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貢茶:龍團鳳餅冠絕天下
發布時間:2024-10-15 點擊:204
北苑御焙遺址石碑
導讀: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北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上至帝王重臣,下至文人百姓,皆愛茶、嗜茶。王安石在《議茶法》中寫道:“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從專門進貢給皇室的貢茶,到民間盛行的斗茶,從官府專營的榷茶制度,到國家戰略的茶馬交易,無一不體現出茶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性。
為探尋、研究和宣傳宋代茶文化,9月16日,大河報記者參與了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開封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宋代茶文化探訪之路”采訪活動,先后走訪福建、浙江、安徽等多個省市,第一站來到了聲名顯赫的北苑貢茶所在地——福建建甌。
茶神廟與摩崖石刻,見證千年貢茶輝煌
為何要選在建甌?一是因為北宋時期,建甌當地生產北苑貢茶進貢給皇室,形成了一條從建甌到北宋都城開封的貢茶之路,建甌為起點。二是因為當地因進貢貢茶而不斷改良茶餅制造技術,代表了當時茶餅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因此,周絳在《補茶經》中說道:“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
第二天一早,記者一行在福建水仙茶品牌聯盟主席楊廷生、著名茶葉專家葉興渭及茶文化研究專家李挺楨等人的帶領下,從建甌市沿建溪一路向東,奔向北苑貢茶所在地——鳳凰山。
圖為北苑貢茶所在地——鳳凰山
路上群山錯落,竹林草木,山上片片茶園,層層翠綠,一排排茶樹猶如山體上刻畫的一道道直線。李挺楨等人告訴記者,歷史上建甌關于茶的著作很多,詩詞也很多,著名詩人陸游曾在建甌為官數月,負責的就是北苑貢茶院的財務后勤等工作,也正因為有這段經歷,陸游才留下眾多關于茶的詩句。
沿鳳凰山一路而上,半山腰處有一座“恭利祠”,紀念的是“茶神”張廷暉。據祠內墻上文字記載,張廷暉是五代時的大地主,將鳳凰山三十里茶園獻給閔王當做御茶園,被閔王封為閣門使,因茶園位于閩都北部,故稱“北苑”。張廷暉病逝后,朝廷批準修建了“張閣門使廟”,民間俗稱“張三公廟”,茶農則稱之為“茶神廟”,宋高宗趙構還專門賜匾“恭利祠”。
除了介紹張廷暉,廟內文字還介紹了北苑御焙遺址。“北苑興于唐末,盛于宋元,衰于明。北苑鼎盛時期,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六十所,其中有官焙三十二所。御茶園有內園外園之分,內園供皇帝‘玉食’,外園三十八處采制供賞賜大臣用。”
文字中所說的“北苑御焙遺址”在鳳凰山對面焙前村的山上。當天下午,記者一行趕到了焙前村,看到村口立有一塊“北苑御焙遺址”石碑,順著石碑后的小道上山,半山腰有一座亭子,亭子中立著一塊巨大的巖石,石上鐫刻有文字,記載了北苑貢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御焙年代、上貢名品、官焙作坊、茶園范圍等內容,落款為北宋“慶歷戊子仲春朔柯適記”。
據楊廷生介紹,這塊石刻是1985年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的,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石刻的發現澄清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認為北苑御茶園是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的謬誤。依照文字所記,1995年,考古學家對北苑貢茶遺址進行發掘,挖掘出了古代制茶官署和作坊遺址,也揭開了北苑貢茶幾百年貢茶史的神秘面紗。
圖為北苑貢茶遺址上的摩崖石刻所在的亭子
貢茶中的“大咖”:龍團鳳餅冠絕天下
據文獻記載,北苑貢茶中最著名的當數“龍團鳳餅”。
