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國外:消暑清涼的上等茶飲料
發(fā)布時間:2024-10-20 點擊:54
信陽毛尖網資訊:政和大白茶品種于1972年被認定為國家級優(yōu)良茶樹品種,以政和大白茶加工的政和白茶品質優(yōu)異,是生產白茶的理想原料。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政和縣茶農逐步掌握了一套豐富的栽培經驗和管理以及精湛的制茶的技藝,所產政和白茶品質優(yōu)異獨特,馳名中外,在同行業(yè)中享有較高聲譽。
2002年中國(福建)茶博會名茶評比中,政和縣白牡丹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白牡丹城”牌白茶榮獲金獎,2003年中國(上海)茶博會名茶評比中,政和縣閩輝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正禾”牌白茶又榮獲金獎。白茶性清涼、退熱降火,有治病功效,海外僑胞視為珍品。銀針茶生津解渴,祛濕退熱,陳年銀針具有降血壓作用。政和白茶做為消暑清涼的上等飲料,成為福建省外貿白茶出口的主要商品,暢銷港、澳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近幾年,隨著白茶市場的拓展,信陽毛尖價格,政和縣白茶已銷往美國、日本、歐盟、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茶界泰斗陳椽教授在任福建茶葉示范廠技師兼政和制茶所主任時,蒞政茶事,開展外銷茶加工、改進加工技術、制茶技術測定等工作,對當時生產的工夫紅茶、白毫銀針、白牡丹和白毫蓮心都進行技術測定,寫出“政和白毛猴之采制及其分類商榷”和“政和白茶(包括白毫銀針和白牡丹)制法及其改進意見”在《安微茶訊》上先后于1941年10月1卷10期和1941年11月1卷11期發(fā)表,為政和茶葉發(fā)展和茶葉加工工藝進步做出重大貢獻。
皇帝賜名:關隸縣改名為政和縣
政和縣地處福建武夷山脈的東北部,隸屬南平市,是一個古老的茶鄉(xiāng),早在唐末宋初已產茶葉。《茶葉通史》(陳櫞編著)稱:唐末宋初福建茶區(qū)的形成,建州茶葉可能是從漸江的臺州、到處州的慶元傳入政和,經松溪再傳到建甌。與宋元時期著名的建安“北苑貢茶有著很深 的歷史淵源。古時東平、高宅、長城、東衢、感化五里是“北苑貢茶”產地之一。民間相傳、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是因為政和在宋朝時期盛產名貴的銀針茶葉,微宗政和年間,銀針選作貢茶,喜動龍顏,微宗皇上 將政和年號賜作縣名,關棣縣隧改名為政和縣。
政和茶葉至明朝已有了大量的發(fā)展。明永樂三年(1405年)政邑縣令黃裳編纂的首部《政和縣志》,收集有郭斯游白云精舍詩句:“稚童烹茶敲石火,林僧剖竹引巖泉”。白云精舍筑在今城關熊山麓,可見其時城關一帶已產茶葉。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知縣車鳴時作縣志序云:“政延綿數百里,山川險谷,民罕十連之聚,然西南十分之九不盡宜于五谷,勤于事事,亦足自贍。上播茶粟,下植麻苧,其他木竹菇筍之饒,唯地所殷”。可知茶葉已成為山區(qū)人民經濟生活的重要來源。
嫁女歌謠:不慕官宦只詢茶葉銀針
清朝是政和縣茶葉發(fā)展的昌盛時期。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政邑知縣蔣周南有《詠茶》詩一首,述事甚詳:“叢叢佳茗被巖阿,細雨抽芽簇實柯;誰信芳根枯北苑?別饒靈草產東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賣,楚材晉用悵如何?!保ㄗⅲ赫蛣e號東和)。這首詩使我們了解到清初政和縣產茶的盛況,連著名的北苑產區(qū)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雇傭一空,可能當時政和縣山區(qū)無茶行、茶莊的設置,一框框的茶葉被茶販運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這位縣太爺不禁生出無限感嘆!迄至清咸豐年間(1851年)政和始有茶葉加工場所?!恫枞~通史》載:“咸豐年間,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廠,雇傭工人多至千計;同治年間,有數十家私營制茶廠,出茶多至萬余箱”。特別是光緒五年(1879年),鐵山村發(fā)現政和大白茶(一說在咸豐年間發(fā)現)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廣,勤勞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繼問世,品質大幅度提高,聲名鵲起。為政和茶葉發(fā)展增加了強大的發(fā)展后勁。
