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綠茶獲國家地理商標種植700多年險消亡
發布時間:2024-11-15 點擊:76
3月27日訊? (ymg記者牟濤)從申請到批準公示再到領證,昨日,煙臺市茶葉協會終于領到了由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頒發的“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煙臺綠茶”成為煙臺一張新的城市名片。然而受到產地規模擴張、種植成本、銷售途徑等多方面的制約,目前,以國內“種植緯度最高、氨基酸含量最豐富”而享譽世界的綠茶———“煙臺綠茶”,正面臨著既擴大市場、又擴大產量的雙重壓力。
7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一度差點消亡
????“煙臺茶葉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700多年前。”煙臺市茶葉協會秘書長張曉偉介紹,金元時期,朝廷特別重視對山東半島的“經營”。那時,恰逢金朝與南宋對峙,金人不想讓白銀流入南宋,就限制南北之間的茶葉交易。無奈之下,金在膠東寧海州設立茶坊,專營茶葉生產銷售,種植了大量的茶樹。
????“當時的寧海州就是現在的牟平區,而當年的茶樹種植點就在昆崳山。”張曉偉說,由于金代推行節儉的國策,幾年后,茶坊撤銷,但官府規定不得隨意砍伐茶樹。“煙臺茶葉最旺盛的時期還是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種植面積達到了1萬多畝,年產量能達到18萬公斤,但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差點銷聲匿跡。”張曉偉說,受自然氣候影響,越冬御寒和管理投資成本高,制茶技術原始,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大量茶農開始毀茶改種,截至1985年煙臺全市茶園面積僅存600畝。
????“驢友”發現老茶樹改寫煙臺茶史
????“‘煙臺綠茶’能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確實不容易。”市茶葉協會秘書長張曉偉說,“多虧一群喜愛戶外運動的‘驢友’,他們在昆崳山徒步旅游的時候,發現了一片古茶樹。”張曉偉說,這片古茶樹被發現,市茶葉協會邀請農業、林業等各方面的專家通過現場勘查、比對史料和走訪老農,確認昆崳山現今保留的野茶樹就是金朝栽植后遺留的,距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使煙臺種茶史“延長”了數百年。針對專家提出的質量方面的質疑,市茶葉協會委托專業機構對“煙臺綠茶”的質量進行了鑒定,鑒定結果是,煙臺出產的綠茶是有著高質量的好茶葉。
????在準備齊全了申請材料后,2011年,煙臺市茶葉協會正式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請。最終,經過各種評審,在2012年10月6日,“煙臺綠茶”通過國家工商總局的初審,經過3個月的公告期,于2013年1月5日,“煙臺綠茶”正式獲準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于昨日領回。
????煙臺綠茶多項指標都是“no.1”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品種改進,目前,煙臺茶園總面積已經達到6000畝。”張曉偉介紹,近年來,全市標準化茶葉種植示范基地5處,可采摘面積已經達到3500畝,從業人數也達到5000余人。張曉偉介紹說,目前種茶區域主要分布在海陽、萊陽、蓬萊等7個縣市區,年加工干茶90噸。“雖然煙臺綠茶的產量不高,但是咱煙臺綠茶的質量那可是相當好的。”說著,張曉偉拿出了一份由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煙臺生產的綠茶水浸出物比南方茶葉高14%,氨基酸含量高56%,茶氨酸含量高64%,葉綠素含量高170%”。張曉偉介紹說,由于煙臺是我國緯度最高的茶區,受溫帶濕潤海洋氣候影響,煙臺茶樹生長較慢,茶葉營養成分積累多,品質優良,具有“葉片肥厚、有機和無機化合物含量豐富”等特點。“氨基酸和葉綠素的含量在全國21個茶區中是最高的,這可是真正的no.1。”張曉偉說。
????煙臺綠茶的種植規模擴展緩慢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的“煙臺綠茶”無論從種植方面還是到加工方面,都已經有非常完善的技術,但是“煙臺綠茶”品牌的發展仍面臨著諸多困難。首先種植規模一直比較難擴大,所以雖然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北方茶樹栽培操作規程,但是仍難成規模地發展。“當目前這6000畝茶園全部達產時,年產干茶量也僅有300噸,這與煙臺每年所消耗的2000噸茶葉這個數字相差甚遠。”煙臺北方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王德濤介紹,茶葉種植屬于高效農業,投入產出都非常大,主要是種茶葉的技術要求比其他經濟農作物要高很多,目前種植煙臺綠茶不論在技術力量支持上,還是技術培訓上相比南方都比較薄弱。
????產出高投入也大,茶農難以負擔
????王德濤告訴記者,目前茶樹越冬問題一直是制約整個北方茶葉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提高春茶產量和經濟效益,茶樹冬天需要大棚覆蓋,而塑料大棚的一次性投入相對較高,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個450平米左右標準化大棚來說,它的建設成本就近5萬元,而全市目前這6000畝茶園想要平安過冬就必須全部安裝大棚,這就需要8800多個大棚,即使是按照簡易大棚(成本1萬元左右)的建設標準來推算,總成本就高達近9000萬元,若換成質量高、標準化的鋼架大棚,那全市所有茶園僅大棚投入這一項就要在4億元以上。“雖然出茶后的收益較高,最高每斤能賣到3000元以上,但是由于煙臺茶區的茶樹生長速度緩慢,從種植到出茶最少也要兩年以上,這對于茶企和茶農是個不小的壓力。”王德濤告訴記者,外地很多地方扶持茶葉發展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以青島膠南為例,茶企和茶農每建設一個標準化茶葉大棚就能得到5000元的政府補貼,而“煙臺綠茶”前期的投入全是由茶企和茶農自己負擔,這也就導致了“煙臺綠茶”雖然種植規模一直在擴大,但是速度非常緩慢,而且缺少大規模的茶企。
????半數以上煙臺茶“送”往外地
????困擾“煙臺綠茶”發展的另一個因素就是銷路,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煙臺綠茶”的內銷一直以來都比較旺,但是每年能通過銷售渠道走向煙臺以外的綠茶幾乎為零。分析其原因,王德濤說,除了種植規模擴大緩慢導致的產量增長緩慢外,最主要原因就是“煙臺綠茶”的品牌一直沒有被更多的消費者所認可。王德濤介紹,目前,煙臺可實現規模化生產的茶場共11家,分布在牟平、海陽、萊陽、招遠、蓬萊等9個縣市區,目前已注冊了近20個商標,有4家企業還獲得了質檢部門的qs 認證。但這些茶企普遍規模小,縣級政府各自宣傳當地品牌,“海陽綠茶”“萊陽綠茶”“牟平綠茶”叫法多樣,無法與日照綠茶、嶗山茶抗衡,所以“煙臺綠茶”在外銷方面一直都難開拓市場。“去年,煙臺綠茶產量達90噸,有半數以上的茶葉被外地人消費,可是這都是本地企業和市民以饋贈客戶和親友的方式‘銷售’出去的。”王德濤說。
????將在北京哈爾濱設銷售網點
????“煙臺綠茶”要怎樣打出自己的高質量品牌呢?王德濤告訴記者,為了使本地茶農和茶企所產的茶葉更好地與南方茶葉相抗衡,煙臺茶葉協會將免費為會員單位提供“煙臺綠茶”這一“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今年還將在北京和哈爾濱設立專門的銷售網點,對外把“煙臺綠茶”這一品牌進行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