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龍井的文化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4-10-29 點擊:46
天價龍井背后的門道
如今,當聽到“極品龍井”這個名詞時,大多數人最先反映到腦海中的,恐怕只是茶桶前那一排驚人的價格標簽,龍井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極品龍井茶本身的口感,也正在隨著那些飄渺虛幻的價格而遠離人們的關注范圍。當歷史悠久、量少稀缺、品質卓越、上市時間極短這一系列極品龍井茶的特征都成為營銷手段之時,人們越來越熟悉的也就只剩下極品龍井的概念。
誰偷換了我們的龍井?
“你喝的西湖龍井茶到底是真是假?”如果把這個問題拋出來,估計九成以上的飲茶者都只能把茶杯懸于半空之中做啞口無言狀。對于西湖龍井而言,3月是個特殊的月份,因為它既是西湖龍井新茶開摘上市的季節,也是所有假冒偽劣的西湖龍井茶傾巢出動的最好時機。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王建榮為人們揭開了這個“時間戰”的秘密所在:“從時間上說,西湖龍井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為最好,稱‘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稍遜,為‘雨前茶’;谷雨后的就不是上品了?!庇捎谖骱埦虏璧纳鲜袝r間非常短暫,尤其是極品龍井,更可能出現一天一個價的狀況,“明前茶”價甚至是“雨前茶”的10倍左右,過了節氣的龍井會像中秋后的月餅一樣不值錢。所以,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陳茶回爐重炒自稱“現炒現賣”,各種爭先招數開始充斥著各個茶莊。但是,稍微懂茶的人都會明白,“明前茶”的上市時間并不能由人們的主觀意愿所決定。茶葉出芽后,氣溫才是最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如果隨后的日最高溫度能穩定在10℃以上,那“明前茶”就有可能大批量提前上市,但如果氣溫降到0℃以下,采摘和上市時間自然都會推遲。比如2005年純正的明前茶就是名副其實的遲來者,由于3月中旬突降大雪,很多茶農甚至在清明后的一兩天內才炒制出“明前茶”,所謂的“明前”也只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但是,有了這樣的概念,營銷就有了吸引眼球的焦點,不法商販就有了利用“時間差”撈一筆的機會。
除了一味搶“早”,龍井茶的價格標簽也在呈現著一路上揚的趨勢。2005 年,采自18棵“乾隆欽定御茶樹”的100克龍井拍出了14.56萬元的高價,2006年,100克西湖龍井“王中王”再次在北京拍出25.6萬元的天價,相當于500克西湖龍井價值128萬元人民幣。面對如此誘人的價格,甚至連茶農們如今也開始深入研究如何讓茶樹產得更早、產得更多。對此,王建榮一語道破其中的玄機,其實“龍井茶葉并非越早越好,也不是越嫩越好”。氣溫、樹齡、土壤、水質,各個因素都影響著龍井茶的品質,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問題,否則,甚至會造成滿盤皆輸的后果,雖然它依舊可以稱為是龍井茶,在大眾品來味道也不會有太大差異,但實際上龍井茶內里的本質卻早已大有不同。
好茶不便宜與便宜沒好茶固然都能成立,但是,天價龍井真的就全都物有所值嗎?在北京著名的馬蓮道茶葉一條街,如今大大小小各家店鋪幾乎都張貼著“西湖龍井、春茶上市”的宣傳招牌,從幾十元到幾千元價格不等的龍井茶隨處可見。如果詢問銷售人員是否有適合送禮的高檔龍井,他們便會很快拿出標著數千元的龍井茶罐,同時,還會幫忙策劃用什么樣的禮盒才最體面,同時,還會叮囑顧客包裝袋上可以標注日期,禮盒上也可以標明保質期。但是,茶城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茶商卻透露說,大多來買茶葉的散客根本分辨不出真假龍井,更別說口感的好壞。
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西湖龍井茶每年的產量到底有多少呢?春茶的總量不會超過15萬斤。如果人們知道了這個數字,也就不難得出另一個結論:如今,在北京市場上出現的所謂的“西湖龍井”至少有9成以上是假冒的。因為即使是把整個西湖龍井茶產區的15萬斤茶葉都投放在北京市場,以截至到2008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1695萬人計算,那么,北京565萬個三口之家買到的西湖龍井也不過只有0.2兩左右。
面對如此魚目混雜的龍井茶市場,甚至連所謂的防偽標簽也不能完全相信。因為很多老客戶不會要求茶商貼標簽,這樣,茶商就有剩余的標簽貼在假冒的西湖龍井茶包裝盒上。
銷售龍井茶是筆經濟賬
對于如此混亂不堪的市場現狀,很多人心中都不免會生出疑問:為什么這么多茶商要向西湖龍井下手?
業內人士給出了不同龍井茶的數據對比:例如同年的頭撥龍井,每公斤西湖龍井的售價會比同城的浙江龍井高出了兩三千元,而用其他茶葉炮制出的“假龍井”更是名副其實的一本萬利。比如溫州等地出產的茶葉,每公斤成品新茶的價格在400元左右,但是,一旦搖身穿上西湖龍井的“外衣”,價格就會立即飆升至1公斤4000元左右,利潤高達9倍之多。
如此看來,原本代表著歷史與文化的西湖龍井茶早已成為了一筆經濟賬,而商家利用文化經濟學的炒作模式和營銷方式對其概念進行推廣無疑更使得人們對于西湖龍井的認知度達到了空前高度。
在馬連道茶城經營了數年的一位商家說:“以前北京人并不認綠茶,但‘非典’過后大家都知道綠茶有保健功能了,年輕人也就開始慢慢轉變口味。最開始來買綠茶的人很多甚至連品種都不清楚,可現在隨便進來位散客都能說出要‘明前’的,要‘獅峰’的,要‘梅家塢’的,而且很少在乎價錢?!?br>對于這些并非“茶友”的顧客,商家也做了一番分析:“他們很多人來買茶也并不是為了自己的味覺體驗,有些是為了送禮好看,也有些是為了附庸風雅但品不出茶的優劣,總的來說,意思到了就行了?!?br>雖然西湖龍井的銷售勢頭一路上揚,價格一路看漲,但是真正懂茶的人都知道,頂級龍井茶每年的產量也不過只有2000多斤,別說消費者,即使是經銷商,又有幾個人能找到如此好的茶源?
面對如此混亂不堪的市場,頂級龍井的文化意義早已消失殆盡,剩下的只有顧客的面子、商家的利潤和地方的gdp。當然,這也是所有愛茶者最心疼也不愿面對的一個現實:一種古時已有的文人品位在現代社會中早已淪為了最為世俗所用的禮品和時髦標簽。
龍井茶產地現狀調查
當各大城市在清明前夕紛紛叫嚷著龍井茶時,當龍井茶的概念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知時,制作龍井茶的茶農們的生活有何變化?龍井村的村民們有何變化?一直被宣傳產量稀少的龍井茶一年究竟有多少產量?大多數消費著龍井茶、品嘗著龍井茶的人恐怕并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正宗”二字最寶貴
對于所有好茶、愛茶者而言,最稀罕的就是茶葉原產地的精品。就像碧螺春,雖然有江蘇碧螺春、蘇州碧螺春、洞庭山碧螺春,但只有產于蘇州洞庭山的碧螺春才是極品;六安瓜片也一樣,只有在其發祥地齊山腳下的齊云村內出產的才最為上乘;龍井亦是如此,雖有浙江龍井、杭州龍井、西湖龍井之分,但產于杭州西湖的龍井方為上乘。(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