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的來歷
發布時間:2024-11-17 點擊:43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在情人節時,您要是收到點兒什么禮物,一準兒感到太溫馨,浪漫之情會油然而生。您要是有了意中人,而平時又沒機會或膽量來向對方表達愛意的話,可千萬要充分利用情人節這一大好時機,買把紅玫瑰或巧克力什么的,借著情人節這股勁兒,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保險事半功倍。省得您以后還非要借酒壯膽,把自己灌得半醉后才敢向您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把握不好度數,還容易失態。
每當情人節來臨之際,最忙的是花店,大批進貨,大幅漲價,大筆撈錢。其次是商店,巧克力、情人卡,有關情人節的小禮品,都包裝得光鮮亮麗,擺放在顯眼的位置,等著癡情男女來送錢。再有,就是小資,甭管未婚已婚,忙著找接受情人節祝福的對象,以便把憋了一年的甜言蜜語像三峽大壩泄洪一樣地釋放出來。
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不是lover’s day,而是valentine’s day(瓦倫太節)。瓦倫太(valentine)是個人名,名字能成為節日者,都非比尋常。
據說瓦倫太是羅馬帝國時代的基督教教士。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羅馬,羅馬皇帝克勞底斯(clwdius)當政時,窮兵默武,戰爭頻仍,為了保證充足的兵員,克勞底斯下令,凡是適齡男子漢,都必須加入羅馬軍隊,為國效勞。于是,好多丈夫不得不離開妻子去打仗。有些戀妻想家的士兵打仗不肯賣力氣,那這仗能打好嗎?本來吃了敗仗就夠窩火的,再聽說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就使這位暴君大為惱火了。為了扭轉局面,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結婚,統統給我打仗去,不好好打仗甭想結婚。
當時羅馬城的基督教傳教士瓦倫太,看到一對對未婚男女生離死別,就動了側隱之心,為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主持宗教結婚儀式。消息不服而走,更多情侶悄悄趕來請求瓦倫太教士主持婚禮。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瓦倫太教士秘密為青年人舉辦婚禮的事還是傳了出去,這令克勞底斯皇帝非常惱火。于是,這位暴君將瓦倫太教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據說,瓦倫太教士死的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到2月14日,便自發慶祝,漸漸地演變成情人節。另外一種傳說是,羅馬基督教傳教士瓦倫太,冒險傳播基督教教義,被捕入獄。但他的行為感動了看守監獄的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因而得到了他們悉心的照料。盡管如此,因傳播邪教異端思想的瓦倫太仍難逃脫被鎮壓的悲慘命運。臨刑前,瓦倫太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愛意。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
還有一說,即情人節來源于古羅馬的牧神節。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那時的風俗是:在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從一只盒子里抽簽,盒子里放的是寫有姑娘們姓名的條子。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基督教圣徒瓦倫太。
一般來說,傳說只能姑妄聽之,但它越是接近歷史,其可信程度就越高。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正經歷著一個信仰危機的時代。愈來愈多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來世。許多宗教都提供了來世獲救的理論,而基督教的來世獲救理論尤其吸引人。除此之外,基督教對社會問題的解釋以及它的組織特點,使其在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贏得大量信徒。
那么,我們反過來看看關于基督教圣徒瓦倫太的傳說,也能由此發現,基督教的宣傳工作不但很有成績,并且深受群眾歡迎。把基督教的傳教士描繪成人類美好愛情的象征,無疑對基督教的傳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當然,這都是在基督教得勢以后發生的事情。
在傳統社會,戀愛結婚都是人生大事,茲事體大,人們對待戀愛結婚都是比較嚴肅的。不像現在吃快餐長大的人,把這些事看得很隨意,什么網戀、裸聊、一夜情、包二奶,只要對眼,先上床再說,直奔主題。現代人雖然充分享受到自由戀愛的樂趣,卻也失去了傳統社會男女之間的神秘感和浪漫情調。
情人節這一風俗促進了西方人的早婚早戀。少女情懷總是詩,可在傳統社會的大環境中,即使碰到了白馬王子,誰又好意思直接道出來呢?少年維特們也同樣有著這種煩惱。而情人節則恰恰給這些少男少女們提供了表達感情的機會,沒這個機會,很多有情人僅僅因為羞于表達,在人生路上可能就會擦肩而過;有這么個機會,僅僅是兩情相悅的男女,就有可能借著這股勁兒,步人婚姻殿堂。
愛情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古今中外,人類關于美好愛情的故事不勝枚舉。其實,中國也有自己的情人節,就是“七夕節”,源于我國民問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相傳很久前,天上的織女下凡,與放牛的牛郎相識,二人通過自由戀愛結婚。牛郎和織女婚后,男耕女織,情深義重,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閹家歡樂。但是,好景不長,這事讓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拆散了這對恩愛夫妻。
牛郎被弄得妻離子散,但也沒轍。誰讓你娶個仙女呢!門不當,戶不對啊!只好望天興嘆。后來,牛郎的癡情感動了神牛,在神牛的幫助下,終于得以帶著自己的兒女,上天去追趕織女。
豈料,這事叫王母娘娘發現了。這還了得?你個窮小子本事不小啊,還追到天上來了。我叫你追!于是,她拔下頭發上的金管用手一揮,一道天河出現了,將牛郎織女隔在兩岸。這下,牛郎和織女重新團聚的希望算是徹底破滅了,只能相對哭泣。
然而,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千萬喜鵲飛臨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形勢發展到這份兒上,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可奈何,再阻攔的話也顯得太不近人情,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人們在葡萄架下放盆水,據說能聽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說的悄悄話。牛郎織女的故事雖然荒誕不經,但卻反映出中國傳統社會對愛情的禁錮和人們追求美好婚姻的勇氣。
現在國人知道“七夕節”的恐怕不多,知道它是中國土產“情人節”的更少。什么原因呢?解放以后,中國的主流文化不提倡過“情人節”。搞階級斗爭,抓革命,促生產,是國人生活的主要內容。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鎮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到6d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政治統帥一切了,談情說愛就只能悄悄地進行,它同當時社會大環境格格不入。
結婚雖然還沒有被禁止,談情說愛總被視為“小資”情調。
當年的小資和現在的小資可不是一碼事。現在,很多人不是小資都愛把自己裝扮成小資,哆啊。風花雪月的,有情調呀!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您要是有幸成為小資,那就說明您已經要被剝離出革命大家庭,離您倒霉的日子就不遠了。
剛解放不就宣傳小二黑結婚嗎?政府不是提倡自由戀愛嗎?
