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如何飲茶?飲茶文化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4-10-31 點擊:57
宋朝人基本上沿用唐朝人的飲茶方法,但是飲茶程序卻沒有那么多,“點茶”是當時所流行的,而與唐朝人的“煮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異,不同之處在于“點茶”是用開水沖泡茶葉,不再是用水煮茶葉,這是飲茶的一大變革。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煮點法的發展吧。
煮點法的發展
1、灸棘:茶餅放太久香味會變陳,應先放于清潔的容器中用熱水浸漬,以便將表面半凝固的膏刮除,再以鈴鉗夾住,用微火灸干。
2、碾茶:茶餅經過烘焙灸干后,包上一張清潔無味的白紙,用銀制或鐵制的茶碾擊碎,碾茶的時間要短,動作愈快愈好,如此才能使茶色白,若耽擱過久,茶色即呈昏暗。
3、羅茶:棘團茶雖經碾碎,然并不十分勻細,須用茶羅篩出細粉,粗茶屑則棄之不用。茶羅的綱目愈細愈好,茶末細才能與湯完全融合,若粗則易沉淀于杯底。
4、候湯:宋代點茶則用湯瓶盛水煮湯,用來點沖盞中的末茶,稱為點茶。湯瓶宜小不宜大,小則候湯較易,點茶注湯時也較易控制出水量。因為湯瓶口小,煮水時不易觀察判斷,湯應煮至何種程度也最難分辨,所以說“候湯”難也。又因候湯難以目測,故除陸羽的三沸“形辨法”外,尚有“聲辨”和“氣辨”法,以辨別湯之老嫩;而如何將茶湯控制得恰到好處,不老熟也不生嫩,確是需要相當的經驗才可。
5、盞:用意如同今之溫杯,即點茶前先用火盞使杯溫熱,如此茶末才能全融于湯中,若冷則茶末與湯分離。茶用以建安瓷最好,它呈深青色且有兔毫般的紋路,的身較厚,保溫效果佳,不易冷卻。溫過的后,以鐵匙或銀匙量適量的茶末放入盎中,而置茶量也須適中,約一錢七分左右,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而聚。置好茶即可點茶了。
據《大觀茶諭》記載有兩種點茶法:一是靜面點:將茶放于盎中徐徐提瓶環繞的緣注入熱湯,再以筅輕輕搖動不使右茶的浮沫產生;二是一發點:此法是置茶于盎中后,提瓶將熱水一口氣注入,隨注入,隨手以“筅”用力攪拌,使茶泡漂浮。這兩種點茶法都不是最好的。另有一種點法是先將盅中的茶粉調成糊狀,然后將熱湯環繞注入,不使湯與茶直接沾染,然后再加以攪拌而使茶湯均勻,這才是最好的點茶法。
我們都知道唐朝人飲茶會往茶葉里面添加蔥、姜、橘皮等佐料,但在宋朝由于茶葉的品質不斷得到提升,茶湯滋味也越來越佳,外加“點茶”的流行,就不再往茶葉里面添佐料了。以上內容由小編為您整理的煮點法的發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