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
發布時間:2024-12-04 點擊:37
1茶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道“品嘗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養”,正是品鑒出了茶的自然甘醇之美感。
2茶具
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按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現代觀點,不應納入器具。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
3茶點
茶點是在茶的品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類點心。茶點精細美觀,口味多樣,形小、量少、質優,品種豐富,是佐茶食品的主體。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花樣不同的茶點類型與風格各異的茶點品種。在與茶的搭配上,講究茶點與茶性的和諧搭配,注重茶點的風味效果,重視茶點的地域習慣,體現茶點的文化內涵等因素。品茶是要茶點相配的,正如紅花與綠葉相得益彰。一壺上等的茶品,些許佐茶的點心,再加上完全放松的心情,才能品出好茶的韻味。一杯好茶,配上精致的點心,品茶才更有趣味。
4茶藝
茶藝是一種茶文化。茶藝,萌芽于唐,發揚于宋,改革于明,極盛于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5茶畫
茶畫,在中國茶文化里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廣大茶人所青睞,從表達方式上屬于傳統水墨國畫,但是從內容上細分,又可歸屬于文人畫。品茶是一大雅事,茶與畫的結緣,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是非常值得大書一筆。茶有禪意,茶禪一味,不少畫家借畫反映出不少深入淺出的哲理,耐人尋思。朱錫綬在《幽夢續影》云:“真嗜酒者氣雄,真嗜茶者神清”,使得不少古今不少傳統畫家,跟畫結下不解之緣,哪怕是自娛,也有頗得一番回味,就跟品嘗一杯佳茗一般。
6茶境
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生活需要苦澀、需要靜思,需要淡然?;貧w綠色自然,寄情鄉間野趣,自古即有。時光變遷,前賢的茶道哲學所追求的清、和、儉、怡、健五字一如既往。品味茶的意境,我們身心自然少了一份浮躁,做了一些隨和。既是世俗的人,用一些尋常的物什可以讓自己放松下來,享受一番世俗的快樂。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有傳統名茶和歷史名茶之分,所以中國的"十大名茶"也有多種說法。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云(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后,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區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里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云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松、土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清明前所采茶芽,稱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聯的。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采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早在唐代,《茶經》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里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為“貢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兩;大文學家曹雪芹曠世之作《紅樓夢》中也有提及;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為中央軍委特貢茶,開國總理周恩來同志臨終前還念嘮著“六安瓜片”;1971年美國前國務卿第一次訪華,“六安瓜片”還作為國家級禮品饋贈給外國友人。可見,“六安瓜片”在中國名茶史上一直占據顯著的位置。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于安徽省黃山。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景區。那里常年云霧彌漫,云多時能籠罩全山區,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云海。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茶樹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黃山毛峰茶起源于清代光緒年間,黃山茶的采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采摘期,采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后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
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于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岳陽市洞庭湖中島嶼。島上土壤肥沃,多為砂質土壤,相對濕度較大。春夏季湖水蒸發,云霧彌漫,島上樹木叢生,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山地遍布茶園。 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后,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
安溪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于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間(1725一1735年)。安溪縣境內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姹紫嫣紅,冠絕全國。 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采茶日之氣候以晴天有北風天氣為好,所采制茶的品質最好。因此,當地采茶多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前進行,鐵觀音的制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較多,涼青時間較短。
碧螺春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于江蘇省吳縣(今屬蘇州市)。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濱,云霧彌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采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后,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后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
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主要產地在河南省信陽市浉河港、董家河、吳家店鄉的深山區、南部東雙河、柳林、李家寨、譚家河、十三里橋以及平橋區的平橋鎮等鄉鎮的部分高山區和淺山區。信陽毛尖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1915年2月的博覽會上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產于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的祁門縣一帶。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內質清芳并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蘊含著蘭花香(號稱“祁門香”),馥郁持久;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甘鮮醇厚,葉底泡過的茶渣)紅亮。祁門茶葉,唐代就已出名,據史料記載,這里在清代光緒以前,并不生產紅茶,而是盛產綠茶,制法與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綠”之稱。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艷”四絕馳名于世。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為烏龍茶類,有茶中之王的美譽,產于福建“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清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中著名的以大紅袍享譽世界。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澤東親筆命名,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外形條索緊結纖細卷曲、披毫,色綠翠。香清高,味鮮濃,葉底嫩綠勻整明亮。產于貴州都勻市,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品茶作為一種行為,在人們心中早已不是一個動作那么簡單,它已成為一種意境,一種文化。有時候品茶是一種享受,讓你的心情更加舒暢;有時候又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體味純真的本質,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味道中感悟人生,在平凡淡雅中感受人生的另外一種韻味。
茶文化是介乎物質文明與精神之間的文明,它以物質為載體,在物質生活中滲透著豐富的精神內容。而古典詩詞蘊含的茶文化,就如一杯杯香茗,雖久遠,但清香猶存,讓我們不斷的沉思,不斷追憶那古樸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