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專題報道《黑茶大業五:茶王歸來》
發布時間:2024-11-26 點擊:52
湖南衛視專題報道《黑茶大業五:茶王歸來》
安化千兩茶因為其在我國六大茶類中創常規產品單體重量、體積等之最,又因臺灣茶人曾至賢在其著作《方圓之緣》中提出安化千兩茶是全世界獨有的茶品,因其造型最古樸,單件最重大,工藝最神秘,功效最神奇,譽其為“世界茶王”而聞名遐邇,“世界只有中國有,中國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
千兩茶,始創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湖南省安化縣江南一帶。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前,陜西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購黑茶,為騾馬運輸方便,減少茶包體積,節約運輸費用,將采購的散裝黑茶踩壓成包運回陜西。當時,這種踩壓成包的黑茶叫“澧河茶”。后來,陜西茶商又對茶包作了改進,將重量100兩散黑茶踩壓捆綁成圓柱形的“百兩茶”。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晉商“三和公”茶號,又在“百兩茶”的基礎上將茶葉重量增加至1000兩,采用大長竹篾簍將黑毛茶踩壓捆綁成圓柱形的“千兩茶”。
以后,在選料上更加嚴格,選用的是安化芙蓉山、高家溪、馬家溪的優質散黑茶為原料;在外觀上,將散茶筑成圓柱形,柱長五尺(1.665米),柱圍1.7尺(0.56米);在外包裝上,采用三層包裝,茶質更優而衛生,又使外觀更美;在加工工藝上,更注重踩壓技術與功夫,將茶踩壓得更緊密。
據統計,白沙溪茶廠從1952~1958年共生產千兩茶48550卷(支)。由于千兩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勞動強度大,工效低,白沙溪茶廠始創了以機械生產花卷茶磚取代千兩茶,停止了千兩茶的生產。1983年,白沙溪茶廠惟恐千兩茶加工技術失傳,決定將當年在廠加工生產千兩茶的老技工聘請回廠傳藝帶徒,從初夏至深秋歷時四個余月,共制作出千兩茶300余支。這批千兩茶后來以不同渠道和形式,一部分流入各階層百姓家庭中消費和收藏;一部分被各地博物館收藏,而一部分卻流至海外及港澳臺地區。
一、茶類中最大:
千兩茶以每卷(支)的茶葉凈含量合老秤一千兩而得名。該茶圓柱造型,每支茶一般長約1.5-1.65米,直徑0.2米左右,一支標準的千兩茶凈重約36.25公斤。
二、工藝特殊:
境內廣布的云臺山大葉種是我國有名的優良茶樹品種之一,采摘成熟度較高的鮮葉,用獨特的工藝加工而成的黑毛茶,有殺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多道工序。精制過程更具技術含量,汽蒸、裝簍、勒緊、踩壓、涼置等,還要經過七星灶烘烤,形成松煙香,其中水分的高低、溫度濕度的控制,保證后期物質的轉化。奠定了千兩茶特殊的品質內涵。
三、奇特的包裝:
千兩茶的加工工藝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奇特性,千兩茶的茶胎用經過特殊處理的蓼葉包裹,能保持其獨特的茶香和色澤。蓼葉外襯以棕葉,可防水防潮,保護品質。
四、養生功效:
千兩茶含有兒茶素和茶黃素。這兩種元素能夠達到軟化血管和清除血管垃圾的作用。而千兩茶中的茶多酚又能幫助將人體的脂肪代謝排出,外加上茶多糖和黃酮物質的作用,消脂減肥效果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