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甘肅茶馬古道新驛站
發布時間:2024-11-21 點擊:42
延綿的山巒下是奔騰的岷江江水,大山的峭壁上懸著古香古色的廊橋,開大車運送藥材的司機王石川“最愛在這里留步”,吼一曲秦腔再上路,把當地的“中藥材”運往各地。
甘肅境內隴南,歷史上是南下四川、東行陜西的必經之路,是茶馬貿易的主要地區之一,留下豐富的歷史印記。“路是新的,沿路的風景是古老的,就像在‘穿越’時空。”王石川說。
2013年起,甘肅省沿著212國道修復沿路歷史遺跡,“鄧鄧橋”、“三國棧道”、“玲瓏橋”等修復工作在年底前相繼完成。隴南宕昌縣政府工作人員楊建飛說,這是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項目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茶馬古道給甘肅境內留下許多頗有特色的地名,“腳力鋪”、“茶埠”、“白馬關”,這些已成為當地文化符號。生長于隴南宕昌縣腳力鋪年近八旬的竇劉寶回憶,新中國成立前,走南闖北說著各式方言的“腳戶”們拉著馬匹、運送茶葉、藥材等特產途徑此地休息。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竇劉寶的記憶中,隴南人走一趟四川來回要用一年,為了行路方便,商人們在翻滾的江水上建起棧道、廊橋。
“玲瓏橋”就是其中的一座,它是純木結構臥式懸臂廊橋,底部由每排十根粗大圓木鋪成,分五層,橋身凌空飛起。
“現在游客多了,都愛在這留影。”竇劉寶去年第一次見到了“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他說,路修好了,人就愿意來了。
茶馬古道甘肅段途經的地方自古盛產中藥材,據官方統計,2012年,甘肅中藥材年交易量達到18萬噸,出口量約占中國的四分之三,其中大部分出自茶馬古道沿線地區。
5年前,年輕人李輝澤外出打工,這是他當時最好的出路,家里的幾畝地產量低,道路不便也賣不出價格。現在路修好了,憑借讀過幾年書,有文化的李輝澤回家承包土地種植中藥材,還注冊了商標品牌,把特產“岷歸”銷往海外。
往來客商、游人最愛“趕集”,這是當地特色,每逢集日,清晨5點開集。各類中藥材、農特產堆滿市場。客商只需看貨、簽約、付定金,自有物流公司“找上門來服務”。“喜歡這里的古樸和便捷”,來進貨的四川商人吳齊樂意在這里“小住”。
當地政府看到了旅游的商機。“把茶馬古道的文化融入體驗式旅游,用現代化商業理念,對傳統文化進行包裝。”宕昌縣新聞中心負責人劉輝告訴記者,尋找“失落的文明”成為當地旅游發展的契機。
甘肅政法學院歷史學副教授侯文昌著手研究這段歷史已久,2009年在隴南康縣發現多處茶馬古道遺跡,包括中國唯一有碑刻佐證的茶馬古道途經之地。“現代化發展與古跡保護存在一定沖突,保留文化的精髓,用現代化的手段將其傳承下去,是古老文化生命延續的必要方式。”侯文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