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出抹茶產業新高度
發布時間:2024-11-25 點擊:81
日前,首屆貴州梵凈山國際抹茶節期間,貴州銅仁一舉拿下“中國抹茶之都”以及“中國高品質抹茶生產基地”兩塊牌子。盛譽之下,熱議不斷。一時間,此起彼伏的“質疑聲”“褒獎聲”將抹茶產業發展推到風口浪尖。事實上,2000年之后,自抹茶回歸中國起,發展抹茶產業,豐富抹茶文化,拓展抹茶大市場,就成為國內綠茶主產區的轉型升級的新風口。更高的經濟價值,更易打入年輕市場的優勢,以及符合當下新型消費習慣的特性,都讓“抹茶”成為茶產業的“熱詞”和“高頻詞”。
當前,我國的江南茶區、西南茶區都已經具備了抹茶生產的自然條件。浙江、江蘇、貴州等地更是成為我國抹茶原料的主產區。以浙江御茶村、山東鴻雨農科、貴州貴茶集團為代表的上游企業,也都在發展高標準的茶園和更現代化的加工工廠。
顯而易見的是,在供應鏈的推動之下,茶葉市場格局已經發生變化,一場“抹茶”產業、文化、市場的爭奪戰正悄然打響。其中,尤以浙江、貴州最為明顯。
產業之“爭”
“抹茶的歷史發展起點在浙江,回歸發展起點也在浙江。”《抹茶》國家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御茶村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萬景紅認為,浙江發展抹茶產業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以紹興御茶村為例,1993年率先開啟國內生產抹茶的先河,在此后的十幾年的時間里,該品牌發展迅猛,目前已經建成萬畝日式抹茶園,與八喜、雀巢、星巴克、格力高、農夫山泉等品牌牽手合作,躋身國內食品、飲料行業里頂尖的抹茶應用品牌。在生產設備上,也實現了從少量球磨機到氣流粉粹、震動粉粹、球磨粉粹等技術的完備生產線的轉變。御茶村的發展,正是浙江抹茶產業發展的縮影。如今,在浙江杭州、武義、寧波等地,抹茶生產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紛紛搶占市場先機。
相比浙江抹茶的先發優勢,后來者貴州抹茶的發展可謂氣勢如虹。“風生水起,如火如荼。”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徐嘉民用八個字評價貴州抹茶產業的發展現狀。在他看來貴州發展抹茶是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這里不得不提的是貴州省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高海拔、多云霧、寡日照等自然因素成為發展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徐嘉民說:“貴州有非常適合制作高品質抹茶的茶葉品種——福鼎品種,它的茶葉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等各項理化指標和衛生指標均優于國家標準。”與此同時,與日本行業翹楚共建的抹茶研究所,也為貴州掌握核心茶園的管護以及抹茶加工技術提供了技術保障。在最新的貴州省茶產業發展規劃中,貴州已經將抹茶產業作為貴州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來進行打造,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貴州抹茶產業發展將大有可為。據悉,到2020年,貴州將計劃完成200條碾茶線的布局,實現4000噸的精制抹茶產能。
值得關注的是,浙、貴兩地之“爭”,還表現在抹茶標準上的較量。今年5月1日,國家標準《gb/t 34778-2017 抹茶》正式實施。浙江為國家標準的起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應該說,對于國家標準的解讀、應用和實施,浙江較之其他地方更有話語權。
“10月中旬,貴州頒布了《貴州抹茶》地方標準,其頒布核心指標都高于國標,我們將引領整個行業新高度。”貴州貴茶集團總經理胡清爽告訴記者,貴州抹茶標準在原有國標一級和二級的基礎上,新增了一個特級。他表示,貴州抹茶的理化指標,相對應等級的檢測結果都遠遠要高于國標。因為貴州有更高品質的抹茶,所以設定了特級劃分,也因此建立了地方標準。在食品安全性方面,貴州的部分指標還高于歐盟標準。高標準、嚴要求,作為全國第一個設立抹茶地方標準的省份,足見貴州發展抹茶產業的底氣、與信心和野心。
文化之“爭”
這段時間,到杭州余杭徑山茶產業博覽園的參觀考察團絡繹不絕。“浙茶集團”控股子公司浙江駱駝九宇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張雨晨告訴記者,園區每天都要接待三四波客人。為體現徑山作為中國抹茶發源地的主題,園內不僅設置了從碾茶開始到抹茶生產的完整車間,還把“千年抹茶宴”還原其中。大到整條生產線,小到抹茶茶點,園區內的抹茶氛圍十分濃郁。
