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采青”最適宜條件
發布時間:2024-11-18 點擊:83
茶葉“采青”不僅要看茶葉的成熟度,更要看天氣,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采摘,采摘方法不同對茶葉品質也有影響,下面第一農經小編為您介紹茶葉“采青”的最佳條件:
1、選擇“嫩”茶,不要老茶
前面說過茶是采茶樹新長出來的芽或葉制成,意思是說要「嫩」,老葉是不能拿來當原料的。但嫩中又有別,有些茶是愈嫩愈好,希望朵朵都帶有芽心,但有些茶卻希望成熟一點的葉子,也就是等枝葉長熟后才采。前者以嫩芽為主制成的茶類稱為「芽茶類」,后者以采嫩葉為主制成的茶類稱為「葉茶類」。
2、采青季節
一年能采制幾次茶葉,因海拔高低、土壤狀況、經濟性需要而定,從六次到一次不等。春天采制的茶稱為春茶,冬天采制的稱為冬茶(或稱冬片)。以臺灣而言,春天最適宜采制不發酵茶與輕中發酵茶,夏天最適宜采制重發酵茶與全發酵茶,秋冬與春天相同,但品質略遜于春。
春天的采制季節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清明」(四月上旬)以前,是采制綠茶最好的時候,每年清明左右常見茶行門口貼著「明前龍井上市」的廣告,強調早春的綠茶已經上市。清明以后是清茶采制的時節,「谷雨」以后(陽歷四月下旬,已是晚春),則是凍頂、鐵觀音、水仙等采制的時候。因為葉茶類需要采較成熟茶青,而鐵觀音、水仙、佛手等的茶青又要比清茶成熟些?,F在有些提早發芽品種被培育出來,所以清明左右就有凍頂等采開面葉的茶類出現。
但重發酵的白毫烏龍與全發酵的紅茶雖屬芽茶類,但因發酵重的關系,卻適合初夏時采制,因為這時候的茶青含有利于紅茶、白毫烏龍的成分多,白毫烏龍需要的茶小綠葉蟬也到這個時候才有。
一般說來,春天是茶葉采制最重要的季節,但有時候冬天的部分發酵茶賣得比春茶還貴,這是因為冬茶產量較少,且香氣常有極佳的表現之故。
3、天氣影響
天氣對制成品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陰雨不斷會使茶青含水成分增大,很難產出好茶,特別是下雨時采摘的“雨水青”尤為嚴重。濕度太大,蒸發水分過慢,萎凋時極易形成積水;濕度過低,蒸發水分過快,萎凋時極易形成失水。
4、采摘時間
茶葉采摘時間同樣十分重要,摘早了露水沒干,特別是炒青的茶類,而蒸青的綠茶則無大礙。黃昏之后采摘的茶青也較差,原因是未能享受充足陽光與溫度,然而這對于不發酵茶沒有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