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演變史(一)——唐代已初現茶膏雛形
發布時間:2024-10-26 點擊:60
在中國的茶葉發展史上,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往往被普洱茶學專家們所忽視。那就是古代的茶人,或者是極少數的“能工巧匠”一直在不間斷地做著一種嘗試——將茶葉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并將獲得的茶汁進行風還原成更高一級可飲用的茶,從而創造了中國茶葉第二種表達方式,即歷史上俗稱:“茶膏”,現代茶葉歸類為固態速溶茶或固體飲料。
如果說將干茶的芽與葉為沖泡對象,重拍結束后仍保留茶葉的原形態(俗稱茶渣或葉底)為茶葉第一種表達方式的話,第二種表達方式則是將茶葉水溶物質提出,加工成類似藥的干膏,沖泡結束后沒有茶渣,被全部水溶。
茶膏是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第一個深加工的產品。
茶膏的制作始于唐代,發展在宋代,成熟在清代,從雛形到成熟經歷上千年。由于它涉及的工藝復雜,出品量極低,成本奇高,始終隱藏于茶葉主流之外,很少為普通大眾所了解,但它作為高端茶又經常出現,或者說它本來就是高端茶的一條分支。
這是一條非常了不起的分支,也可以說是一條“高貴”的分支。因為沿著這條線走出來的茶品,都被冠于“貢品”的頭銜,游蕩于皇宮之內,成為歷代皇室的“奢侈品”,歷經千年而不衰。
普洱茶膏就是沿著這條分支逐漸浮上水面的。到了清朝,它又成了這條分支的主流,獨自開辟二百年的風光歷史。
中國的茶葉在漢代以前是作為藥來使用的。因為中國的中醫藥在最初的發展中。就經常講一些植物泡水給人喝,以達到治病的效果。這種做法其實一直保留到現在,如我們進就經常將絞股藍、枸杞子、人參片、金銀花、甘草等泡水飲用,是古代嘴原始的治病方法的一種延續。
茶葉在漢代以后,出現了一次革命化的轉機。它已不是古代郎中(中醫師)手中的一味藥材,專為病人使用的,而是成為人們日常的飲品。這次變革的意義在于,茶葉一旦離開了醫藥范疇,或者說離開古代郎中(中醫師)開具藥方的筆,開始進入普通大眾日常消費的視野,其普及性與需求量大大提高,參與茶葉的種植與采摘和制作就不再成為古代郎中(中醫師)的專屬,而演變成群體的意識。
于是,中國的“茶人”概念出現了。它不是某個人的稱謂,而是一個群體的專稱。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也是充滿智慧的一個群體。
這個群體自漢代以后,將茶樹上采摘下來的一片片嫩葉加工成形態各異、滋味不同的茶品,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成為人們日常消費的必需品。所謂來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這個群體延續到唐代,出現了一個“茶人群體”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就是陸羽——唐代以及唐代以后至今仍被中國人奉為“茶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