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建甌產茶一線體驗茶人的艱辛與等待
發布時間:2024-11-05 點擊:85
5月中旬,福建烏龍茶基本完成了采制,但有一個地方的烏龍茶才剛剛開始采制。因為海拔高、氣溫低,再加上終日云霧籠罩,這里的茶葉長得特別緩慢,絲毫沒有現代社會應有的節奏。它不急不躁,就像深山老林里的隱居者那樣從容淡泊。
夜里12時許,制茶師傅在等待茶葉搖青、走水5月30日,記者出發前往這片位于建甌玉山鎮的偏僻茶園采風,并從中感悟了制茶人的艱難與無奈。
1、路程漫長而艱辛
記者從福州出發,耗時4.5個小時到達建甌,由建甌市區轉車到建甌玉山鎮需要約2小時的車程,再從玉山鎮驅車到達茶園需要約1.5個小時。在建甌南門汽車站,售票員告訴記者,“玉山、小橋這兩個地方比較偏遠,去的人特別少,所以汽車的班次不多。”
從建甌到茶園,一路上人跡罕至,蜿蜒的山路兩旁是綿綿的青山,空氣里彌漫著竹子的清香,偶爾也隨風飄來一陣梔子花香。這里的山路彎彎曲曲,起起伏伏,從車窗看出去經常感覺汽車快掉進山坳了,但一個轉彎又是一片新天地。不到半個小時,胃部就已七上八下。
等候在玉山鎮接記者的茶廠主管鄭先生介紹,因為茶園太過偏僻,公共汽車只到鎮里的車站,上山就只能開越野車。這次他剛好出來加油,“鎮里只能加到93號汽油,要到30公里外加油,來回就是60公里的山路。”
從玉山鎮到茶園的一路上,陽光透過竹林照射在車窗上,仿佛置身于某部旅游宣傳片中。這里的風光綺麗,滿眼都是蔥翠的植被和茶園,幾乎很難看到裸露的地表。林間清風讓人頓時精神抖擻。
到了半山腰后,高大的植物變得稀少,天色也頓時暗了下來。鄭先生說,“要抓緊上山,等下可能要下暴雨了,雨如果下大的話會很危險,因為看不清路況,同時山路也會變得泥濘。”
正當我們要加速趕路時,幾棵橫臥在路上的竹子擋住了路。“這一帶經常有伐竹工在砍竹子,只能等他們把竹子挪開了才能前進。”話一說完,鄭先生就跳下車去幫伐竹工一起挪開竹子。
2、等待未知的結果
終于,我們還是未能在大雨降臨前趕到山上的茶廠。在距離茶廠還有約一公里的地方,一大片黑云壓了過來,只有遠處的山峰折射著一條亮光。傾盆大雨倒在車窗上,雨刷都來不及刷干。車輪在一個坑口打滑了一下,嚇得記者差點喊出聲來。
到了茶廠后,雨水突然變小了,很快就停了。鄭先生說,山里的天氣就是這樣,說晴就晴,說下雨就下雨,很難捉摸。
夜里,車間里燈火通明,一批上午采摘的茶青正在緊張的制作當中。來自武夷山的楊師傅和王師傅負責指導工人制茶。一臉通紅的楊師傅就像剛打完一場激烈的籃球,他說,“上火,做茶的時候嚴重失眠。”
晚上10時許,山里寂靜得只剩下風聲,而工廠里的工人依舊在忙碌著做茶。沒有人說笑,偶爾聽見王師傅或楊師傅扯著沙啞的嗓門提醒工人趕緊倒青或者搖青。
一直到了夜里12點左右,廠里的男性工人開始陸續到大院里抽煙。王師傅說,“真正的勞動量并不大,但就是要一直守在茶葉邊,隨時察看茶葉的走水情況。做青是最關鍵的,不能有閃失,否則后面就很難彌補回來。只有做青結束后才能稍微放松一點。”
為了驅逐睡意和排遣等待的時間,幾乎每個男師傅每天都要抽3包香煙。
凌晨3點多,工人們結束了勞作紛紛回到宿舍休息。而師傅們還要審評當天的茶樣。白熾燈下,每個人的眼睛里都布滿血絲,大家對比著茶樣討論存在哪些問題,后面應如何優化。直到凌晨4時許,一天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第二天早上6點半左右,工人叫醒了鄭先生,詢問有一批剛采的茶青要放哪個廠做?今天的茶青還要采嗎?一臺搖青機壞了怎么辦······記者問鄭先生,真的需要每個環節都這樣盯著嗎?
“應該說是等著,等著一個或好或壞的結果,然后努力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