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制作工藝流程解讀蒸青與炒青有何不同
發布時間:2024-11-06 點擊:51
《茶經》上記載,茶之為用,最早是從咀嚼茶樹鮮葉開始的,進一步發展到煮鮮葉羹飲用。這也是人類對茶葉最原始的利用方法。到后來人們將鮮葉在火上烤,再將烤后的茶葉放在水中煮飲,這就是最初的綠茶初制。
現代的綠茶加工工藝是:采摘鮮葉→殺青(即在高溫下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抑制鮮葉中多酚類的酶促氧化,防止紅變)→揉捻造型→干燥,完成綠茶初制,初制茶也稱毛茶。
蒸青綠茶
精細的蒸青工藝綠茶出現在隋唐時期,即蒸青工藝的餅茶。蒸青餅茶的制造方法,《茶經·三之造》中有詳細的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蒸青綠茶就是在綠茶初制時,采用蒸汽殺青而制成的綠茶。蒸青綠茶有“三綠”的品質特征,即葉綠、湯綠、葉底綠,日本生產的綠茶,大部分屬于蒸青綠茶,如煎茶、玉露、碾茶等。近幾年來,國內的浙江、江西等地也有多條蒸青綠茶生產線,生產的綠茶多數出口銷往日本,也有少量在內地銷售,如袋泡蒸青茶,抹茶粉等。
炒青綠茶
炒青綠茶在中國綠茶中產量最多。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到:“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連全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余”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有關炒青綠茶的記載,說明在唐代就有炒青綠茶。到了明朝,朱元璋詔令:“罷造龍團鳳餅,唯采芽茶以貢……”散茶盛行,綠茶制作工藝,也由蒸青到炒青,并日趨完善和發展,各地的名茶不斷出現,如杭州的龍井茶、安徽的瓜片茶等。
炒青綠茶在初制時,經鍋炒殺青,干燥時,利用手工鍋炒或機械炒干機、烘干機等干燥,由于受到手工或機械的作用力不同,便形成不同形狀的茶葉,可分為長炒青、圓炒青和細嫩炒青三類。
采摘細嫩鮮葉的炒青綠茶外形獨特秀麗,色澤綠翠,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清綠,葉底勻整。
炒青綠茶在炒制時,如果溫度過高,也會產生“高火”香,甚至有時會有“焦香”,干茶色澤和正常茶相比偏黃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