“龍團鳳餅”是以帶有龍鳳圖案的模具壓制成的茶餅,因茶餅表面帶有龍鳳圖案,制作精良,深受帝王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寫道:“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為了討好皇帝,負責督造貢茶的歷屆福建轉運使都煞費苦心,不斷對“龍團鳳餅”進行改良,先后造出“大龍團”“小龍團”“密云龍”和“龍團勝雪”等,品質越發精良。
據文史記載,“大龍團八餅為一斤”,“小龍團二十餅為一斤”,“密云龍”和“龍團勝雪”則更加精致奢華,而且價值千金。“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據了解,整個北宋王朝的160多年間,北苑貢茶的制造技術不斷改進,先后創造出的貢茶品種就有四五十種之多,并且為討皇帝歡心,不惜投入成本,招募大量人工,采茶制茶,優中選優。
宋代趙汝勵在《北苑別錄》中介紹了北苑貢茶的采制過程,包含采茶、揀茶、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復數次、研茶、壓模(造茶)、焙茶、過沸湯、再焙茶過沸湯反復數次、煙焙、過湯出色、晾干。
尤其是采茶,必須在天亮前太陽未升起時進行,每日凌晨4時左右敲擊山上大鼓集合入山采茶,并規定一律用指尖采摘,以防茶芽受損,到上午8時左右鳴鑼召回,防止多采。此時摘的茶葉因為夜露未干,茶芽肥潤,制成茶餅才最色澤鮮亮。
由于采制貢茶工程浩大,需要眾多的民夫參與,因此每到采茶時節,鳳凰山一帶都會聚集大量官府招募的民夫,范圍涉及周邊諸縣。
貢茶:民間斗茶的起源
在宋代,各階層之間最為流行的飲茶活動就是斗茶。而斗茶起初是因為貢茶對茶葉的嚴格精選而產生并流行的。
據葉興渭介紹,唐末五代時期,斗茶就已經成為福建地區的民間習俗,當時的斗茶比拼的是茶葉采摘的早晚、茶湯鮮爽和色澤深淺。北苑貢茶制度建立后,斗茶就成了如何選出最好的茶葉上貢給皇上的一種方式。每到初春產茶之際,官府主導的斗茶會在建州舉行,茶農們精心挑選上等茶葉點制茶湯,由官府擇定哪種茶葉適合進貢給皇上。后來,斗茶之風風靡全國,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熱衷于斗茶。
在恭利祠內,楊廷生等人專門為采訪團組織了一場斗茶表演,用五種茶葉分別泡茶,邀請眾人依次進行“聞香、出水、杯底香、水色、品湯”等方面的評判,雖是復原當時的情況,但茶葉、茶具及效果皆已不同于當時了。
北苑貢茶對茶文化的影響
陸游《嘗新茶面圣諭》中寫道:“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宋朝為何要在北苑制作貢茶呢?
建甌市茶文化研究專家李挺楨表示,一是因為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適宜茶樹生產,出產的茶葉品質上乘,有向皇室進獻貢茶的傳統;二是由于氣候變化,自晚唐開始,我國江南一帶開始進入寒冬期。到了宋代,平均氣溫比盛唐時期低2℃至3℃,江浙地區的茶樹受低溫嚴寒的影響,發芽推遲,很難保證新茶在清明前上貢到東京(今河南開封)進行祭拜活動。
因此,盡管建甌交通不便,距離都城開封又遠,但茶葉品質好,采制時間早,能保證清明祭祀需要,就導致了貢茶基地由江浙移往福建,使福建成為當時茶葉生產的中心。
宋朝滅亡后,元朝并不特別重視北苑貢茶,到明朝朱元璋下令罷造龍鳳團茶,獨領風騷數百年的北苑貢茶遂衰落下去。對此,建甌市作家協會主席宋恒認為,有480余年歷史的北苑貢茶的輝煌與沒落是一種必然,因為貢茶不是大眾消費品,而是供統治者享受的奢侈品,因統治者而生,也因統治者而亡,但貢茶對茶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
“北苑貢茶對茶文化的影響,一是帶動了優良品種的傳播,當時北苑貢茶的優良茶樹品種,傳播到周邊地區甚至海外;二是促進制作工藝的提高和擴散,北苑貢茶的蒸青工藝傳到日本,成為日本綠茶的主要工藝。北苑貢茶的焙火工藝則在現代烏龍茶制作中得到傳承。”宋恒表示,北苑貢茶文化所代表的是一種社會上層文化,帶有明顯的休閑娛樂性質,已經超出了茶本身的意義,形成具有強烈東方色彩的中國茶道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對日本茶道產生了一定影響。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xl446959684 交流學習。