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七)
發布時間:2024-11-17 點擊:72
會議決定處理意見:
一、總公司設立專門技術小組,由中南、西北區公司派員參加,在京進行茯磚茶加工發花試驗。
二、涇陽、咸陽加工茯磚技術落后,應組織私營廠商逐步轉向運銷。
三、霉變磚茶停止出售,由私商賠償部分損失。
茯磚發花試驗技術小組由總公司處長方翰舟、副處長陸松侯主持,后來調到云南工作的谷應等和中南、西北區公司技術干部共同組成。小組還邀請黃?;瘜W工業研究社人員參加研究。經過一個多月共試制6l片茯磚。初步結論是茯磚發花關鍵在于掌握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兩人第二天晚上又來到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茶葉顧問、高級茶葉技師、全國政協委員黃國光先生處。黃顧問表示磚茶歷史悠久,黃霉是好的,影響人體健康,歷史上唐、宋時代就有了。他談了幾條意見:
1.水分標準13%是高了,保證不了質量,建議修改成11%,保質水分10%
2.對西藏市場銷售習慣組織力量進行調查。
3.云南自己要有主意,西藏市場是要占領還是退出?包裝差,必須改進。
4.茶廠審檢制度不健全的要停產。為防止再次出現茶葉霉變事故,他要求回去后給省外貿局寫個報告,由外貿局加按語轉發各邊銷茶加工廠霉的啟示。
同樣是1973年春,云南還發生了一件茶葉發展史上重要的事。在長達7天的茶葉加工座談會上,傳達了李先念副總理和外貿部李強副部長有關國際形勢和茶葉發展的重要講話,李強副部長講話中特別強調了要發展普洱茶。云南是普洱茶的故鄉,云南人認為普洱地區產的茶都是普洱茶,對李強副部長講的普洱茶茫然了。在4月3日下午的討論會上,后來生產了鳳凰沱茶的原下關茶廠技術員林興云發問:“李強副部長的講話中提到‘普洱茶’是指什么茶?”問題的原因是海外的普洱茶指向已經發酵或陳化質變的曬青茶品,而在此之前,云南當地人生產、見到和品飲的是零發酵的綠茶。李副部長這時講普洱茶有著深刻的國際形勢變化背景。那時北越還沒有攻陷西貢,下關茶廠還在準備接待越南茶葉實習生,但越共政治上已經完全倒向蘇聯??姑涝綉馉幹?,香港港九茶葉業商會動員茶商購買北越茶發酵應市。北越茶發酵后苦不回甘,愛國茶商和港澳同胞忍受了。見越南忘恩負義,商會又動員茶商抵制北越茶。云南省人民政府收到外貿部電報,安排省公司發酵生產250噸普洱茶應急港澳同胞。這一年,云南獲得了普洱茶的外貿出口經營權。
第二年黃又新帶來了春交會客商對普洱茶品質要求的信息:紅湯,葉底黑,有陳味。黃又新特意帶回一包老茶,喝慣曬青綠茶的宋副經理說有霉味,按紅、綠茶的審評味感,肯定要打入冷宮,定為過失茶,不予收購銷售。黃又新接話,“會喝普洱茶的說陳味,才接觸普洱茶的說霉味。沒那味,又不是普洱茶了,曬青茶可是一點沒那味。霉或陳,或許是一個東西,認識不同,心境不同,經驗不同,感受不同,情緒不同,表述不同罷了。霉是霉,怪是怪,出口必須搞,宋副經理讓將成品放入地下室做儲存試驗,并提出壓制加工前進行渥堆處理,還說庫存的一千多擔里,少量放一點到防空洞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