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茶屬于什么茶,屬于六大茶類中的烏龍茶!
發布時間:2024-11-06 點擊:57
(中國茶葉網)肉桂茶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屬于什么茶,有人看湯色類似紅茶,認為屬于紅茶類,也有人說是普洱熟茶,肉桂茶到底屬于什么茶呢?其實肉桂茶屬于六大茶類中的烏龍茶。
肉桂茶屬于六大茶類中的烏龍茶
肉桂茶,又叫做玉桂茶,產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內著名的武夷山風景區,是武夷最早的名樅。肉桂茶是以肉桂良種茶樹鮮葉,采用武夷巖茶的制作工藝而制成的烏龍茶,烏龍茶中武夷巖茶的著名花色品種之一,屬于烏龍茶。
在清代年代,肉桂茶已經是武夷山茶園栽種的十個品種之一,具有巖茶的滋味,因其辛銳持久的香氣,備受人們的青睞。由于肉桂茶特殊的品質,種植的面積逐年擴大,并且大力繁育推廣,現在已經是武夷山茶的主要品種。
肉桂茶的加工工藝
(一)采制工藝
武夷肉桂每年四月中旬茶芽萌發,五月上旬開采巖茶,在一般情況下,每年只采一季,以春茶為主。須選擇晴天采茶,俟新梢伸育成駐芽頂葉中開面時,采摘二三葉,俗稱“開面采”。不同地形、不同級別的新葉,應分別付制,采取不同的技術和措施。
采摘:駐芽中開面3~4葉采摘。根據肉桂品種營養生長較強、駐芽新梢形成較慢的特性。在大生產中,為了及時采摘,前期少量采小開面,中期大量采中開面,后期少量采大開面。采摘時間一般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以晴天午后3時采摘當天完成曬青,制茶質量最好。
(二)制作工藝
現今制作,仍沿用傳統的手工做法,鮮葉經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等十幾道工序。鮮葉萎凋適度,是形成香氣滋味的基礎,做青系巖茶品質形成的關鍵。做青時須掌握重萎輕搖,輕萎重搖,多搖少做,先輕后重,先少后多,先短后長、看青做青等十分嚴格的技術程序。近年來做青多以滾洞式綜合做青機進行。
1、曬青
曬青以均勻薄攤為原則。具體時間及程度“看青曬青”而定,以葉面光澤消失,葉質柔軟,頂二葉下垂(或一葉下垂),青氣消失,減重8%~12%為度。隨即移入青間攤涼0。5~1小時,目的是散發熱氣和使葉肉、葉脈間水分分布均衡。
2、做青(搖青及涼青)
決定肉桂品質的關鍵性工序。做青間的環境溫度22℃~25℃,相對濕度約70%,保持新鮮空氣。做青既按“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的武夷傳統方法,又按肉桂茶青葉的特點,多次搖青(5~8次)。每次搖青次數由少到多,依次遞增;攤葉厚度,依次拼篩加厚,使香氣緩慢而充分地發展。涼青時間(即每二次搖青之間的相隔時間)先短后長。具體時間及程度依靠手、鼻、眼感官綜合觀察,標準為青葉手握如綿的彈性感;鼻聞青氣消失,由清香轉花果香;眼看紅邊程度三紅七綠。整個過程約需8~12小時。
3、殺青和揉捻
做青結束即投入殺青,要求最后一次搖青后40分鐘內進行殺青,不宜堆放過久,以免堆葉發熱引起發酵過度。鍋底溫度以250℃為適度。殺青程度掌握以香氣顯露、折梗不斷為準。此時乘熱揉捻至葉片成條。
4、烘干揀梗
分毛火、揀梗、足火三個步驟。毛火溫度約130℃,時間12~15分鐘。毛火后揀梗。足火溫度約90℃,烘焙至茶葉含水量約6%~7%,即成毛茶。
5、復火(燉火)
足火后的毛茶是否需要復火,依不同銷區消費習慣而定。如廣東潮汕和山東北京部分地區,要求成品茶火功較足,毛茶須進行一道或二道復火(俗稱燉火),第一次燉火80℃~90℃,6小時;特殊要求情況下,于第一次燉火后半個月進行第二次燉火,火溫70℃~80℃,7~8小時,烘至茶葉含水量約5%。燉火后的成品茶具有焦糖香和耐沖泡的特點,但足火所產生的香味型物質,經燉火后喪失殆盡!
制作好的武夷肉桂茶外形條索勻整卷曲;色澤褐祿,油潤有光;武夷肉桂茶的干茶嗅之有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