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貴州近代茶業先驅--張天福
發布時間:2024-11-16 點擊:57
張天福男,漢族,1910年8月生于上海,長期工作在福建,是中國近代十大茶葉專家之一,是我國近代茶業的開拓者,對烏龍茶的研究和開發利用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福建茶皇”、“烏龍茶王”,中華茶聯名譽理事長。2005年授予“中華茶壽星”稱號,2007年4月榮獲“覺農勛章”和“老茶人貢獻獎”,全國僅54位老茶人獲此殊榮。
張天福一生習茶,在福建從茶67年,茶界很少人知道他在邊遠貴州的茶事業跡。張天福年青時代所處最艱辛的環境下,對祖國西南茶區尤其是貴州茶業頗為關注。他在貴州進出的二年時間里,為湄潭和貴州茶業的開拓和起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抗戰后乃至共和國成立后貴州茶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張天福南京金陵大學畢業后,從職于中央農業實驗所,為全國經濟委員會農業處茶業技術討論會(時為全國最高茶葉行政和技術機構)中最年青的成員,并作為全國茶界唯一代表出席在重慶召開的全國生產會議。他在會上提出《發展西南五省茶葉》的提案,引起當局高度重視,受到蔣介石、孔祥熙等最高層的接見。當時東南沿海已被日軍封鎖,我國傳統茶葉、絲綢等出口受阻,政府正欲在西南大后方建立茶葉科研和生產出口基地,并從云南打通陸路出口通道。會后,即1939年春,經濟部派遣所屬中農所和中國茶葉公司兩家人事、茶葉、特作等專家,聯合到貴州考察選址。張天福奉命與中農所人事股長王濤率組艱辛跋涉,先后到安順、平壩、貴陽、惠水、甕安、貴定、遵義、湄潭等茶區實地考察。雖然茶葉產量首推安順,但欠缺竹木、稻谷。而湄潭不僅自然條件優越植,茶歷史悠久;且民風淳樸,又是山青水秀的魚米之鄉;廣闊的酸性丘陵地帶,正是大面積種植茶樹的理想之地。尤其是豐富的竹木資源,保證了茶葉加工原材料的充盈。交通上距遵義、重慶較近,便利與國民政府的工作聯系。幾番權衡,最后選定在湄潭創建中央實驗茶場。
張天福所領導的籌建組于1939年9月到達湄潭,籌建組有二位茶葉專家:張天福和李聯標,還有林學專家朱源林等。直到1940年春正式成立中央實驗茶場,先后有40余位東部遷入湄潭的茶葉、昆蟲、特作等專家。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張天福的提案和親自到貴州進行實地考察后的確定,也就沒有今天的貴州茶科所和湄潭茶場,也就沒有湄潭乃至貴州蓬勃發展的茶產業規模。
在當時西南邊陲小城籌建一個國家級的科研機構,工作是艱辛的。租地、租房、建房、開山植茶、組織試驗、招工培訓等事宜,均落在張天福肩上。1940年春籌建工作基本就緒,民國政府委派劉淦芝博士為首任場長。當時,福建方面急需張天福去創建示范茶廠,同時要求他擔任廠長職務。他于1940年夏才離開湄潭。
st26.com 索拓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