留下來的各種喝茶用具。這些無聲的歷史,似乎都在講述著曾經主人的輝煌與傳奇。
13年,64萬兩白銀,房間192間,開關窗戶需一天
清乾隆十年(1745年),翠郊古民居建成,其氣派與豪華,名震十里八鄉,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用一組數字就足以證明。由360根木柱支撐而起,總占地面積13980平方米,天井24個,大廳6個,房間192間,就單體建筑而言,可謂江南第一大古民居。宅中花窗之多,據說當年吳家雇個丫環專司窗戶開關,一開一關間,一天就過去了。
建造這座大宅院共歷經13年,耗費白銀64萬兩,光看風水就花了4年。無論當年還是現在,吳家富甲一方的雄厚財力與氣魄,都令人驚嘆。有人曾經通過糧食價格換算,考證出乾隆年間一兩銀子約合現在的250元人民幣,而賣茶的吳家,要賣多少擔茶,才能建起這么大的房子?
千人在同一時辰立起360根木柱
傳說,當年整座大宅院的360根柱子是在同一個時辰銜扇(立起柱子)。吳氏待前期預備工作完成后,請風水先生擇吉日,要求趕在同一個時辰之內讓整座宅院同時銜扇。
女主人想了個辦法,請了大戲班到家中唱大戲,演了三天三夜,并且之前放出風聲,只要是來聽戲的,都可以免費吃住。于是引得方圓百里數千人。時辰一到,戲便停下,主人宣布請大家幫忙。痛快玩了三天三夜的人們,既得了主人好處,這舉手之勞何樂不為?于是在同一個時辰內,合力把柱子立了起來。
整座古宅全木質、不上彩,只為做好茶
我們聽著吳健的講述,不知不覺間也沉浸其中。正當回味時,耳邊傳來幾聲清脆的鳴叫,吳健說:“看,有喜鵲。”我們順著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見老宅的屋頂上,站著兩對喜鵲,正歡樂地蹦跳著。
“難得啊,好久都沒有這種鳥到宅子來了。可能也是來聽故事的。”吳健一邊笑著,一邊轉身走往下一個天井。我們也繼續隨著吳健的腳步,在宅子里穿行。
這里糅合了圍式客家土樓結構和江浙一帶白墻灰瓦的民宅樣式,三進院落,比山西喬家大院還大一倍,既模仿皇家宮殿恢宏跋扈的氣勢,又采納江南民居精雕細鑿的特點。整座古宅均采用木質,不上彩,古色古香,樸素無華,隨處可見精美絕倫的木雕裝飾。
吳健告訴我們,整個建筑用木材建造且不上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制茶。吳家制茶,主要做白琳工夫和一些白牡丹,平日里會在宅中攤晾茶青,不上彩的全木質結構才能不影響茶青的味道和質量。
白琳鎮,流傳著許多茶人和他們的傳說
在吳健記憶中,長輩們時常會泡上一壺茶,慢慢飲,細細講,伴著午后的雨水或黃昏的落日,向他描繪當年白琳鎮和吳氏家族的盛況。
數百年來,白琳鎮都在福鼎的茶葉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清光緒版《福鼎縣鄉土志?戶口》記載:“福鼎出產以茶為宗,二十年前,茶商糜集白琳,肩摩轂擊,居然一大市鎮。”
到了民國時期,依然盛況不減。翻開民國《福鼎縣志》,其中所載:“白琳為閩、廣客商薈萃地,尤屬茶市中心。”
在十九世紀中期,閩、粵茶商在福鼎經營工夫紅茶,以白琳為聚散地,遠銷重洋,白琳工夫也是在這一時期名揚海內外。民國時期,白琳鎮上的大小茶行最多時約有四十幾個,茶商們前來這里收購茶葉,然后經后歧碼頭和八尺門港運往沙埕港口,銷往港澳、歐洲等地。
而在白琳鎮上出過許許多多著名茶人和傳說,其中,吳家可謂是最傳奇的一個。
雙春隆,當年無人不知的“金字招牌”
傳說清乾隆年間,吳家與鄰村邵、林、袁等茶世家強強聯手,制作、銷售白茶,得到微服私訪的劉墉品嘗后,受到高度贊賞,從此得以與劉墉結識。如今,在翠郊古民居還懸掛著署名劉墉的一副對聯“學至會時忘粲可,詩留別后見羊何”,寓意朋友間讀書有成,友誼長存。
上世紀20年代,吳健的爺爺在福鼎創辦的“雙春隆”茶行,屬當時福鼎縣注冊資金最高的茶行,在當地聲望頗高。
當時,提起“雙春隆”,在福鼎幾乎無人不知。每日在茶行進出的茶商絡繹不絕,其所售出的帶有“雙春隆”標簽的茶罐數量之多,一度可以占到整個白琳鎮的百分之七十。
由于出口量大、影響范圍廣,吳家甚至發行了“雙春隆”茶券。所謂茶券,其用途就如同后來我們所說的糧票,是可以在當地流通的資金票據,不光在福鼎地區,連周邊的霞浦也能使用。
