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茶那些事系列四:古樹普洱的茶發展
發布時間:2024-11-24 點擊:52
我們再來談談生茶,生茶技藝的演變我歸納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以2001年以前,即如今濫用的所謂“古法”二字。但是直到今天,也沒有人把“古法”的精髓、技術流程完整地總結出來,更不可能還原。因為茶是變化的,那時期制作出來的茶放到今天,工藝的特征已經模糊了,工藝的優缺點伴隨時間與品質的變化軌跡不好辯證。描述這個時期的工藝為:無法還原的“古法”技藝。
第二個時期是2002-2008年。這是工藝提升改造的第一個七年。真實情況是,很多茶區的百姓是從2000年后才真正正式接觸如何手工炒制古樹普洱茶的,因為他們以前是制作綠茶和紅茶為生的。那么從2002年開始,以勐海布朗山系為主力軍,其它茶區積極探索普洱茶手工制茶的摸索,臨滄茶區相對滯后。一直延續到08年,這期間茶農在老一輩茶人的回憶基礎上,大膽地想象、艱辛地實踐,做出來的茶也是各有各味,不盡相同,我稱這一階段為:摸著石頭過河的百家茶。
從2009年開始,大批外地茶商、茶人上山,古茶行業進入到了資源爭奪期,各種制茶思想理念層出不窮,人們不斷嘗試,改進、提升,因此也形成了各路派系。這一時期我理解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創新。
從2015年開始,隨著初制環境的改造基本完成,制茶工人的培訓已成體系,試驗結果的科學分析,后期轉化的實踐論證,加之標準的整理頒布,制茶工藝已趨向成熟,邁向新的品質時代。我們簡稱為古樹普洱茶新時代。
這是古樹普洱茶生茶工藝發展經歷的階段,那么古樹熟茶呢?最近兩年概念開始形成,古樹熟茶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通過剛剛對生茶發展階段的梳理,古樹熟茶實際上也已經顯現出來了。古樹熟茶是個新事物,發展經歷了三個階。
第一階段,2008年以前是沒有廠家,也沒有人刻意去做,那為什么市場上會有極小部分2008年以前用古樹茶發酵的產品呢,實際上是茶商不得以而為之,在1999年-2002年這幾年古樹茶是很不好賣的,商人把這些不好賣的茶迫不得已拿來發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