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大葉茶,千年古樹開新花
發布時間:2024-10-16 點擊:70
桃源縣茶庵鋪鎮松陽坪村桃源大葉茶基地 羅昌敏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相關單位提供)
王珊
1969年,農藝師盧萬俊在桃源縣太平鋪鄉陸家沖的深山中,發現了一株不同尋常的野生大葉茶樹。
這樹歷經千年之久,集天地之靈氣,其葉“形賽龍井,香高碧螺,味斗毛峰”,是他從未見過的好品種。
盧萬俊等人對其進行選育、繁殖,經過數年努力,終于突破技術難題,讓這株罕見的老茶樹成為今天漫山遍野的桃源大葉茶。
根深
桃源茶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據西晉《荊州土地志》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桃源屬其一。桃源自古就有“茶葉之鄉”的美譽。明清時期,桃源紅茶更是走出了國門。清末民初,紅茶出口高達3萬箱。
桃源縣農業局副局長周艮平告訴我們,桃源種茶條件得天獨厚。這里是屬公認的北緯30°優質茶產區帶。境內,山地連綿、溪流密布、氣候溫和、土松肥沃,十分宜茶。
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桃源大葉茶的特色品質。桃源大葉茶具有內含物豐富、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等特點。它的葉大肥厚、味濃耐泡,水浸出物高達49%,茶多酚含量達34%、氨基酸含量達4.69%,是不可多得的紅、黑茶原料。又因其長勢強、產量高,桃源大葉茶深受茶商、茶農喜愛,種植面積遍布江南3省15個縣市,面積居湖南良種前列。由它制成的綠、紅、黑、白、黃茶遍地開花。就連名震中外的安化黑茶,也離不開它這位幕后英雄。
葉茂
這樣的天賜良品,桃源人如何將它轉化為生產力?
桃源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文科介紹,桃源縣委、縣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茶產業特別是大葉茶產業的發展。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積極開展大葉茶的研發;90年代,就大力加強標準化建設;2005年,發布并實施了《桃源大葉茶》湖南省地方標準。近年來,又通過扶植企業、補貼茶農、人才培訓、質量把控、強化有機等多措并舉,推動桃源茶產業向著“更大、更優、更強”邁進。
目前,全縣共有大小茶企業150家,其中億元企業2家,5000萬元以上企業10多家,專門的茶業營銷公司5家,形成了品種選優、苗木繁殖、種植、加工、精加工、銷售、旅游、茶葉衍生產品等完備的產業鏈條。
特別在標準、綠色、有機方面,桃源謀劃早、措施實、效果好。通過良種標準化栽種整縣推進、綠色防控整縣推進、清潔化加工整縣推進,已實現全縣茶園無公害,4萬畝茶葉為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桃源縣被列為國家出口綠茶優勢區域縣、全國三綠工程茶業示范縣、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和全國重點(百強)產茶縣。
花盛
“桃源茶已有大葉茶、桃源野茶王、桃源紅茶、烏云毛尖、桃源杉針五個品種被評為名優茶,‘桃源野茶王’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桃源紅茶’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古洞春’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百尼茶庵’獲湖南省著名商標稱號。”周艮平如數家珍。
不止如此,桃源茶在市場表現更是不凡:全縣茶園面積10萬畝,年生產、加工茶葉3萬噸,綜合產值近10億元。
“未來,我們將把茶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優的重點產業。山區老百姓脫貧致富的主打產業來抓。”胡文科介紹,縣里已整合資金2000多萬元用于產業扶貧,桃源茶一方面將苦練內功,另一方面以“桃源紅茶”為主打加大品牌推廣力度,將茶與文化、旅游融合,努力推動桃源茶產業邁上新臺階。
我們仿佛看見,陸家沖的那棵千年古茶樹,在桃源人的辛勤澆灌下,繁花開滿了枝頭,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