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對茶具和操作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
發布時間:2024-11-24 點擊:59
章志峰操一口閩北口音的普通話,聲音響亮,配合一雙靈動的大眼睛,表情豐富,顯出南方人不多見的熱情爽朗。一說起分茶,他滔滔不絕,不厭其煩。章志峰大學學的是茶學專業,學習期間了解到分茶這門古老的茶藝,感到很神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去問老師,老師當時也沒有明確的答復,只告訴我點茶法已經在中國消失幾百年了,要了解這個文化,可能要從日本茶道找些線索。”
1997年和2004年,章志峰兩次赴日本開展茶文化交流活動。在這期間,他按照老師的指點,認真觀察和學習日本茶道。“我系統學習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從日本茶道的點茶法和點茶工具竹筅、水注、茶盞中得到了一些啟發。”
2005年回國后,章志峰開始對分茶藝術進行系統研究。
分茶時在茶湯表面形成的文字和圖案,其實就是茶湯的泡沫,而這些泡沫是由點茶操作產生的,也就是用沸水沖點抹茶,激發出泡沫。所以分茶操作的核心環節就是點茶。
點茶對茶具和操作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
點茶的專用工具有茶瓶、茶盞、茶勺、竹策、茶筅等多種。茶瓶用于沖點,竹策和茶筅用于擊拂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
這些點茶工具,許多都已經失傳,要恢復分茶,首先就要復制這些茶具。茶筅、茶盞之類,章志峰直接去市場上采購。由于相隔年代比較久遠,找到合乎要求的并不容易。茶瓶和茶磨在市場上買不到,他就根據古書上的描述,自己設計樣式和尺寸,再找人定制加工。有的茶具實在找不到,他就自己動手制作。
除了茶具,點茶對操作技法的要求也很高。據《問俗》記載,點茶的技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攪”,是用竹策與湯面直接接觸,比較容易掌握;另一種是“點”,直接用水注出湯花圖案,需要很高的技巧,因此被宋人陶谷稱為“茶匠通神之藝也”。這種方法是以單手提壺,將沸水由上而下注入放好茶末的茶盞中,使盞內形成變化多端的景象。
如果說復制茶具,還有古書上的一些圖片及日本茶道中的實物可供參考的話,那么練習點茶技法這種實際操作就只能靠自己去體會和摸索了。為了掌握點茶要領,章志峰廣泛搜羅,閱讀了大量有關分茶的詩文筆記,咬文嚼字,仔細揣摩,力圖從只言片語中得到啟發,發現秘密。
《大觀茶論》對點茶有詳細論述,章志峰按照書中的介紹練習點茶基本操作,“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釋德洪《空印以新茶見餉》中“要看雪乳急停筅,旋碾玉塵深注湯”,說的是茶筅攪動的節奏和茶瓶注湯的深淺高低。元朝謝宗可《詠物詩》中有一首詠茶筅的:“此君一節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縷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牙。香凝翠發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應不負玉川家。”雖然詠的是茶筅,但也透露了一些點茶的技巧。“香凝翠發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說的就是擊拂的要領,而“纖毫皆盡力”,是讓茶湯表面泛起乳花。
章志峰一遍遍地練習、體會,一遍遍地摸索、總結,對于攪動的力度、節奏,注湯的高低、深淺,逐漸有了一些經驗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