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普洱熟茶才算好茶?
發布時間:2024-11-21 點擊:62
這年頭啊,你要是說你喜歡普洱熟茶,出門都不好意思和茶友打招呼。特別是遇到一些“古樹茶”的粉絲,嚯,人家只喝古樹茶的茶友,一圈山頭數下來,能數幾十個,頭頭是道的。熟茶呢,實在沒啥好吹的,茶餅黑不溜秋,其貌不揚,泡濃了茶湯和醬油一般黑,而且茶湯有股“草席子味兒”。
熟茶不但不好吹山頭,更不好吹身價。生茶嘛,一片幾千上萬,隨便你說,人有多大膽,茶值多少錢。熟茶,一片過五百就很有吹牛的嫌疑。
所以,會有茶友認為,多數熟茶都不是好茶。其實這話也沒什么問題,因為移植到任何一種茶類上都成立:多數綠茶都不是好茶、多數巖茶都不是好茶、多數鐵觀音都不是好茶。
然而下面要談談什么樣的普洱熟茶才算好茶。
有人一喝熟茶就要大談香氣:什么棗香、糯米香、樟香、木香、藥香……這些詞大部分喜歡普洱的茶友都聽過,因而也總有一部分茶友,在喝普洱熟茶的時候,一定要按圖索驥,這個茶有沒有棗香啊?老茶啊,那這個茶有沒有什么傳說中的藥香啊?
但是香氣恰恰正是普洱熟茶的短板,因為熟茶基本沒有什么明顯的香氣,尤其是好的熟茶,就是一個甜潤溫和、醇厚通透,飲罷身心能俱暖,香氣本在有無中,哪來那么多花樣的香氣啊?
眾所周知,無論什么商品,生產商最喜歡呼應顧客的要求。到了普洱熟茶這上面,既然茶友們喜歡這些香氣,那就加點東西做出香氣來嘛。據我所知,熟茶里的添加劑,只有兩種,一種叫糯米香葉,用來做出“糯香”,另外一種,是棗粉,就是大棗磨成的粉——還有第三種,據說有把紅茶磨碎了加進熟茶以改善湯色的,我沒考證過,不知真偽。
有茶友一聽添加劑就惱,認為是奸商害人,喪盡天良云云的,其實哪有這么嚴重?糯米香葉有沒有危害我不太懂,但是棗粉肯定是沒啥害處的,好比《紅樓夢》里王道士胡謅的妒婦方:“用極好的秋梨一個,二錢冰糖,一錢陳皮,水三碗,梨熟為度,每日清早吃這么一個梨,吃來吃去就好了。”寶玉道:“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見效。”王一貼道:“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橫豎這三味藥都是潤肺開胃不傷人的,甜絲絲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過一百歲,人橫豎是要死的,死了還妒什么!那時就見效了。”
有一些熟茶,一開湯會有明顯的甜棗氣味,然而棗香又不持久,泡過三四道之后就沒有了,這種便是加了棗粉的。另外那種聞起來和大米粥似的,但喝過之后口腔并無回味者,就是加了糯米香葉的。加過這兩種東西的熟茶,肯定算不得好熟茶。
再說熟茶的再加工產品小青柑。有一位客戶,對小青柑極度不屑,原因竟是因為小青柑里頭填充的是“宮廷料”,即毛茶渥堆之后分篩出來的比較細嫩的那部分原料。這種嫩度較高的宮廷料,外觀比較好看,但耐泡度相較三級以上的原料,要差一些,另外醇厚度也略差。總的來說,“宮廷料”蠻好喝的,只不過是之前不太受市場歡迎,所以有一些積壓。小青柑用宮廷料填充,既豐富了宮廷料的香氣層次,又創新出一款廣受市場接受的產品,這簡直是雙贏的事情。但是在那位客戶眼里,這種事情就是下作。
小青柑從產品角度講,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新,從商業上講,更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從茶本身來講,小青柑也很好喝,因為熟茶包裹在青柑中間,浸出速度極慢,所以可以一顆泡一天,太方便了。好的小青柑,應該是熟茶味道與青柑味道的融和,沒有熟茶本身的堆味雜味和柑皮烘干時產生的異味,茶味果香,酸甜中和。
最后說說最常見的熟茶茶餅。不添加糯米香葉、紅棗粉的熟茶茶餅,看外觀應當是條索清晰、餅面油潤、松緊適度,最好是內外一口料,不玩那些撒面的把戲。開湯后,茶湯澄澈透亮,醇厚和甜度之間有一個微妙的平衡,不苦、不干澀、不鎖喉,沒有酸味、濁味,沒有過于突出的堆味。
總而言之,“好熟茶”我并不敢說很容易遇見,但是好喝的熟茶,是很容易買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