平日里,當地人除了喜歡在茶余飯后樂此不彼地聊起吳家大宅和那些有聲有色的傳說,甚至還逐漸流傳出一些說法。例如,誰家的少年郎好吃懶做不思進取,做父母的就會揪著耳朵罵:“你懶,你懶,這樣下去,就算是吳家的家產都不夠給你敗!”……
時代洪流裹走的,是一個家族長達半世紀的輝煌
當時吳家的茶葉以傳統工藝為主,質量好、銷路廣,1937年就開始做白茶出口外銷,通過上海、香港出口到英國等歐美國家。而在茶香中長大的吳健,耳濡目染,漸漸便在心中種下了與白茶有關的情感與夢想。
在解放初期時,吳家還處于鼎盛時期,甚至還收購了福建省的一個大茶廠。但后期國營單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后,整個家族的生意便漸漸沒落了。
這座房子歷經兩百多年的歲月,至今依然保存完好,但曾經人丁興旺的吳家人后來都去了哪里?吳健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出生時,家族里的人早已浮萍般散落在全國各地。
隨著時代和歷史的變遷,解放后,吳家家道逐漸中落。站在翠郊古民居正廳里,吳健指給我們看墻上的一些印跡。在木板墻上,依稀可以看到特殊時期寫下的毛主席語錄和各種宣傳標語;而被煙火熏得黝黑的房梁,則是當時這里成為了炊事班所導致。這些細枝末節,都在沉靜述說著吳家大院最后的時光。
所幸的是,后繼有人,薪火未斷
吳健出生時,家族的榮光已不復存在。他聽長輩們講,吳家人在四散到各地之前,家中大伯曾說:“現在一家人不得已要各奔東西了,但我們當中只要有一個人活下來,我們吳家就不會斷,會開枝散葉,后繼有人。”
吳健還記得自己聽到這句話時的心情。心里的激動、震顫,和傳承家風的那股責任感,真實而熾熱。
年少時,他看著叔伯用傳統工藝做茶,長輩們辛苦勞作的身影至今烙印在記憶里。采摘、攤晾、干燥,與天氣博弈,和茶葉對話,靠著一雙勤勞的手和一顆穩穩的心。當時他就下定決心,要為吳家做點什么,也為茶做點什么。
于是他從叔伯那里學習了家族的制茶技藝,以最勤懇的態度,接過這薪火相傳的一棒。
讓“雙春隆”重生,是他畢生所愿
1980年,吳健進入閩東技藝精制茶業班進行學習。兩年后,以優異的成績和扎實的技藝,考入福鼎茶廠白琳分廠工作。當時工廠里主要都是機械化操作了,在那幾年里,他跟著老師傅們學習,在原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對現代機械化的理解與經驗。
盡管時代變了,社會變了,環境變了,但在他心中,沒有一刻忘記過“雙春隆”——那個曾經在白琳鎮乃至福鼎,風光無比的名字。他在等待一個時刻,用自己的力量,讓吳家的這塊招牌重生。
90年代初期,國企改制之后,吳健從國營茶廠出來,自己創業做茶葉生意,主要以做出口為主,與吳家祖上一脈相承。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與積累,吳健終于在1992年,注冊了“雙春隆茶廠”(后來改名為“春隆白茶”),多年的夢想得以實現。
在新的時代,用新的方式續寫家族的故事
如今,身為福鼎白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的吳健,延續了大半個世紀前家族的傳統,承續著先輩傾注在“雙春隆”上的心血與希冀。
傳承不等于墨守成規——吳健深知這一點,于是他在對傳統制茶技藝的理解上,融合了自己在國營廠中所學到的現代機械化制茶技術,在保證茶葉質量的同時,大大提高產量;其所制作的茶葉出口量,在整個福鼎位列前端。
在2006年、2007年時,還曾為美國茶葉零售商(后被星巴克收購)供應白茶和茉莉花茶。他用另一種全新的方式,續寫著吳氏家族的故事。
夕陽西下,有飛鳥從翠郊古民居上空掠過。院子里的桃樹結了果,晾茶的竹匾靜靜倚靠在門后。臨走時,吳健又回頭望了一眼大門上的“海岳鐘祥”四個大字,目光穿越老宅的三進院落,穿越百年時光,當年先輩們桌上的一杯熱茶,與他遙遙相望。
撰文:花了了
攝影:唐彬焱、趙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