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頭”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4-11-08 點擊:63
“茶頭”是制作普洱熟茶在人工渥堆發酵時產生的硬而無法解散的茶塊,亦稱“疙瘩茶”、“自然沱”,屬于普洱熟茶的派生產品,是普洱茶生產當中衍生的一種副茶小類。發酵程度正常范圍內的茶頭都有一定品議價值的。“茶頭”前面為何又常被冠以“老”子呢?皆因為新出的茶頭堆味重,口感不好,一般需要存放若干年后,待堆味散后才更適合品飲。因為在品飲之前已經存放了若干年了,故而稱“老茶頭”。
普洱熟茶在經過人工灑水渥堆發酵的過程中,由于微生物繁殖,使茶堆中間的溫度逐漸升高,茶葉通過自身含有的酶發酵,慢慢變成熟茶。在這個過程中,每過一段時間,就要人工把茶堆內外翻幾翻,以免茶堆中間溫度太高把茶燜焦。發酵過程中經過反復不斷地翻,茶葉在揉捻時分泌出的粘稠的果膠將有些未能徹底翻到的茶葉粘在一起變成一團一團的疙瘩,這些茶疙瘩內還有更多得微生物參與發酵。等茶葉發酵完畢后,這些一團一團品相不好的茶葉疙瘩就會被揀出來,用手或機器把它解開,然后放到茶葉堆里,但有的實在粘得太牢了,如果要解開的話就會將茶葉弄碎,只好另外放成一堆,就是“茶頭”了,一般茶頭占總渥堆量的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