陳櫞專著《福建政和之茶葉》(1943年)述:“政和茶葉種類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與銀針,前者遠銷俄美,后者遠銷德國;次為白毛猴及蓮心專銷安南(即越南)及汕頭一帶;再次為銷售香港、廣州之白牡丹,美國之小鐘,每年總值以百萬元計,實為政和經濟之命脈”。民間流傳:“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詢茶葉與銀針“之說。新中國建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對茶葉生產的扶持,政和縣茶葉生產得到發(fā)展,茶區(qū)面貌發(fā)生深刻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和縣充分發(fā)揮區(qū)域、生態(tài)、綠色優(yōu)勢,茶產業(yè)發(fā)展迅速,成為政和縣傳統主導產業(yè)。
光緒年間:大白茶起源于鐵山鎮(zhèn)
關于政和大白茶的起源,當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清光緒五年,鐵山村民魏春生茶園中有一棵大白茶,只開花不結實,后因土墻倒塌,茶樹埋入土中,翌年竟生出數棵新茶苗,此后村民就用人工壓條法繁育茶苗,使大白茶得以發(fā)展。又有一說是清咸豐年間,鐵山村有一位看風水先生,在高嶺頭山上發(fā)現大白茶,遂移植回家種植,因枝條埋土較深,競生出新茶苗,以后就用壓條法繁育了大白茶。
“茶樹壓條法”可以說是鐵山茶農最早創(chuàng)造,這在過去科學不發(fā)達的年代,是一種很了不起的發(fā)明。建國后,安溪縣茶農創(chuàng)造了更為先進的“茶樹短穗扦插法”繁育茶苗。1959年,省農業(yè)廳在政和縣建立了大面積大白茶良種繁殖場,采用短穗扦插法繁育政和大白茶苗2億多株,種植區(qū)域已擴展到貴州、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省及我省的其它縣市,一九七二年定為全國茶樹良種。以上兩種說法有力地證明政和大白茶確實是在光緒年間就已發(fā)現于政和縣鐵山鎮(zhèn)鐵山村。
飄香四海:茶界泰斗盛贊政和白茶
政和茶葉經歷了悠入的發(fā)展歷程和驕人的輝煌,改革開放以后,政和縣茶葉發(fā)展迅速,信陽毛尖茶 浙江杭州市茶研會遍地開花,特別是近幾年,全縣上下緊緊圍繞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優(yōu)高農業(yè)是目標,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大做足茶文章,使茶葉產業(yè)出現了一派生面勃勃,日益繁榮的景象。
茶產業(yè)惠及千家萬戶,是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yè),茶葉產業(yè)是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全縣10個鄉(xiāng)鎮(zhèn),70%的農戶均有種茶,茶農平均收入的40%來源于茶葉,在東平風頭、金峰、鐵山大紅等13個產茶大村家家戶戶種茶,云南鎮(zhèn)沅縣茶產業(yè)走有機綠色發(fā)展道路,茶農收入的75%以上來源茶葉。產茶旺季,除了小孩上學,大家都在忙采茶、收購茶青、加工等茶事,街上很少看見閑人,呈現一派茶鄉(xiāng)特有的繁忙景色。
同時茶葉產品衛(wèi)生質量安全不斷提高,信陽紅,是理想的時尚保健飲品。茶葉產品加工企業(yè)蓬勃興起,據工商部門統計,全縣茶葉加工企業(yè)150多家。在企業(yè)帶動下,按企業(yè)要求組織生產,極大地提高茶葉質量和茶農效益,有效提高政和縣茶葉生產組織化水平,有力帶動茶產業(yè)發(fā)展。不久前,我國茶界泰斗張?zhí)旄O壬W臨政和,品償“政和白牡丹”茶葉時,對其優(yōu)異的品質大加贊賞,揮毫寫下“政和白茶飄香四?!鄙n勁有力的提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