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因素,成就了普洱茶內質醇厚,茶氣十足
發布時間:2024-11-24 點擊:55
《1》若是人間有一處春色讓人流連,那便是這里——七彩云南。
云南,有彩云之南的別稱。
藍天碧水,蒼山洱海,風情萬種的西雙版納,風花雪月的大理,溫婉秀麗的麗江以及令人夢筆生花的香格里拉。
云南當地的立體氣候、多樣地貌、不同海拔等特殊自然環境,使得不同品種的花,能在云南各地的不同時節,次第而開,形成花開四季的景象。
在這,你能遇見春城遍地花香,麗江的柔軟時光、五彩斑斕的紅土地、轟轟烈烈的金色年華,還有那走不完的普洱茶山,喝不完的普洱茶。
每一座山頭的普洱茶,畫著各色的妝,顯得那么地與眾不同。
而這些“妝容”的形成,仰仗于當地獨特的地理條件與氣候。
在云南,相差十里就會有不同的天氣,同一座山,山前下著傾盆大雨,過山的另一面又是艷陽高照。
這里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天然就是產上等茶葉的好地方。
其中,以六大茶山最為膾炙人口。
《2》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歷史感厚重!
《滇系》中曾經記錄:“普洱府寧洱縣六茶山,曰攸樂,即今同知治所。其東北二百二十里曰莽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蠻磚,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曼撒。山勢連屬,復嶺層巒,皆多茶樹……”
清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里。
古代典籍中所提及的這六座古茶山,是傳統“普洱茶”的主產地,由于它們全處于西雙版納瀾滄江北,因此史稱之為江北古六大茶山。
而今這六座山頭,仍舊是普洱茶生產的主力。
在各大茶山之間流連、尋茶,你會驚嘆自然的作用。
在云南的高山與深谷之間,道路的延伸與一望無際的中原有著很大的不同。來過這里的人會發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是行走在云南大地上最普遍的感受。
而這種山重水復的地理特色,奠定了普洱茶的品質。
雖說不同山頭的普洱茶,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個性,但它們身上卻有不少共性。
這種共性,是來自高海拔的饋贈。
《3》高山云霧出好茶,普洱茶也不例外!
在普洱茶區,山頭的平均海拔不低于一千米。
有些山頭的海拔落差大,更能形成普洱茶獨有的品質。
細數這些山頭對普洱茶品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海拔落差的,促成個性形成。
像革登茶區,就是一大典型。
其茶山區域,海拔最高點為1950米,最低海拔為565米。這種懸殊的海拔差異,使得茶山的氣候變得更加立體。
中低海拔溫暖型,茶樹生長條件相對比較優越。高海拔偏冷型,這種較高海拔的低溫特點,可促進普洱茶內質的積累,從而形成內質厚實的特點。
并且這些高山地區的生長環境,適合茶樹生長。
第二,高山茶區云霧多。
古茶區山高谷深,冬季霧多,云霧繚繞,區域內常年陽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西南潮濕多雨的熱帶雨林中,符合茶樹喜溫、喜濕、耐蔭的生活習性。
并且高山云霧有利于茶樹物質的積累。
在云霧的遮擋下,使葉中葉綠素、胡蘿卜素、氨基酸充分吸收光量子而合成,芽葉中這些成分的含量迅速增加,有利于優質茶的色、香、味的形成。
第三,土壤適合茶樹形成品質
土壤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土、紫色土,這些條件,可促使茶葉形成高香的特點。
第四,高山地區,容易促使芳香物質的形成。
海拔越高,相對溫度越低。
高山低溫的環境,可促使某些芳香物質的形成。
高海拔地區,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糖的代謝作用較弱,多糖類的纖維素、半纖維素不易形成,而有利于氨基酸和芳香油的形成和積累。
這些物質在加工中,就會形成不同的香韻。
這也是為什么茶友們在喝普洱茶時,總會體會到一股獨特的香氣,這是自然的恩賜。
第五,高山地區植被豐富
在云南這些茶山上,植被保持完好,生長著諸如椿樹、香樟樹、榕樹等高大喬木,森林覆蓋率高,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種植茶葉的理想之地。
植被豐富,生態系統,茶葉品質穩定。
長在高山地區的茶葉,茶味濃郁,適宜于制成普洱茶,經久藏后,其湯色褐紅,陳香活現。
《4》好壞境,少不了土壤助力!
除去云霧對普洱茶品質有影響,土壤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
高山的完整生態環境,也為土壤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通常在高山地區,存在多個植物群落。
落葉歸根,這些葉片落下后,零落成泥碾作塵,形成一腐植層。
在云南的大山深處,存在著許多古樹茶園。
這些茶園周邊的植被豐茂,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才有了如今的樣貌。
在年復一年的生長中,這些植物的落葉腐爛后,滲入茶園到的土壤,落葉混合這些雨水形成一層肥沃的腐質砂石土壤。
在這些土壤中,茶樹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齊全,茶葉在這種環境成長自然會芽葉肥壯。
《5》普洱茶的品質,是如何煉成的?
從產地來看,云南彩云之南的地理優勢,造就了獨特的氣候條件,從而成就了普洱茶的先天條件。
高山云霧繚繞,充足的日照,豐厚的腐植層……以上種種,成就了普洱茶內質醇厚,茶氣十足,茶湯滋味濃厚,茶香高揚的特點。共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