在浙江紹興,規劃3.6平方公里的抹茶小鎮,計劃投資2000萬元打造抹茶特色園,該項目將有機結合產業、文化、旅游等要素,拉長抹茶產業鏈,打造集博覽、創意、研究于一體的宋文化遺址公園。盡管目前抹茶小鎮尚在建設之中,但是抹茶文化氛圍已經營造起來,落成的“小鎮客廳”“抹茶博物館”都已經開門迎客。假日里,到抹茶小鎮來玩茶的游客數以萬計。從“吃茶”進軍“玩茶”,抹茶小鎮里創意不斷,活動頻繁。
如果說浙江的抹茶文化是厚植在各地的生活里,那么貴州的抹茶文化則更強調茶事活動帶來的影響力,其中貴州國際抹茶節就是其中的典型。剛剛落幕的首屆國際抹茶文化節,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領導、采購商等齊聚一堂,國內抹茶文化與國際抹茶文化的碰撞花火四濺。徐嘉民說:“貴州的抹茶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從今年開始,我們年年都要舉辦抹茶文化節,要把它打造成中國抹茶文化的嘉年華。”他強調,舉辦大型茶事活動是貴州抹茶文化展示的良好平臺。同時,抹茶小鎮建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抹茶文化研究中心等與產業文化相關的機構、單位以及特色小鎮的入駐,也將為豐富貴州當地的抹茶文化注入鮮活的元素。
一個是含蓄表達,一個是集群開放,截然不同的文化差異,也讓這場文化之“爭”更具看點。
市場之“爭”
據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抹茶需求量大約在1.2萬噸以上,而全球的抹茶生產總量僅為5千噸左右。在市場缺口接近7千噸的大背景下,呈現的是廣闊的市場前景。當然,也不難發現,高品質抹茶產品的需求量和全球抹茶生產的整體水平還是存是差距。因此,就市場而言,優質抹茶產品生產與抹茶市場的競爭都是未來的“競爭點”。
據調查,日本、歐美、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抹茶需求量排名前三的市場。貴茶集團總經理胡清爽說:“我們公司的抹茶60%-70%的市場在國內,國際市場主要是日本和美國。”
來自浙茶集團的抹茶銷售數據也顯示,該公司有70%-80%的抹茶在國內銷售,其余份額也主要集中在日本、北美、歐洲地區。由此可見,國內市場是目前國產抹茶最大的市場所在。無論是貴州還是浙江,搶灘國內市場,將是未來的主攻方向。而出口方面,兩邊也將在在日本、歐美市場有一定的較量。
不僅僅是市場份額的搶奪之戰,開發抹茶的市場應用領域也是雙方必“爭”之地。當前,貴州主要以抹茶原料供給為核心競爭力。而起步較早的浙江,則有更多成熟的抹茶產品問世。縱觀全球抹茶市場,抹茶原料本身的需求量并不大,其深加工產品以衍生產品以及其他應用被更多市場所需求。
科技之“爭”
抹茶應用需求的市場份額越大,抹茶之“爭”的焦點就轉移到了抹茶研發能力上。當前,國內抹茶的主要應用渠道是在工業渠道(加工食品領域)、烘焙渠道、餐飲渠道上。浙江省茶葉集團資深抹茶專家應敏說:“工業化程度高,食品加工實力強是浙江的明顯優勢。加之浙江有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兩家國字號茶葉科研機構落戶在此,其產品的研發能力可見一斑。”應敏強調,不僅是科研機構重視,
浙江的抹茶供應鏈企業也十分重視抹茶相關研發。他所在的浙江省茶葉集團,就早已著手研發系列抹茶產品,如今該公司已經研發了30多種產品,主要應用于各類糕點、烘烤食品以及化妝品。今年年初,浙江紅五環制茶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國內首條連續化抹茶生產線。隨著抹茶生產線國產化變成現實,浙江也給全國抹茶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科技動能。
這幾年,貴州也已經認識到原料輸出之外,運用科技發揮抹茶的應用性價值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年的貴州梵凈山國際抹茶節上,貴州發布了將打造國際抹茶研發中心的消息。這正是貴州加大科技創新,搶灘抹茶研發市場的具體體現。
記者手記:
在記者看來,抹茶產業發展呈現“你爭我趕”的現象是值得肯定的。這為中國抹茶的復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百花齊風,各有千秋,良性的競爭是推動產業發展的興奮劑。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實踐表明,理論也好,實踐也罷,都應該用辯證思維去看新興事物的發展。對于方興未艾的產業而言,更是如此。只有“爭”才能推動加速發展,實現“優勝劣汰”,創造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才能在國內市場和國際領域,立足長存。
當然,抹茶產業的科學發展不能操之過急,搞大躍進、放空炮;也不是一味的低頭拉車、埋頭苦干;更不是照搬照抄、直接復制。而是要靜下心來“抬頭看路”,對市場有科學的預判能力和反應能力,對文化有跨界答題的能力,對產業有創新創造多元化發展路徑的設計能力。更需要的還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市場發展,讓“抹茶”的回家之旅、復興之旅更具意義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