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文人吳德亮推出新作《臺灣人文茶器》
發布時間:2024-11-11 點擊:142
目前,臺灣著名文人吳德亮今年推出新作《臺灣人文茶器》,涵蓋了臺灣老中青三代茶器名家,囊括陶、瓷、炻、金、銀、銅、漆等茶器以及鋦補與金繕等工藝,體現了臺灣茶文化豐富多元的內涵。
16年前,吳德亮從新聞周刊總編輯的崗位辭職,開始背起相機深入“找茶”之旅,從臺灣各大茶山到云南偏遠山區;從糾糾蟠蟠的產業道路到崎嶇顛簸的茶馬古道;從高山茶的清香飄逸到普洱茶的陳穩醇厚,從沒落的茶區發掘新的生命契機。2012年,他所著的《臺灣茶器》一書在兩岸三地造成轟動,甚至成為對岸買家按圖索驥收藏茶器的經典。
經過兩年多的繼續深入采訪,加上數月的閉關寫作,2015年底,吳德亮推出了最新作品《臺灣人文茶器》。這是他第36本著作,也是第13本茶文化大書。
“20世紀末期,當臺灣茶從外銷榮景急遽轉為內銷、茶葉與茶藝市場受到重大沖擊;當宜興紫砂壺歷經多年的飆漲后忽然一夕崩盤;臺灣一向引以為傲的茶文化正面臨著轉型的十字路口……愛茶成癡的我當時就告訴自己,該是站出來用筆、用鏡頭,為臺灣茶、為兩岸茶文化、為臺灣正奮力崛起的壺藝家們努力發聲的時候了。”吳德亮說。
這本書被看做是2012年《臺灣茶器》一書的姊妹篇,在《臺灣茶器》中,收錄記載了臺灣許多充滿人文思維、作品紅遍兩岸的茶器名家的為人與作品,而本書新加入的數十位茶器藝術家,年齡最長者已90歲高齡,最年輕的僅30歲出頭,涵蓋老、中、青三代,不僅深具傳承意義,所創作的茶器除了陶瓷器,也包括島內玩家較少知曉的金、銀、銅器與漆器,以及介于陶與瓷之間、兩岸都鮮為人知的炻器等。而陶瓷茶器的修補,也從早年民間鋦瓷匠沿街叫喊的“工匠補”演變至“技術補”,再進化至藝術家投入的“藝術補”,近年更從日本引進“金繕”技藝,為臺灣多元繽紛的茶藝再添一筆。
吳德亮介紹,文人壺的濫觴首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本身雖不制壺,卻設計壺形、撰寫壺銘,注入詩、書、印于一體,他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至今仍無人能超越,開創壺藝前所未有的風采與藝術成就。
文人壺最大的意義,是脫離了匠人的純技術性制作,而加入文人富于創造性、創意性的創作形態,至于近年兩岸“新文人壺”的出現,一般認為應源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期宜興紫砂壺一度從熱銷商品跌入谷底所導致的反思。兩者最大的不同,是清代文人壺大多為文人參與壺藝的創作而非制作;新文人壺則多半為文人藝術家投入制作的紫砂壺藝。
盡管許多學者認為,近代文人壺尚未達到文人畫的高度,認為目前浮躁的創作氛圍扼殺了許多藝術性的思考,更多的是考慮和顧全市場節奏。而比較起已有900多年歷史的宜興紫砂,臺灣茶器起步雖晚,卻因為許多文人的參與、藝術家的積極投入,很快就跳脫單純的實用功能,提升至藝術創作與文人壺的境界。創作范圍且不再限于茶壺,用途品項無限擴充至數十種以上,而涵蓋了所有茶器。例如在臺灣茶藝館最興盛的上世紀80年代,比照飲酒公道杯而出現的茶海,就是首創于臺灣,并迅速風行至對岸與東北亞各地,成為行茶必備的重要茶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