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緊壓密度的普洱茶,應該如何沖泡?
發布時間:2024-11-15 點擊:63
市場在成長,不同緊壓形狀和密度的普洱茶產品也越來越多。
不同于357克/餅的石模餅的大同小異,這些或稱“鐵餅”、“緊餅”、“玲瓏餅”、“丹珠”、“龍珠”……的新興個性化產品,因為多出于企業個體創新,沒有形成統一的制作標準,因而各家都有不同的緊壓密度,往往在沖泡上,時常讓人拿捏不準。
往常沖泡石模餅的手法,因此并不太能通用于所有茶品。不過這并不代表我們不能從中尋找到一些通行的沖泡規律。
而找到一個好的沖泡方法,口感差價可能有好幾百、甚至幾千元。
為什么普洱茶不同的緊壓密度,需要在沖泡上格外區分?
從左到右:同一款茶的石模餅、緊餅、鐵餅。緊壓密度依次遞增。一般來說,密度越大的茶餅、茶條的壓制更加緊實,前期沖泡時水分浸潤茶葉的速度更慢,有可能外圍的茶葉已經有水浸出物,但里面的茶葉還未浸潤。
高緊壓度的茶本身不同于散茶,第1泡往往不能充分浸泡,因而味道也不完整——
它不像綠茶散茶,比如西湖龍井,第一泡就已經泡出了60%的營養物質。
也不像巖茶類,比如大紅袍,第一泡包含了工藝和原料的諸多信息,七八泡之后再回頭來喝頭道,對這道茶會有“恍然大悟”之感,且油潤的湯感,回頭再喝尤其驚艷。
也不像石模餅,在撬茶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把它拆得松散,常規泡的味道就已經可以很飽滿地體現原味。
高緊壓茶,比如像鐵餅,如果也按常規的泡法出湯,它釋放的速度會非常緩慢,一般第一泡可能淡而無味,前幾泡也只能喝到一些細致的甜味。
而三泡之后,又可能在茶葉泡開之后,迅速爆發,滋味太過飽滿——這就在前后形成了一個品飲落差。
沸水注入后,石模餅的第10秒,和第60秒的展開狀態。
沸水注入后,緊餅的第10秒,和第60秒的展開狀態。
沸水注入后,鐵餅的第10秒,和第60秒的展開狀態。可以看出,石模餅最快被“泡漲”,鐵餅伸展速度則是最慢的。
所以因沖泡方法不當,出現的沖泡前期寡淡無味,中期悶太熟,導致茶苦澀濃強,后期出湯過急,水味重的情況,對于初入門的茶友而言,可能并不陌生。有些人甚至因此會誤認為一款茶的協調度不夠,耐泡度不高,甚至從此厭棄一款茶的可能。
怎么辦?這就需要根據茶葉的緊實程度,適度醒茶。
從而讓這泡緊壓茶,盡快地被浸潤、舒展,然后再在高溫的激發下,更均衡地釋放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