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與茶道
發布時間:2024-11-02 點擊:72
古往今來,因茶生道而多能;因茶生佛而多善;因茶生心而多緣。正所謂靜心者——智、平心者——德、修心者——才、養心者——健、問心者——達。”這是演哲大師對茶與人之間的悟語。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應分為三個時期來列出:
第一個時期為昌福禪師創立的參禪悟道習茶法時期,昌福禪師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中明確提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是“智”,他在律書開篇律言中講道:“茶全禪性,禪全茶德。理究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學人得失均同,則無何。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再無何。學蒼生而愛蒼天,習凡塵而助眾物,明無何。人水合一,學人初道;人茶合一,學人能道;人壺合一,學人會道;天人合一,學人明道。”,這種概述表明昌福為峨眉派首先提出了好學之人為道的基本原理。
接著昌福禪師又在分律立法一中講道:“初為水,晨練一草。次為茶,晨練一勞。三為壺,晨練一事。四為人,晨練一了。序式一:問茶,通虛則悟,也道。序式二:靜寂,清戒則還,也道。序式三:焚香,忘心則入,也道。序式四:鳴樂,凡塵則去,也道。序式五:滌壺,冥思則為,也道。”這一節為參禪悟道明確了首要的標準茶法思路。
在分律立法二里,昌福禪師十巧妙地將修法之人的各種心態擺出,便于洗凈身心,他講道:“氣,生氣不生,則動。神,來神不解,則問。韻,承韻不著,則補,。定,世定不平,則安。分律立法三為昌福禪對峨眉派的茶道精神集中體現地方:“智生于智,法式曰:智中大智還有智。智長于智。法式曰:智育成智再積智。智功于智。法式曰:智多養智放還智。智傳于智。法式曰:智能哺智化眾智。
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的最后一章的第六節里,昌福禪師將世間萬物的性格包羅其中,表達茶道始于人道,還原于人道,他講道:“修及人物,厚人。修及草木,厚天。修及凡心,厚世。人有道,法有道。茶法,靜佛靜清也,還道乃人終。茶中品,人清靜,參禪悟,千古文。”
昌福禪師創立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精神在佛門中廣為使用,得法者很多。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攬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一體。昌福禪師說:“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這應該是茶道的最高法境。有“合天地而惟一,成佛者之靈光”的特征。從這一觀點上看,昌福禪師對茶道理解是大氣而又現實的,只有得天地人和,才有格律談茶道,這個本位的法理都沒有,談茶可能就是一種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