沒錯!可是,團支部書記看上地主閨女了,上級領導非幫你散伙不可。你還有點兒階級立場嗎?即使你們倆都是革命青年,又互相愛慕,那也得把革命的利益置于愛情之上。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或看過傷痕文學作品《楓》的朋友想必對此深有體會。
在那種革命形勢下,誰敢明日張膽地談情說愛?
畢竟,愛情還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情愫,甭管什么形勢,該談人們還得談,但要悄悄地進行,最好披上革命的外衣。
那個時候流傳著一封革命情書,語氣特像偉大領袖,是這樣寫的:“人總是要結婚的,但結婚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秦少游的說過:‘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和你只見過一面,后來,你給我來了許多信,可是因為忙,僅回過你一封信,還不知收到沒有。對于你的來信,我是很感動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結婚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應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這樣的情書即使讓女朋友上交給領導了,您也不至于被領導當成小資,說不定還能撈個學毛選積極分子當當。寫這等革命情書,不認真學好毛選還真不行。
和當年非得給自己談情說愛的行為抹上點兒革命油彩不同,現在的年輕人談起戀愛來就輕松多了。
改革開放,國門大開。西方的情人節也跑進中國,中國的年輕人有模有樣地過起情人節來了。有些人就覺得不像話,干嗎放著本土情人節不過卻過洋人的情人節呢?這不是崇洋媚外嗎?其實,即使開放以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主流文化依然排斥過情人節。
“文革”結束后,暴風驟雨似的階級斗爭暫時停下來了,但倒春寒卻經常發生。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百廢待興,談情說愛與當時的時代潮流仍然不甚合拍。因此,80年代的新一輩談情說愛基本上處于一種羞羞答答的狀態,各級支部書記都盯著你呢!不好好學習,把“四人幫”奪走的時間搶回來,倒談起戀愛來了,準沒你好果子吃。
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明文規定不許談戀愛。七七、七八級的很多學生歲數都老大不小了,大男大女天天膩在一塊兒,您不叫談戀愛,這可能嗎?心眼兒活泛的,對學校的規定常常陽奉陰違,表面上像個苦行僧似的,整天刻苦學習,碰上對眼的,私下里照談不誤。這叫革命、生產兩不誤,上邊有政策,下面有對策。
那時候的大多數青年,還是很聽上級領導話的。既然不讓談戀愛,肯定是為咱好。那就抓緊時間學習吧,書中自有顏如玉嘛,誰叫“四人幫”把咱們的時間給耽誤了呢。這一聽話不要緊,聽出好些大齡青年來。后來,領導也發現大齡青年的個人間題成了社會問題。一旦成了社會問題,領導就對此特別關心。這不,大齡青年聯誼會、婚姻介紹所在各級黨委的親切關懷下就雨后春筍般地誕生了。
進入90年代,社會進一步開放。年輕人不是喜歡洋人的情人節嗎?過就過吧,沒人管。因此,洋人的情人節乘虛而入,受到廣大青少年的熱烈歡迎,實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沒必要大驚小怪,更沒必要把它上升到捍衛傳統文化,抵御文化帝國主義侵略的高度。
當然,情人節在21世紀的中國大規模流行起來,為刺激和發展美女經濟,普及一夜情和婚外戀,促進家庭解體和重組也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蒼蠅不叮無縫兒的雞蛋,沒有情人節,我國的性服務業和二奶經濟也照樣蓬勃發展,潘金蓮和陳世美的大量增加與情人節的引進也沒有多大必然聯系。
現在中國已經加入全球化的行列,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情人節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傳到中國,受到年輕人的歡迎。這說明年輕人易于接受新鮮事物。若要非做個價值判斷,我倒覺得沒什么不好。過一下情人節總比開階級斗爭誓師大會好吧?!
想當年我進中學的時候,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這個年齡階段,男女生互相吸引,互相愛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然而,一搞階級斗爭,那些少男少女們一個個變得跟小公雞似的,就知道階級斗爭。當時班里有幾個挺漂亮的女生,還沒來得及欣賞她們的美麗,我就作為現行反革命分子成了挨斗的對象。記得當時低著頭挨批斗的時候就老琢磨這事,幾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怎么就像打了雞血似的異常亢奮地往死里斗爭她們的同學呢?這年齡的人即使不花前月下地早戀,也應該學學冬妮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