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發布時間:2024-11-16 點擊:64
名城有茶綠久遠
江西婺源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 本報記者 龔琛虎
新的世紀,婺源綠茶譜寫了發展的新篇章。近年來,婺源縣先后被評為中國茶葉出口第一縣、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十大特色產茶縣、江西十大產茶縣之首、全國首批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婺源綠茶還因未能及時調整經營和管理模式,險些被市場淘汰,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時期。2008年,隨著婺源綠茶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其產業發展又邁上了新臺階。
“中國綠茶金三角”核心產區之一的江西省婺源縣,地處皖、浙、贛3省交界的中亞熱帶,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空氣濕潤,無酷暑嚴寒,因為地處山區,林木茂盛,輻射蒸騰面較大,極易形成霧,“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便成了婺源顯著的氣候特點,茶樹在這種環境下有利內含物的形成,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婺源綠茶的高品質與獨特性。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2005年的檢測結果顯示,婺源綠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高出國家《無公害食品 茶葉》標準(≤32%)的4.03~8.15%,居全國綠茶水平之上,兒茶素指數為全國同類茶葉之最高。
江西婺源綠茶“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早在唐代著名茶葉專家陸羽所著的《茶經》一書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宋稱絕品,明清入貢,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一時風光無限,與西湖龍井、蘇州碧羅春等并稱“中國十大名茶”。優異的品質,使婺源綠茶產業一直以來成為婺源的支柱產業之一。
進入21世紀,婺源縣政府意欲重塑婺源綠茶輝煌,明確把茶產業列為縣域3大支柱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摸索綠茶產業發展道路。婺源縣質監局積極響應,明確了服務地方支柱產業工作重點,提出了標準化管理為基礎、質量提升為抓手、大力推進婺源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工作方針,及時調整工作方向,克服人力、財力資源緊張的困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婺源綠茶現狀普查調研,并向縣政府及縣領導提交了分析報告4份,建議從統一標準、市場整頓、龍頭帶動、示范區建設、地標推進等方面規范市場,提升品質。
在得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與支持下,婺源縣質監局聯合縣茶業局、茶葉協會等部門和專家依據質量要求、管理體系、標識與銷售、生產技術規程、加工技術規程、生產技術規程6部分起草了《婺源綠茶》江西省系列地方標準,并于2006年10月獲江西省質監局批準發布,為申報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奠定了基礎;2007年,婺源縣政府啟動婺源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工作,成立婺源綠茶申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領導小組,2008年10月,該產品順利地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同時,婺源縣政府采納縣質監局的分析報告建議,先后發布《婺源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婺源縣整頓與規范茶葉市場工作規劃(2008~2010)》、《婺源縣整頓和規范茶葉市場工作方案》(2008、2009、2010年版)。婺源綠茶從此走上了標準化、規范化、品質化、規模化發展的道路。為從源頭上保證婺源綠茶的純正品質,婺源縣質監局還先后代為起草了《婺源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及《關于婺源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申請使用工作的通知》等縣內規范性文件,并每年開展婺源綠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項整治等活動,切實加大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后續監管力度。
據不完全統計,婺源綠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來,已為婺源綠茶產業提高附加值30%以上。婺源茶產業年產值從2005年的2.16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8.5億元,增幅達到近4倍,茶園面積從2005年的8000余公頃發展到如今的10000余公頃,茶葉年產量從最初的5000噸左右增長到2010年的8200噸,年加工貿易量從1.25萬噸增長到了2.6萬噸,年出口創匯從不足500萬美元猛增到了2010年的2000萬美元,農民人均年茶葉收入也由520元增長到了1250元。《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