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抹茶 茶 喝茶
發布時間:2024-11-06 點擊:62
曙韻老師說過,“一個好的茶人應該像水一樣,遇到不同的容器,可以把它的特點發揮出來”。臺灣陶藝家林榮國先生對茶器的認知,與曙韻老師對茶人的理解不謀而合。兩人的合作,應是基于這份惺惺相惜。
林先生認為,器物是媒介,是中性的,器物的職責是讓茶人有發揮的空間。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說,“當個性之美呈現強勢時,就不適合于日常用品,個性容易產生排他性。個性之美很少具有平和之美。”
本期茶家優選的老巖泥磨茶器,外形敦厚,內涵包容,林榮國先生用他40年的陶藝歷練,賦予這款器物平和如水的質感。
1.初心
兩三年前,林老師有次看著石磨在轉,忽然想試試用陶做石磨。
中間遇到過很多挑戰,比如說磨茶器對重量的要求......不知經過了多少次的燒、裂、破,終于把難題各個擊破,去年,老巖泥磨茶器終于面世。
2.陶瓷是人造的石頭
林先生說,傳統石磨以石做原料,石的質地是硬的,做形比較困難。陶是泥巴做的,是軟的,可塑性強,還可以上釉。
不同質感、顏色的磨茶器,可搭配和延展的茶席風貌也不同,可玩的空間很大,很豐富。
“其實陶瓷也是石頭,人造的石頭”,林先生說,“你想想,地球上的砂石經歷過怎樣的生命周期。火山爆發了,巖漿冷卻后變成硬塊,經歷了漫長的風化,變成碎石、泥沙,再被匠人加工為泥料,燒制成為固體。加以釉藥的處理,呈現出更豐富的表現”。
3.當代年輕人,如何喝一杯抹茶?
提起磨茶器,大家大概都會想到宋朝的點茶,或日本的茶道。是不是用磨茶器,就一定要那樣去喝茶呢?
一定要挑綠茶,一定要挑干凈、火烤、包紙錘碎、磨粉,一定要用建盞,一定要用打出乳泡,是這樣嗎?
茶葉磨成粉,像喝手沖咖啡那樣喝,可以嗎?把普洱、白茶磨成粉,可以嗎?
這是林先生的期待:
“假設中國街頭巷尾的年輕人,都愿意在一個類似星巴克的概念角落,拿著一個中國茶筅,一個仿越窯的茶碗,認為打抹茶是一件輕松愉快,又時髦的事,我認為這件事不遠了”,這是小曙老師的期待。
“如果一開始不喜歡古典音樂,學學爵士樂也特別好”,林先生說。
他希望更多的茶人去嘗試。而器具只是扮演中性的角色,讓茶人去運用和發揮天分和才華。
“傳統需要尊重,創新不見得對,但好的會留下,不好的就被淘汰了。就好像宋朝很多人做陶瓷,只有汝窯被留了下來”,他說。
林先生說,我希望這一款磨茶器是包容性的器,有多元的表現和可選擇的空間,而不是一出來,就定型了。
茶有千百種,人也有千百種,器也要有適當的多元去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