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萌:茶中品人生
發布時間:2024-11-11 點擊:50
上世紀四十年代,在北方的小縣城,一個少年愛上了聽書與喝茶。二十幾歲,當同伴們高談闊論崇高理想的時候,他卻說自己愿意泡一壺茶,安安靜靜地看書。率直散淡的個性令他選擇了一書一茶的恬淡生活,然而當時的社會環境里,一句品茶讀書,卻被看作“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接踵而來的“反胡風”、“反右派”運動帶給他22年的苦難與坎坷。如今,72歲的柳萌先生與老伴居住在北京樸素的公寓里,充分享受著書茶生活的快樂,時常與作家朋友三五小聚于茶館,電腦前依然筆耕不輟,他說:“這才是生活!”
《散文世界》、《小說選刊》,圖書館里學生們從未冷落過這些或新或舊的雜志,細心的讀者自然也就熟悉了柳萌這個名字。而喜歡散文的朋友,也許是從當代散文的一些集子里讀到了柳萌先生的文字,記者便是其中的一個。《飲茶聊天兒》、《喝早茶》、《雁蕩夜茶》,更多的關于茶的描述則不止是在題目而是充滿了先生文章的角角落落。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段文字:
學閑適人飲茶的樣子,先觀賞碧綠的茶葉,在玲瓏剔透的杯子里,漂漂浮浮地沉落。直到片片綠葉抻開,杯底鋪成圓形的綠茵,散發出陣陣淳香,水也顯露出淡淡的清暈,端杯慢慢地呷了一小口,整個脾胃都感到舒暢。在這樣的天氣里,品茶聽雨,別有一番滋味。
寫雨,寫江南,寫朋友,茶于先生的文章中無處不在。先生質樸清秀的語言,總能在不經意間把人帶入美好的情境。
生活中的柳萌先生將品茶的情趣歸納為六個字:“融合、高雅、瀟灑”。先生說,“和靜廉美這樣的總結屬于茶文化學者,我的體會,來自于生活。茶是融合的,茶于各種飲料中是最柔和的一種,也是唯一能給人以意境的東西,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不論老少貧富,只要是飲者它都能接納。其次,茶是高雅的,無論是泡茶的動作、心情和茶葉起伏于杯中的姿態都是優雅的。還有,茶是瀟灑的。它是一種青春不衰的象征,沖泡至滋味淺淡,葉底依然是綠的,它所呈現給人的是大自然的雍和之美。當茶品到最后,它的形態總令人與大自然產生聯想。
“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是茶幫我把心沉下來,然后去思考,思考哲學的人生道理。結合人生的體會和感悟,茶就變得更加有滋味。”
先生的喝茶并不挑剔,但凡覺得與心情與身體適宜,都不拒絕,綠茶、紅茶、烏龍茶都藏在專門的冰箱里。菊花、 苦瓜也是先生茶杯的常客。
喝茶、品茶的另一個樂趣是聊天,柳萌先生說,前幾年常常和鄧友梅、李國文、葉楠、張潔幾位朋友一起,聚在茶館喝茶聊天,這幾個有閑又能聊的朋友聚在一起,“任自己的嘴隨意張合,不急不躁,無拘無束,話語就像溪水輕流漫淌”。聊天沒有主題,就先生的經驗,這樣的聊天也不能有主題,否則就成了開會。聊天是信馬由韁的,人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宣泄后放松下來。
雖然先生說“更希望別人把我當作編輯”,但是先生至今仍然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先生的文字,被評論家概括為具有“冷水泡茶慢慢濃”的藝術特性和閱讀效果。先生說,自己寫書寫文章沒有固定的謀篇和章法,常常是沿著順暢的思索過程書寫而成的,因此閱讀起來也比較輕松。他說自己的原則是,無用、空洞的都不寫,只寫真正的感受。這也許正是先生的文字之所以給人坦誠隨性感受的原因。
柳萌先生說,早期發表于《中國青年報》等報刊的抒情散文多是感情濃烈的,而進入老年,文字就歸于平淡了,寫的多是人生體會的真情真話。這樣的轉變是一個過程,沉心喝茶讀書也是一個過程。人生享受的便是這過程,松松散散即生活,品茶清淡即味道,看得清得失,才看得清生活。
在先生《生活的短章》里,有一段這樣關于茶葉的描述:茶葉,在樹上吸收著陽光雨露,自由自在地舒展著身軀,有一天放在鍋里又烤又搓,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形色。終于等來在水中逍遙的時候……
讀茶的變化歷程在先生的經歷里,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關于苦難的經歷,無論是在文章里還是訪談中,先生都很少提起。他說,苦難本身不是財富,但當苦難來臨,能做的只有在承受的過程中把他們變成歷練和財富。
能在苦難過后,在平淡生活里擁有自在和安定的生活心態,將這樣的坦誠胸懷舒展在干茶遇水后,其滋味也便慢慢滋上心頭。
柳萌,本名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